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得年年断肠处,不敢忆,长津湖(第4/5页)

九兵团有史记载的有三个连队,成建制地全员冻死在阵地上,他们分别是二十军五十九师一七七团二营六连、二十军六十师一八〇团一营二连和二十七军八十师二四二团二营五连,他们以战斗队形在自己的阵地上坚持到了最后一刻,成为悲壮的“冰雕连”。

何止我们的官兵,很多美国士兵,对此都留下了让他们一生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照明弹下,中国士兵一群一群地从树林里冲出来,他们在树林里不知躲藏了多长时间,树林边有条小河,10多米宽,河水不深,河上的冰已经被我们的炮火炸碎了,河水冒着水汽在缓缓地流淌。

“中国士兵正在蹚水过河,上岸后,他们的两条裤腿很快就被冻住了,他们跑得很慢,因为他们的腿被冻住了不能弯曲。我们的火力很猛,他们的火力很弱,而且没有炮火掩护,枪好像也被冻住了。他们像僵硬的原木在移动……”

7

拿下1081号高地后,陆战一师的全员撤退只剩下最后一道障碍:水门桥。

水门桥位于古土里以南5.6公里,宽度仅8.8米,底下是万丈深渊。水门桥是美军陆战一师撤退道路上的必经之路,所有的人员、车辆、坦克,都要经过这座大桥。

中国军队当然知道这座桥对于美军撤退的意义,所以在12月1日,就派工兵把桥给炸毁了。

但两天之内,美国的工兵就修出了一座木头桥。

12月4日,志愿军再次派工兵炸毁了刚修好的水门桥。随即,美军的工兵部队又在最短的时间里架设了钢制的M2车撤桥(由钢制和木制车辙板组合而成,可以架设起30米至50米跨度,可通行40吨的M26坦克)。

志愿军再次派出敢死队,第三次炸毁了水门桥——这一次,连桥的基座都被全部炸毁了。宋时轮认为,美军再无可能通过水门桥了。

但是,美军随即派出了8架C–119运输机,空投了8套每套1.1吨重的架桥钢材和所需木材,在短短的时间里又重新架起了一座新桥。1000多辆车辆、坦克,10000多名士兵,最终都从这座从天而降的桥梁上安全通过。

不是志愿军没有认识到水门桥的巨大战略意义,而是——美军的现代化工业水平,已经超出了当时中国军队的认知极限。

事实也正是如此。

在出兵朝鲜前,中国领导人认为:美军虽然强大,但我们占有“地利优势”。

所谓“地利”,就是我们和朝鲜只隔了一条鸭绿江,但美军是不远万里来作战。

但一场朝鲜战争打下来,中国军队从上到下,亲身经历了传统意义上所谓的“地利”优势,在现代化军事科技打击下的孱弱:

在制空权方面,美军依靠7艘航母上的500架舰载机,在战争初期牢牢控制了朝鲜战场的天空(后来苏联空军秘密参战,情况有所好转);

在后勤方面,中国军队虽然背靠东北基地,却因为补给线被美军狂轰滥炸,连一个冻土豆也很难啃上,而美军在感恩节和圣诞节的大餐,不仅有火鸡、馅饼、苹果派等各种食物让所有士兵吃撑,军官的席位还都有手写的席卡。他们在撤离下碣隅里时,通过推土机和炸药,销毁了几千吨空投多余的食品物资;

因为天气和美军轰炸的原因,志愿军的伤兵很难送到后方医院得到及时救治,最多的冻伤士兵,就是在战地医院现场截肢。而美军的受伤官兵,几个小时之内,就可以通过飞机送到东京医院的手术台上进行外科手术。

虽然天寒地冻,但美军的防寒装备比志愿军好太多。朝鲜一战,中国军队第一次深刻认识到了“后勤”对现代战争的重要意义

长津湖一战,打出了志愿军的勇气和信念,但也确实让志愿军学到了很多:现代化的战争,除了决死的勇气,决定胜负的因素实在太多太多。

8

1950年12月25日,是麦克阿瑟许诺美军士兵结束朝鲜战争的圣诞节。

这一天,志愿军全面进入美军最南面撤退的基地——兴南港,在此之前,突出重围的美军,一共从兴南港用船只运走了超过10万名士兵和10万平民,1.75万辆车辆以及3.5万吨物资。

毫无疑问,志愿军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对试图北进的“联合国军”迎头痛击,全面驱逐了号称要“饮马鸭绿江”的美军,让所谓的“圣诞节攻势”成了一个笑话。

但美军也认为自己创造了奇迹:在数倍于己的敌人面前,几乎全身而退,保留下了最大的战斗力。

接下来,就是令人不忍直视的伤亡数字了。

根据美军战后公布的资料,陆战一师从10月26日至12月15日,阵亡604人,伤重死亡114人,失踪192人,伤3508人,战斗伤亡总数为4418人,另有7313名非战斗减员,主要是冻伤和消化不良。如果加上陆战七师和韩国军队,整个伤亡和减员数字大概在14000人左右。

中国方面,根据1988年公布的官方资料,长津湖东线的九兵团战斗死亡7304人,伤员14062人,冻伤伤员30732人(没错,伤亡人数加在一起还没冻伤伤员多),总减员52098人(据《抗美援朝战争卫生工作总结·卫生勤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1988年3月第1版,第327页)。

而根据《第一次较量:抗美援朝的历史回顾与反思》一书的数据,长津湖一战,光冻死的志愿军战士就有40000多人,战死1.1万人,合计减员56000多人。

9

1952年9月,九兵团奉命从朝鲜回国。

车开到鸭绿江边,兵团司令宋时轮要司机停车。

下车后,宋时轮向长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后脱帽,弯腰,深深鞠躬。

抬起头来时,头发花白的宋时轮泪流满面,不能自持。

馒头说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美双方,都几乎不怎么提“长津湖”。

几年前有消息说,美国方面投资1亿多美元,准备投拍一部讲述长津湖战役的电影《严寒17日》(17 das of Winter),说是2010年开拍,2013年上映。可现在都2018年了,却一点消息都没(我上网搜了一圈,有说法是拍到一半,停拍了)。

中国方面,近几年因为各种原因,“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少了,远一些的,有《英雄儿女》《上甘岭》《奇袭》等,但也都没涉及过“长津湖”。

这确实是一场两边都不愿提起,甚至都不敢回忆的炼狱之战。

美国方面当然可以说自己创造了奇迹。但在陆战一师的战史上,从来没有连续撤退125公里的历史,而且整个美军圣诞节前挺进到鸭绿江边的计划,可以说是被中国人撕得粉碎。

而中国方面,从战略上可以说是胜利者,但总结到战术层面,可以检讨和吸取教训的地方实在太多,尤其是3万多的冻伤减员,实在是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