第三节 香头的完成典礼(第2/5页)

5.“请神”:等到“吉时”来到(多半在夜静子时),香头师父行“请神安位”礼。先将位牌请出,安放在壁上所设折叠的纸龛之中,上面挂掩“压坛布”。再由香头师父焚“草香”一股,出住宅大门之外,向着“新仙家”所居住的方向(“新仙家”所在的方向,这是由“新仙家”藉着新弟子口中所说或是由“师仙”所指出的),行“大参”礼(一跪三叩)。然后,举着香,恭恭敬敬地拱手将“新仙家”让进街门来。由此过几重门,香头师父便要行几次“大参”礼,直到将“新仙家”请到龛上,将香签在炉内,再行参拜。

如此请完第一位新仙家,同样再请第二位、第三位,等等。但是,每次只能请一位,等到将所有仙家都请进龛位之中,新香头便行“跪表”礼。

6.“跪表”:跪表也叫做“交表”。表文上面文曰:“某某地方,某某姓名(新香头)虔心承领香差,以慈悲之心行救世之道,修自家功果,积普渡福田。谨备馨香斋供,云马钱粮,呈请‘玉皇’圣旨,暨‘西天我佛’法旨,饬交‘四值功曹’,转交‘二十八宿’,下行‘圣母’,‘圣母’饬旨交派‘斗姆’,转行交派‘王奶奶’,分派四门仙家,领饬旨充当香差,赐允弟子某某承当香差之职。敬谨遵从‘奶奶’饬旨,奉仙家慈悲,以供差役,弟子某某叩。”

“跪表”时,由新香头双手捧盘,盘中立“表”。左右两个同门香头同着跪下,以两股香夹持“表疏”(长方形的黄纸“表筒”)。当时龛前的“压坛布”已然由中间扯开,分挂左右,位牌也显露出来,全堂的人员都跪在地上,一齐注视焚表。焚的时候,从上到下,慢慢地燃着,本门的香头都合掌默念佛咒,例如“观音咒”、“大悲咒”都可以,能念某种佛咒便念某种,并非同时念一种佛咒。不能念佛咒的人便默宣佛号——“阿弥陀佛”,一直到表疏焚尽为止。当焚表之时,表内必然发出“嘭”的声音,烟火直冲棚顶,这乃是新仙家欣然领受的表示,旁边跪着的人听到“嘭”的声音,便高呼“吉祥”。这在“安龛”一节中详细叙述。

当“表”焚过之后,跪着的人向龛位行“大参”礼(手足着地,俗称“磕大头”)。然后,众亲友依着次序焚香叩拜。其次,本门香头依着次序焚香叩拜。最后,本门香头见礼“下参”(叩首)。“下参”时,受者说一两句吉祥语。

7.“拜师”:“交表”礼行过之后,便要行拜师礼。新香头首先向香头师父行“大参”礼,这是正式的“拜师”。拜过之后,香头师父一一向新香头引见本门的各香头,规定如何的称呼,依照辈分行礼,从此便算是一门的人了,“当香差”的新弟子既然拜过师,所顶的新仙家也须要拜“师仙”,于是便纷纷地降神了。

8.“赐号”:降神之后,师仙坐在首座,新仙家向之跪拜认师,师仙便祝颂吉祥词句和勉励的话,新仙家一一领答。然后师仙赐予新仙家“堂号”,并且赐新香头“法名”,按照香头师父门中各弟子行辈的名序排之。于是新仙家跪下,向师仙申谢。其他同门各香头所降的仙家,纷纷向“师仙”道喜,向新仙家祝贺。此时,总管四门仙家的“王奶奶”也要奉天旨降坛,对于新仙家加以祝颂勉励之词。

以上是安炉的情形,这都是据张斌香头所述。此外,要补充的一点,乃是据刚秉庙李香头所谈,“当差的”不会治病,这已然是不成疑问,就是新仙家也不会治病。新仙家治病技术的获得,是在“安炉”之后。香头师父降下“师仙”,新香头降下新仙家,师仙既然是新仙家的师父,所以,也需要将治病的技术传给新仙家。

新香头在“安炉”典礼之后几日,要到各“坛口”答拜道谢。“当差的”自然与“当差的”道谢,有时新仙家也要降神与各“坛口”上的仙家道谢。礼尚往来,人神一理,如若不答拜,不但“当差的”挑眼,仙家也要挑眼。

三、安龛

本节讨论“安龛”的典礼。但是,作者此处须要声明,本节所包括的不仅以狭义的“安龛”典礼为限,其他与“安龛”有关,发生在前前后后的辅助仪式都要在本节后部作详尽的叙述,这样的做法至少有两种理由:第一,我们将“安龛”的典礼(狭义的)从复杂的历程抽出来,可以显示出它的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二,将与“安龛”有关的附属仪式,完全依照发生的次第来描述,这样方可明了“安龛”典礼(广义的)整个的历程。

“安龛”又叫做“安坛”,它的意义是某一香头所顶的仙家在香坛中还没有“塑像”和龛位,特由许愿的人(或是本坛的香头,或是某“助善的”)发下心愿,与仙家塑像奉在龛中,再由与此香头同门的长辈香头,如师父或是师祖,对于此塑像加以种种的仪式。此塑像经过这种“开光”的仪式(使塑像发生感觉)便具有灵性,而不是一轴无生命的绘像了。

“安龛”的仪式,是在夜间子时举行的,这种仪式除了许愿的人、本坛香头、其他执事香头之外,外人绝对禁止参加并瞻仰。在此种仪式举行之前,塑像不放在龛里面,所以龛是空的,仅仅用一块“压坛布”(即四尺余长一块新红布)遮在龛的前面,塑像是要等到“开光”之后,方“请”到龛里面去。

“安龛”所用的物具,有新手巾一块、新梳子一具、银簪一支、新笔一枝、朱砂一小盘、白芨(药品,形状如木头)一块、净水少许、镜子一面、小铜钱一枚、五色线一缕、红绸一条。以上各物全都放在铜茶盘当中,另外还用一个面盆。

仪式是在“坛”中举行的。举行的时候将房门紧闭,执事的众香头便要令外人回避,不许参加、不许偷看,尤其忌讳童男女和“四眼人”(就是怀孕的妇女),并且不时向屋外的人们高声说道:“千万不要偷看,不但对神佛不敬,实在对于自己本身没有益处!”此外,屋外又有负责监视的人,禁人偷看。

在此种森严壁垒下,外人实在不可能得到观察的机会。但是,这种秘密的仪式,特别能吸引一个实地研究者的注意,所以,除了事后向执事的香头详细地请教,别无其他方法。作者资料的来源就是根据海淀张香头的自白,由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苏钦儒先生所记录的。下面便是“安龛”的情形。

当将香坛的门关闭之后,先焚起一股香,由辈分最高的香头,从盛神像的木匣中将用纸塑画的神像轴很恭敬地捧出来,所有在堂的执事人全都向其参拜。参拜之后,由辈分次高的一个香头,手提神像轴,朝外面跪下。辈分最高的那个香头,也就是“开光者”,跪在神像的前面。捧铜盘(铜盘所盛的东西,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和捧面盆的人跪在“开光者”的一边。另外还有“呈物者”跪在“捧盘者”的旁边,“许愿者”(就是许愿安龛塑像的人)跪在“开光者”另外的一边。跪齐之后,便起始动作,其程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