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文学美术(第4/5页)

然以艺侔利者,不独书画之家也,即工于文辞者,亦何莫不不然。当时鬻文之事,已略见第十八章第一节。《新书·韩愈传》:刘叉闻愈接天下士,步归之。后以争语不能下宾客,因持愈金数斤去。曰:“此谀墓中人所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旧书·李邕传》: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巨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韩愈戆直,未必肯苟取,尚致讥评,李邕更不足论矣。然亦有卓然不惑者。《旧书·萧俛传》:穆宗诏撰王士贞神道碑。对曰:“臣器褊隘,此不能强。王承宗先朝阻命,事无可观,如臣秉笔,不能溢美。或撰进之后,例行贶遗,臣若公然阻绝,则违陛下抚纳之宜,免受之,则非微臣平生之志。臣不愿为之秉笔。”帝嘉而免之。此可谓不轻以言假人者矣。《新书·郭行馀传》:河阳乌重胤表掌书记。重胤葬其先,使志冢,辞不为。重胤怒,即解去。此亦可谓能砥砺廉隅,宜其能与李训相善也。

音乐,隋、唐时亦称极盛,此盖承前世域外之交通,乃能致之。自晋世洛京倾覆,中国旧乐仅存于南方,而北方多杂羌、胡之伎,已见《两晋南北朝史》第二十二章第六节。隋文帝平陈改乐,见本编第二章第一节。唐武德九年(626年),命祖孝孙修定雅乐。贞观二年(628年)奏之。孝孙卒后,协律郎张文收更加厘改,命曰大唐雅乐。然好尚不存焉。其盛行于时者,则来自异域之乐也。《隋书·音乐志》云: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又杂有疏勒、扶南、康国、百济、突厥、新罗、倭国等伎。至大业中,炀帝定《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以为九部。其中本出中国者,惟清乐而已。诸乐缘起,皆见《两晋南北朝史》第二十三章第六节。唐初仍隋之旧。及平高昌,收其乐,初有十部。《新书·礼乐志》言:唐东夷乐有高丽、百济,北狄有鲜卑、吐谷浑、部落稽,南蛮有扶南、天竺、南诏、骠国,贞元十六年(800年),南诏因韦皋进奉圣乐舞。十八年(802年),骠国献其乐。西戎有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凡十四国,而八国之伎,列于十部焉。案自匈奴败亡,鲜卑复入中国,所谓北狄者,与西域关系实深。《旧书·音乐志》谓“南蛮、北狄,国俗皆随发际断其发。今舞者咸用绳围首,反约发杪,内于绳下”。古北狄无断发之俗,而西胡有之,今云断发,非狄之化于胡,则胡之来入狄者耳。西域南海,久有往还,即南诏,亦因伊洛瓦底江一道,而深渐其化,观汉时之哀牢可知。参看《秦汉史》第九章第四、第六两节。而扼伊洛瓦底江之冲者,则骠国也。然则当时外来之音乐,实当以西域为大宗。《新书·礼乐志》云:自周、陈已上,雅郑淆杂而无别,隋文帝始分雅俗。玄宗又分俗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太常阅坐部不可教者隶立部,又不可教者,乃习雅乐。则俗乐又判盛衰,清乐自隋已式微,至此益沦缺矣。《旧书·音乐志》:清乐者,南朝旧乐也。永嘉之乱,五都沦覆,遗声旧制,散落江左。宋梁之间,南朝文物,号为最盛,人谣国俗,亦世有新声。后魏孝文、宣武,用师淮、汉。收其所获南音,谓之清商乐。隋平陈,因置清商署,总谓之清乐。遭梁、陈亡乱,所存盖鲜。隋室已来,日益沦缺。武太后之时,犹有六十三曲,今其辞存者,惟有三十二曲,又七曲有声无辞。日本田边尚雄,极称唐代音乐。曾在北京大学讲演。谓中国古乐皆独奏,至后汉合奏之乐始渐兴,盖缘与西来之乐相会。至唐而臻极盛。今唐乐尚存于日本,特规模较

小耳。日本皇室,世用中国之乐。距今千二百年前,中国乐人有入日本者,日本来华学生亦有学乐者,宦于宫内省,皆世袭,故其技未曾失传。特唐乐用五百至七百人,日本则仅三十至五十人。又大乐器尔时船不能运,故惟有小者。然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中,尚存有唐乐器也。琵琶、洞箫、觱栗诸器,皆源出埃及,经犹太、叙利亚、波斯、大夏、印度等地乃入中国。此时罗马音乐,尚无足道。此诸国者,实括西方文明之全,益以中国所固有,允足膺世界之称而无愧。今日西方之音乐,仅西方之音乐耳。必合唐代之乐,乃足称为世界音乐也。详见《东方杂志》第二十卷第十期。案如所言,所谓西域者,其绵地实极广。综厥所有而成为乐,可谓取多用宏,自非中国一国旧有之乐所能逮。清乐之日微,其无足怪。然《旧书·音乐志》云:沈约《宋书·志》,谓江左诸曲哇淫,今其声调犹然。观其政已乱,其俗已淫,既怨且思矣,而从容雅缓,犹有古士君子之遗风,则其所长,亦有不可没者也。隋、唐音乐,虽云极盛,然其君臣皆溺于音。隋、唐两代皇室之溺于音,可于其乐工之多见之。隋时至三万余人,已见第二章第四节。《新书·礼乐志》云:唐之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而《李峤传》:峤以中宗时上书,言“太常乐户已多,复求访散乐,独持鼗鼓者已二万员”,则散乐人数之多,尤堪骇异矣。《志》又云:大中初,太常乐工五千余人,俗乐一千五百余人,则至中叶后国蹙民贫时,其数犹不少也。《旧书·职官志》礼部职云:三品已上,得备女乐,五品女乐不得过三人,则唐时官吏得畜女乐者实多。《柳公权传》云:性晓音律,不好奏乐,常云闻乐令人骄怠;亦可见其家自有音乐也。《新书·山恽传》云:中宗昵宴近臣及修文学士。诏遍为伎。工部尚书张锡为淡容娘舞,将作大匠宗晋卿为浑脱舞。左卫将军张洽为黄獐舞,给事中李行言歌驾车西河曲,余臣各有所陈,皆鄙黩。足见公卿娴于歌舞者之多。《新书·礼乐志》言玄宗好乐,达官大臣慕之,皆喜言音律,可见其为上之化也。其风且贻及民庶。《隋书·音乐志》云:龟兹者,起自吕光灭龟兹,因得其声。吕氏亡,其乐分散。后魏平中原,复获之,其声后多变易。至隋,有西国龟兹、齐朝龟兹、土龟兹等,凡三部。开皇中,其器大盛于闾闬,则自隋时已然矣。《新书·武平一传》:中宗宴两仪殿酒酣,胡人唱合生,歌言浅秽。平一上书谏曰:“伏见胡乐施于声律,本备四夷之数。比来日益流宕,异曲新声,哀思淫溺。始自王公,稍及闾巷。妖妓胡人,街童市子,或言妃主情貌,或列王公名质,咏歌蹈舞,号曰合生。愿屏流僻,崇肃雍,凡胡乐备四夷外,一皆罢遣。”《旧书·曹确传》:李可及善音律,尤能转喉为新声,音辞曲折,听者忘倦。京师屠沽效之,呼为拍弹。皆可见其自上下流之状。万舞翼翼,章闻于天,天用弗式,卒召羯胡陵犯,藩镇割据之祸,盖非无因。此则墨子非乐之论,又不可不警惕深之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