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空降巡抚的立足之道(第3/9页)

最后两个人是俞斌和闵钊,这两个人最令李鸿章切齿痛恨。他们实际上并不是官场中人,而是商业界人士,是替吴煦和杨坊打点店铺生意的。作为削尖了脑袋想挤进官场的商业界人士,吴煦和杨坊就是他们的靠山。所以这两个家伙就惨了,他们被扣上一堆离奇古怪的罪名,被李鸿章一次性清理掉。

目标已经锁定,下一道流程:开火!

官场最忌讳直来直去

怎样打击对手才最高明呢?是不是列其罪状,搜集证据,然后直斥其非呢?

错!

官场最忌讳的就是直来直去,直线思维要不得。

目前在上海,知道吴煦和杨坊得罪了李鸿章的,大有人在,而且许多人也都看不惯吴煦和杨坊。可如果你这时候直接上奏弹劾的话,反而会造成相反的效果。人人都知道你在打击报复,说不定会有哪位老兄吃多了撑着,硬是跳出来替吴煦和杨坊打抱不平。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那就意味着,李鸿章将成为任期最短的署理巡抚。

所以,打击对手一定不能走直线,不能激发反作用力。也就是说,不能弹劾吴煦和杨坊这两个人。

不弹劾他们,还要狠狠地打击他们,这个奏章,该如何一个写法?

放心,在这方面,李鸿章可谓轻车熟路了。他是当时罕见的奏章高手,不知写过多少重量级的奏折。可是那些奏折,都是替别人写的,因为他没有资格上疏言事。即使在他出任翰林院编修的时候,同样没有这个资格,所以才发生了因为替工部侍郎吕贤基写奏章,结果活活坑死老吕的事情。

现在他终于有了上奏的权力,熬到四十岁,才终于熬到这一天,不容易啊。

李鸿章的这封奏折,写在阴历同治元年四月十八日(1862年5月16日)。奏折极其冗长,共分六个章节。

第一章节:李鸿章先提洋人,提到常胜军华尔,并称,至华尔等名利兼图,亦当遇事牢笼,勿惜小费。因为他知道朝廷困于洋人,最急于了解洋人资讯与应对之策,所以把这个问题摆在前面。

第二章节:提及曾国藩急切要求淮军开赴镇江,李鸿章对此表示理解和支持,只不过,上海这边还走不开,真的走不开。然后力荐海防同知刘郇膏为江苏按察使,并建议等自己开赴镇江之后,上海的防务工作就由这位刘郇膏全盘负责。连接替自己守卫上海的人选都已经安排妥当了,可见李鸿章是真心实意的。

第三章节:大表决心,首战用我,用我必胜,将鼠踞扬属逆氛克期扫荡。这个内容很重要,如果一篇工作报告,连个口号都不喊,还叫什么工作报告?

第四章节:再谈曾国藩要求他速速往援扬州。李鸿章表态称,等到他摆平上海,再摆平镇江,就立即赶往扬州。其意是在暗示,曾夫子神经错乱,颠三倒四,一会儿让他去镇江,一会儿又让他去扬州,拜托,曾老师你到底有个谱儿没有?

第五章节:汇报淮军现在的情形,并声称,英国海军提督何伯几次三番来找他,商议会剿城外的太平军。李鸿章表示,洋人这么喜欢卖力,是好事,应该鼓励支持,设法笼络。

最后一个章节,谈水师建设,再次力荐刘郇膏。谈淮军训练,建议采用西法。然后是一句最重要的话,告诉朝廷淮军还有几营人马未赶到,正在风雨兼程向上海进发,并在最后表态,淮军随时准备服从朝廷指挥,朝廷指到哪里,淮军就打到哪里。朝廷让淮军去镇江,淮军就去镇江。朝廷让淮军去扬州,淮军就去扬州。但拜托各位大哥,你等我们人齐了再说话……谨奏。

史家评说,这封奏折,端的老辣,一句脏话也没说,却拒绝了上司曾国藩的所有指令。而更狠辣的招数,还在后面。

随这封奏折送往京城的,还有两个片,又称片折。片折与奏章不同,奏章是长篇大论,讲究个卖弄,废话越多越好。片折却是言简意赅,有事说事,把事情说清楚就可以。

第一个片折,是奏保郭嵩焘片。大意是要求朝廷派郭嵩焘来上海,上海这边需要郭嵩焘。

第二个片折,却是杨坊的辞职手书。

最后这一招,李鸿章真是太阴狠了,一下子就活活搞死了杨坊,让杨坊这辈子别再想翻过身来。

这封辞职书信让吏部官员或是两宫太后一看,顿时就会生出无尽的反感。你说你这个杨坊,愿意干你就干,不愿意干就滚蛋;有意见你提意见,没意见你趁早闭嘴,写这东西给谁看啊?

狠上加狠的,是李鸿章的奏折之中,无一句涉及人事矛盾,而是不停地推荐刘郇膏,推荐郭嵩焘。给人的印象是,他李鸿章正为了上海呕心沥血,不拘一格地引荐人才,而杨坊呢?却跟大家来了这么一手。

比狠上加狠还要狠的,是李鸿章的奏折之中,无一字提及吴煦及杨坊的名字,就是把你们晾在一边,力荐别人。

官场职场,最残酷的打击方式,莫过于冷暴力。也不说你好,也不说你不好,全当你不存在,把你晾在一边,大力嘉奖别人。让你站在一边看,看到你心里流苦水,脸上流泪水。你都痛不欲生了,别人还嫌你太矫情,认为你不识大局,不顾大体,让你于窝囊上再添七分委屈。

官场之上,好多人就是被这种残酷的冷暴力给活活憋出了一身的病。

……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正所谓好事成双,当李鸿章获得朝廷任命,终于翻过身来的时候,一艘火轮船从广州驶入上海码头,轮船上,装载着整整三千条崭新的洋枪,还有数量充足的弹药。

这些武器,是谁运来的?运给谁的?

这还得从李鸿章的家族关系说起。李家六兄弟中,李鸿章虽然是老二,但却是家族中公认的最有发展潜质的。所以,李家也一直将宝押在他的身上。早在淮上征战时,李文安就密切关注着二儿子,生恐李鸿章遭遇危险,还安排了老家人刘斗斋,在关键时刻救出李鸿章。

父亲李文安死后,大哥李瀚章继承乃父遗志,坚定不移地贯彻既定方针,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成就二弟的人生事业。事实上,此时的李氏家族,已经把全部的资源用到了李鸿章身上。

李鸿章,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代表了淮上李氏家族的利益,寄托了李家人的全部希望。

首先是老三李鹤章,他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人生事业,从此成为李鸿章的助手。此番来上海,李鸿章是坐船,而李鹤章则率了无法船运的战马等辎重物资,在陆路上披星戴月,成了李鸿章的运输大队长。

然后是老五李凤章,他应该是与李鸿章同时赶到了上海,开始了他的当铺生意。以后李鸿章打到哪里,老五的当铺就开到哪里。李鸿章替老五扩展地盘做生意,而老五的当铺,也成为李鸿章的提款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