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汪精卫

一名曾经被全国敬仰的刺客,却在自己的后半生中频频遭遇刺客,这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1

1935年11月1日,南京,湖南路10号。

这一天,是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召开的日子。上午9点半,在湖南路10号的国民党中央党部大楼,大会的开幕式已经结束了。

按照惯例,开幕式结束后,中央委员们要离开大礼堂,到中央政治会议厅的门前合影留念。由于人比较多,合影需要分五排站立,大家互相谦让,互相换位,人声嘈杂,一片混乱。

坐在第一排的,是林森、张静江、孙科、戴季陶、阎锡山、张学良、张继这些国民党内的大佬,而正中的位置,空着。

那个位置,是属于蒋介石的。

人群站定,但蒋介石一直没有出来。

应该坐在蒋介石身旁的行政院院长汪精卫,决定进去请蒋介石出来。过了一会儿,汪精卫走了出来,身旁并没有蒋介石。

人群一阵小声议论。

汪精卫向大家传达了蒋介石的意思:蒋委员长身体忽然有点不舒服,就不参加合影了,我们自己拍就行了。

镁光灯闪过,摄影很快就完成了。大家纷纷转身,准备进礼堂的时候,一个人突然从记者人群中跳了出来,大喊一声:“严惩卖国贼!”,然后从大衣中掏出手枪,朝拍照的人群连开三枪。

一阵惊呼中,汪精卫倒在了血泊之中。

湖南路10号。该楼民国时期先后为江苏省谘议局、南京临时参议院、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等机构的所在地,现为江苏省军区司令部所在地

2

汪精卫倒地,众人才反应过来:有刺客!

第一个反应过来的,是当时站在第一排的国民党元老张继。

在众人还在慌乱的时候,当时已经53岁的张继,第一个跳了出来,拦腰死死抱住了开枪的刺客。

张继的这个行为让当时在现场的张学良印象深刻。在张学良后来的口述回忆录中,他这样说:“这个张溥泉(溥泉是张继的字)他怎么这么大胆子,那家伙拿着枪,他那个枪没有子弹了,有子弹他就把张溥泉打死了。”

张继

第二个反应过来的,就是当时站在第三排的张学良。他在回忆录中提到:

“哎哟!这张溥泉,我就喊他,就下去帮他忙去了。我从前学过武,学过一点,不是学得很好,我就上去对凶手先给个绊脚,啪!他就倒下了,张溥泉就扑到了他身上。”

第三个反应过来的,是汪精卫的卫士。卫士掏出枪,对着刺客开了两枪。张学良后来对他这个举动充满怀疑:“这是汪精卫的一个卫士干的,打他一枪,踢他一脚。本来我们要把刺客抓住,因为这个差点儿没把张溥泉给打死,这个家伙过去就给他一枪。我说你怎么回事?张溥泉都抓住他了,你还给他一枪,你把他打死?我非常怀疑这个人,当时我在报告里说我怀疑这个人。要查处这个人,我说都要活捉了,你还打他干什么?”

这时候,偌大个场地,人都跑光了,连警察也跑了,只剩下张学良他们这几个人。

之后,看到刺客被擒,人又陆陆续续跑了回来。听到枪声,蒋介石也在护卫的簇拥下,走了出来。

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这时候也冲了过来,抱住在血泊中的汪精卫,哭着对蒋介石说:

“你不要汪先生干,汪先生可以不干,为什么派人下此毒手?”蒋介石此时脸色铁青,一言不发。要证明自己的清白,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救活那个刺客!

3

当时负责抢救刺客的,是中医院的院长刘月衡。

按照张学良的回忆,当时刘月衡和刺客之间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你不要误会,别怀疑我,我是医院的院长,我不是跟你过不去的,是医生,是给你治病的。你现在不能活了,明天你就要死了。”

“死就死么。”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问问你,你死了你家人怎么办?家里有什么人,谁给你收尸?”

“我没有什么人。”

“那你老婆呢?”

“我干这个还要老婆啊?”

“你姓什么?”

“我死了你随便给我扔哪儿,叫狗吃了算了,我家没人。”

这个垂死的刺客,思路清晰,口风很紧。

为了留个活口问出些什么来,蒋介石下令每小时给刺客注射强心剂——这是极其损害身体的,但那时候,蒋介石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

不过,凭借当时进场的通行证,刺客的身份还是很快被查出来了:他叫孙凤鸣,是南京晨光通讯社的记者。

4

作为一名记者,孙凤鸣为什么要刺杀汪精卫?

这还得从他自己的身世说起。孙凤鸣,原名孙凤海,1905年出生于江苏铜山县一个贫苦农家,16岁随父闯关东。“九一八事变”之后,孙凤鸣参加了国民党第十九路军。

国民党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十九路军后来在1933年公然反蒋,史称“福建事变”,后失败

十九路军在国民革命军序列里是一支比较特殊的军队,总指挥是蒋光鼐,军长是蔡廷锴——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奋起与日本军队真刀真枪干的,就是这支部队。这支部队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要抗日,二是要反蒋。

孙凤鸣在十九路军一路做到代理连长,以枪法准闻名。后来因为十九路军被蒋介石调往江西,孙凤鸣不愿意去,就脱下了军装。

在放弃从军之后,孙凤鸣遇到了一个重要的人,那就是后来被称为民国“百变刺客”的华克之。华克之原来是国民党的左派人士,后来因为一系列事件,走上了反蒋的道路。

1929年,华克之迁居上海,身边聚集了一群包括孙凤鸣在内对蒋介石不满的人,经过几次讨论,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他们下定决心要刺杀蒋介石。

没错,其实他们一直想杀的是蒋介石,而不是汪精卫。

但要刺杀蒋介石,谈何容易?

思前想后,他们想出了一个点子——成立一家通讯社。

1934年11月,晨光通讯社在南京陆家巷23号挂牌。社长为化名胡云卿的华克之,身份是华侨富商,总务兼编辑部主任是张玉华,采访部主任是贺坡光,而孙凤鸣,就成了一名记者。

别小看这家通讯社,经过半年多的运作,居然在南京有了“小中央社”的别号。在大家的帮忙下,孙凤鸣也很快成了一位名记者,可以独立进出国民党各大机关、出席各种招待会——这就是他们成立通讯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