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卷【立马横枪篇】第9章.风卷残云 第1节(第3/4页)

雁门关之战不但重创了鲜卑人还把句注要塞完整无缺地夺了回来,郭蕴和丁原也因此而荣立了战功,两人自然没有必要冒着杀头的危险去上书弹劾。现在镇北将军李弘的威势不要说他们得罪不起,就是陛下也要忌惮三分。在大捷之后,这种违抗圣旨的事即使被揭发了,陛下也会当作没看见。天子难道还能置天下民心于不顾,强行把两个有功之臣给杀了不成?

郭蕴和丁原两人满口应承,还真心诚意地说了许多敬佩之类的恭维话。郭蕴说,我和鲜卑人打了几十年的仗,就这一仗打得最是痛快,最是激动人心。说句实话,两位大人冒着巨大的风险打赢了这一仗,其气魄和才智令人心悦诚服,天下能和两位大人相比者,屈指可数。这件事两位大人就是不来解释,我们也绝不会上书弹劾的。两位大人未免也太小看本官和丁大人了。

天子不管这些细枝末节,他只要徐荣和张燕打赢了鲜卑人,赶跑了鲜卑人,句注要塞不用打仗了,不用再花钱了,那就行,该封的封,该赏的赏。司徒许相和司空丁宫,还有尚书台的几位大人仔细商议了一下,对天子说,还是封官吧。现在连军饷都无钱发放,哪里还有钱重重赏赐十几万将士?升官加爵,可以先把各部将官慰劳一下,稳住军心。至于士卒的赏赐,可以让各部将官用战利品去临时代替一下,将来朝廷有钱了再补给他们。各部军官们虽然升官加爵了,但其实什么好处都没捞到,原本两千石俸禄的还是两千石俸禄,原本有爵无食邑的还是有爵无食邑,而且现在朝廷内外百官俸禄都是减半,他们即使有战功,也是一样的同等对待。

皇甫嵩最后拿着封赏的名册,连连摇头。李弘和他的部下们在北疆奋战了一年多时间,结果将军还是将军,中郎将还是中郎将,校尉还是校尉。只有阎柔和杨凤算是真正升了官,由校尉迁升为中郎将,十几个都尉也算升了一级,迁升为校尉,而迁升最多的就是都尉。天子同意各部主将所请,把一批军司马、别部司马统统升职为都尉。皇甫嵩对卢植说,这算是好事还是坏事?镇北将军按照这个军官名单,可以组建六军兵马了。他现在手下有六个中郎将,各级校尉都尉几十个,将来如何领军?领多少军?卢植说,镇北将军的军队现在以胡人和黄巾军为步骑两军的主力,你说怎么分兵?除了李弘,这些人会听谁的?分兵就是自找祸事。镇北将军的仗打得越多,实力越强,将来尾大不掉,迟早都是大汉国的祸患。

韩馥不以为然地说,卢大人也太看得起李弘了。兵多将广有什么用?还不要靠朝廷给粮饷。将来他要是成了大汉国的隐患,我们断了他的粮饷,看他怎么祸害国家。

卢植惊讶地看看他,反问道,李弘要是带着十万大军一泄而下,你拿什么挡住他?拿粮饷?

皇甫嵩大笑。他指着卢植说,李弘忠烈勇猛,一心为国,这种人骨头硬,心里软,不会祸害大汉的。卢植说,他是不会,但陛下呢?陛下要是拿刀逼着他呢?还有他的部下,他的部下鱼龙混杂,什么样的人都有,甚至连俘虏的鲜卑小帅都是他的部下,他顶得住吗?他的军队太多了,加上黄巾军,现在已经有十几万大军了,甚至已经超过了大汉国其他各部军队的总和。这么多军队控制在他手上,一旦出个什么事,谁能阻止他?陛下当初要他坐镇北疆的时候,我们就不该同意。皇甫嵩苦笑道,不同意?不同意行吗?你难道忘记了当时是什么情况?大将军执意不进并州剿杀黄巾军,我们除了用他还能用谁?难道让张燕占据并州,威胁京畿?何况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们从来没有想到黄巾军的战斗力会提高到这种惊世骇俗的地步,招抚黄巾军的时候你想到有今天的后果吗?

卢植摇摇头,难以置信地说道,我就不懂,我们和黄巾军打了那么长时间的仗,怎么从来没有发现黄巾军还有这么强的军队?二十万步卒打八万铁骑,竟然差一点把鲜卑人全歼了。要不是考虑到北疆大局,拓跋锋和落置鞬落罗这次就死定了。一年时间,黄巾军的实力竟然增长得如此惊人,实在令人难以相信。是不是因为和鲜卑人打,士气旺盛?

皇甫嵩不置可否。不要想许多,目前北疆的形势的确需要这么多兵力才能解决问题,少了不行。等李弘把北疆的仗全部打完了,他的军队就没有这么多了。还是先尽量满足他的需要,让他以最短的时间稳定北疆局势,这才是大汉国目前最迫切的问题。

卢植笑道,也是,我可能多虑了。北疆形势这样恶劣,要彻底解决问题,必须要出塞作战。只要李弘率军出塞,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甚至包括皇统的事都能一起解决了。

韩馥和许靖面显惊色。后者迟疑地问道,今天的大汉国还能支撑李弘出塞作战?恐怕李弘的大军还没有打到阴山,大汉国自己就先垮掉了。皇甫嵩长叹道,五年,五年后总差不多吧。五年后,并州的屯田初见效果,大军的粮草可以就近解决,几十万民夫也可以就近解决。当然了,最重要的还是要大汉国这几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无灾无乱才行,否则,北上出塞收复失地还不知道要拖到哪一年。

封赏的圣旨刚刚送走,徐荣的急书又到了。徐荣说黑山黄巾非常猖獗,最近一段时间趁着大军在句注要塞奋战之际,频频下山骚扰,他需要把驻防河东的骑兵抽调到上党剿匪,因此河东无兵驻防。徐荣说,并州现在只剩下四万黄巾主力,北疆兵力严重不足,所以他恳请天子把雁门关大战后所剩下的五万屯田兵全部转为北疆边军,让他们一边屯田一边在河东驻防,为大军将来出塞作战囤积实力。

天子听说让黄巾军驻防河东,心里有点惶恐不安,于是征询尚书台几位大臣的意见。皇甫嵩看到徐荣的文书立即就明白了徐荣的心思,他笑着对卢植说,镇北将军府有这样的人坐镇,你有什么可担心的?我说过的话不会错。卢植笑而不语。皇甫嵩对天子说,陛下,这些黄巾军都是参加雁门关大战的勇士,是大汉军队的精锐,有他们在河东驻防,京城的西园军即使不堪一击又有何虑?

天子说,多五万边军,就要多五万边军的军饷军需的开支,现在虽然没钱给,但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可以搪塞,将来国库有钱了,就搪塞不掉了。如果徐荣一定要把他们征募为边军也行,那五万大军的军资就叫徐荣自理。皇甫嵩气道,陛下,这是大汉国的军队,不是徐荣的军队,他凭什么要自理军资?他哪来的钱?陛下这不是逼他贪赃枉法吗?天子说,镇北将军府一定有钱,朕本月上就下旨叫他不要打大仗了,安心守关吧,还断了他的粮饷。但他不但打了大仗,还集结了二十万人打了六天,他哪来的钱?皇甫嵩还要辩驳,被卢植拦住了。天子看没人说话,随即说,就这么办吧,下旨给徐荣,转身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