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史篇】 论诸葛亮的法家思想(第2/4页)

“夫志当存商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儿之志,燃揭然所存,侧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间,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灵趣,如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兔子下流也”。这段话,可说是诸葛亮青少年时代远大政治报负的自述。

由于以上四点重要原因,使诸葛亮法家思想逐步形成,因而207年刘备“三顾茅庐”时,他能在怪中对策中,为刘备精辟地分析了客观形势,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统一革新法家路线,先取荆州、益州,与曹操鼎立。然后和戒扶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而后再两路出兵,“北定中原”,以成霸业,重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此后,诸葛亮以自己的法家思想和路线,在中国历史上谱写出了光辉的政治、军事篇章。

二、揭去罩在诸葛亮身上的非法家思想外纱

人民群众出于对法家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崇敬,经过长期创作,出现了诸葛亮的艺术形象。然在儒家思想成为地主阶级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时代,所产生的文学戏剧作品是为其政治服务的,特别是严重反法倾向的《三国演义》的出现,给诸葛亮身上蒙罩上了层层非法家思想的外纱,歪曲了诸葛亮本身的思想体系。

1、儒家思想的典范,这些作品把诸葛亮装扮成‘克已复札‘、‘忠贞报恩‘的忠臣。说蜀汉是‘严正统‘,曹魏是‘篡逆‘。刘备是‘圣君仁主‘,曹操是‘乱臣贼子‘。诸葛亮是‘兴灭继绝‘的‘正统‘代表。他死守‘士为知已者死‘的封建道德信条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天命思想。他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端坐四轮车,手摇羽毛扇,使鬼驱神,予决生死,未过先知,在他身上灌注上了唯心论的先验论和荒诞不堪的迷信思想。把诸葛亮作为儒家封建道德典范,特别是臣道的化身狂热歌颂。然诸葛亮果真终生是为了‘报知遇之恩‘吗?是为了继刘汉的‘绝世‘而鞠躬尽瘁吗‘?事实并非如此,诸葛亮和刘备的结合,固然不排除‘报恩‘因素,但主要是他俩对执行法家路线有一致性。刘各虽有统一天下、建立功业的报负,但他起事时,出身寒微,势力单薄,将只有关张二人,地无一席,前半生目睹曹操节节胜利、两袁失败之因。他本人东碰西撞,走投无路,怎能不考虑选择什么路线问题。诸葛亮生于乱世,志在统一。他亲眼看到两袁推行儒家路线而身取灭亡,刘表、刘璋行儒家割据路线.而芨芨可危。他以法家求实的思想出发,对当时形式势作了具体分析。刘备走投无路,诸葛亮胸却有胸成竹,所以草庐一席对诏,使刘备顿开茅塞。诸诸葛亮一出隆中,使刘备“如鱼得水”,他们先占荆州、益州,在贯彻执行逐步统一天下的这条法家路线的纽带下,使他俩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了。以后事实证明,执行诸葛亮这一正确路线,就便刘备转危为安,由小到大,成为鼎足三分的一国皇帝。所以他俩的结合是为了推行统一前进的法家路线,重建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并非“兴灭继绝”、已复礼”。

2、“神机妙算”的神仙、隐士。说诸葛亮这位隐士、“神仙”能“夜观天象”,子知“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为将军”。草船借箭的前三日就算定有大雾。他“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等等。事实上这是诸葛亮善于运用法家求实思想,观察社会现实和自然现实,调查研究,-并对客观形势,作具体分析研究总结而得出的结果。绝非是“神机妙算”、“未卜先知”。假若诸葛亮只是位“驾小舟旅于江湖之中,或访僧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庭之内”的“隐士”,不是“商卧”,就是“闲游”,恐怕连益州在哪里?曹操是何许人也都不知道,岂能对当时形势和人物做出如此深刻的分析。

3、

“呼风唤雨”的道士竟然让一位杰出的法·家政治家、军事家身披道衣、跣足散发,沐浴斋;戒,焚香祷告,兴妖作法。“七星坛祭风”,“巧布八阵圈”、“驱六丁六甲扫荡浮云”、“五丈原禳星”,凡此等等,其实,赤壁之战有东南风是自然规律。陆逊不趁刘备大败而跟踪取川,是“魏兵袭其后也”,绝非“八阵图”的乱后吓退。“死诸葛走生仲达”是诸葛亮平时治军有方,战略战术灵活,使司马懿一时摸不着底细而不敢长驱直追,并非什么将星“似坠不坠”所致。

4、“英雄创造历史”的代表。说什么“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当诸葛亮登台后,总演主角,凡事都在他予料之中,他坐上四轮车,摇着羽毛扇,指向哪里,胜在哪里,似乎历史被诸葛亮指挥得团团转。但历史证明,如果没有东汉末年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就不可能摧毁儒术横行的东汉政权,就不可能开辟出一个推行法家路线的新时期。诸葛亮之所以有成功的军事政绩,是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他法家思想的启现,是他推行统一中国的法家路线的结果。而“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三、诸葛亮法家思想的伟大实践

诸葛亮自公元207年登上政治舞台后,在建立和巩固蜀汉政权中,使其法家思想得到了伟大实践,极力推行了统一祖国的法家政治路线,其成果辉煌。公元2o8年,他亲赴紫桑,说服孙权,孙刘联兵,以少胜多,赤壁一战,击败曹操。尔后助刘备趁胜“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公元221年使刘备正式建立蜀汉政权,与曹魏、孙吴鼎足抗衡。刘备死后,他“两和诸戒,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务农植谷,闭关息民”。“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中。“军资所出,国民富绕”。“冶戒讲武,以侯大举”。自公元227年始,“奖串三军,兴师北上,五出祁山,八年伐魏。终因主客观原因所限,未能达到“北定中原”的总目标,

公元234年病发五丈原军中。“出归未捷身先死”,但他顺应历史潮流,在其法家思想的实践上,为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安宁、社会生产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l、 “内修政理”,以法治蜀。

诸葛亮在治蜀方针上采取了先秦法家“法住而国治”的思想。化为了革除刘焉父于推行儒家仁政而造成“文法羁糜互相承事,穗政不单,威刑太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答法正书》)的混乱状况,坚持“以法治蜀”的鲜明立场。“刑法峻惠”,严加抑制豪强兼并割据势力。当时法正劝诸葛亮应“缓刑驰禁”。诸葛亮严正回答,并明确宣布:“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思;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主要,于斯面薯”《答法正书》。有人讽刺他吝惜敖罪,他说:“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治理国家要用“以刑德治臣”。因而在北伐中,蒋瑰认为正在用人,劝请葛亮不宜斩马谩,诸葛亮在《论斩马谩》中说:“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此说明诸葛把法治与统一紧密联系在一起,要实现统一,必须“以法治蜀”,“内修政理”。因此,他在政治上“刑不择贵”,组织上“务在举贤’;轻济上推行屯田,“务农植”,盐铁官营,他从各方面整顿法纪,革新政治,抑制豪强,有效地加强了蜀汉中央集权统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