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卷【立马横枪篇】第9章.风卷残云 第1节(第2/4页)

雁门关大战之后的黄巾军,从士卒到各部首领,都已经被并州的土地和李弘的镇北将军府牢牢地控制了。

杨凤眉头深锁,显得很不甘心。张燕却很坦然,他凑到杨凤耳边小声说道:“大贤良师组建黄巾军举兵起事的目的是什么?黄巾军不是我们个人的财产,也不是李弘和朝廷的财产。黄巾军是天下百姓的黄巾军。只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屋子住,只要百姓安居乐业无忧无虑,我们就算成功了。谁做不到这一点,谁就指挥不了黄巾军,谁就控制不了黄巾军,他们自己就会造反。”

杨凤一想到大贤良师,心里顿时有了感悟。大贤良师当时振臂一呼,百万百姓云集响应,这不是因为大贤良师神仙一般的超然身份,而是因为大家都想造反。雁门关大战之后,黄巾军将士虽然把希望都种在了并州,但只要这个希望破裂了,不管是谁,就是李弘也控制不了黄巾军,因为在黄巾军的骨子里就是叛逆。

杨凤望着张燕,微微一笑,心中再无芥蒂。

“那将军大人是怎么想的?”张燕问道,“此事牵一发而动全身,做好了,可以兴国,做坏了,可以亡国。”

“当今天子有两个皇子,无论立大皇子还是立小皇子,将来都是内有奸阉弄权,外有国戚专政,对大汉国半分好处都没有。”杨凤冷笑道,“依我看,将军大人应该效仿伊尹、霍光之法,别立新君,以保社稷安天下。”

张燕瞅了杨凤一眼,低声说道:“栖之,不要胡说。”

徐荣恍若未闻,沉默了很久才缓缓说道:“将军大人说,皇统之事关系到社稷安危,就是当今天子也不敢轻易造次,所以至今还未见危机。不过,将军大人认为,如今大汉国内忧外患,战祸连绵,国家稳定朝堂稳定乃是第一要务。”

“大人的意思是说……”

“如今北疆形势危急,要想把鲜卑、匈奴、乌丸和张举张纯的叛乱彻底平定,收复丢失的疆域,需要几年时间的征伐。另外,并州的屯田至少也需要五年时间才能略有成效,而要保证大军征伐顺利,并州屯田凸现成效,就要一个稳定的国家,一个稳定的朝堂,所以……”徐荣看看两人,低声说道,“北疆不平,皇统不立。”

张燕和杨凤倒抽一口冷气,神情十分震骇。

“将军大人要挟……”

张燕急忙打了杨凤一下,制止了他脱口而出的一句话。

“今年,北疆战事频起,朝廷自顾不暇,天子当然不会考虑到皇统上来,但天子不考虑并不代表洛阳就没人关注此事。因此,将军大人在离开并州之前,一再嘱咐我务必要在河东驻兵。目前,我大汉国内有七郡国的水灾,外有北疆战事,朝堂上下人心惶惶,正是洛阳最危险最容易出事的时候。”徐荣说道,“八万黄巾军主力入驻河东,对洛阳可以形成巨大的威胁。”

张燕和杨凤连连点头。

张燕问道:“大人刚才说河东对我们的威胁最大。大人这话是什么意思?难道还有人敢侵犯河东?大人是不是担心匈奴人和白波的黄巾残军?”

徐荣笑道:“飞燕理解错了。河东是京畿要地,和长安、洛阳非常近,是出入并州的咽喉要道,河东的盐铁之利更是惊人。现在并州甚至整个北疆军需的维持完全就靠它了,而河东大量的荒芜田地更是解决军屯的根本所在,所以河东对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现在我接到从洛阳传来的消息,说洛阳有人担心镇北将军势力庞大威胁社稷,已经有大臣上书天子要求让北军入驻河东了。如果天子不明情况随口答应了,那就给并州乃至北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杨凤赶忙说道:“既然大人这么担心,那我事不宜迟,立即率军赶回临汾大营。”

徐荣点头道:“明天吧,明天你带大军离开雁门关。另外,我要上书陛下,把典农都尉府立即迁到安邑去。这样河东之地就有栖之主掌的黄巾军主力八万大军,张白骑大人主掌的军屯,谢明大人主掌的盐铁,如此一来河东则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清晨,徐荣和张燕等人站在雁门关上远眺逐渐升起的朝阳,互相小声说笑着。

张燕忽然问道:“子烈兄,你一直坚信自己可以打回雁门关吗?”

“不。”徐荣转身面对众将,摇头道,“我一直不知道自己放弃句注要塞后,能不能把它夺回来,我没有把握。但我相信一点,我们只要努力了,总会有希望。”

黄庭捋须笑道:“我们都很担心,担心自己会打不过鲜卑人,甚至全军覆没。但大人的自信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今天大人这么说,倒是让我们很后怕。并州丢了,我们就是千古罪人了。”

徐荣苦涩地笑道:“如果人人都不敢于承担责任,都不敢于冲锋陷阵,我大汉国何时才能看到振兴的希望?我大汉国的百姓何时才能过上安宁的日子?看看那些死在关内关外的鲜卑汉奴,他们本来是我大汉的子民,但是谁让他们成为汉奴?是谁让他们死在这个战场上?难道我们杀死他们的时候,心里不痛,手上不抖吗?这是我们的错,不是他们的错,杀死他们,是我大汉军人的耻辱,是我大汉国的耻辱。大汉的军人应该保护他们,大汉国应该庇护他们,但我们保护他们了吗?大汉国庇护他们了吗?他们临死前的诅咒和仇恨,难道不是我们的悲哀吗?我们的良心,我们的责任,大汉国的天威,都在这一场屠杀中丧失一尽了。”

徐荣手指关外,大声说道:“将军大人回军雁门关之时,就是我们杀奔塞外之日。”

众将热血沸腾,轰然应诺。

****

六月下,洛阳。

雁门关大捷的消息轰动了大汉国。当黄巾军回到晋阳时,受到了数万百姓的夹道欢迎,留着热泪的百姓们高声欢呼着,声震云霄。

四月李弘的北征军在蓟城大胜叛军,五月麴义的铁骑在谷罗城大胜匈奴叛军,六月徐荣张燕指挥黄巾军大胜鲜卑人,北疆的捷报一个接一个地送到洛阳,让摇摇欲坠的大汉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朝野上下更是把这些大捷背后的危机抛到了九霄云外。

黄巾军一夜之间由大汉国的叛逆变成了护守边陲的英雄,这种巨大的反差让大汉国的臣民们难以接受。黄巾军在他们的文书里,在他们的嘴里纷纷用镇北将军的黄巾军或者用豹子的黄巾军来区别至今犹在大汉国各地举兵反叛的蚁贼们。

徐荣和张燕为了逃避天子的责罚,在他们的捷报里故意隐瞒了主动放弃雁门关的事,当然,徐荣独自一人承担了丢失雁门关的全部责任。为了不让雁门郡太守郭蕴和武猛都尉丁原揭露此事,两人专门登门看望了郭蕴和丁原,向他们详细解释了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