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家世与乱世

家庭教育在中国具有悠久传统,从宋慈家世亦可见一斑。

综合刘克庄的记述与建阳县志记载,约略可知,宋慈祖上在唐代有个名文真公的先人,传四代,由邢(今河北邢台西南)迁睦(今浙江建德)定居。又传三代,一名宋仕唐者到福建建阳任县丞,县志说他“公廉有守,遇事通晓”。宋仕唐卒于建阳任内,一家就在建阳定居下来,成为建阳县人氏。

宋仕唐的儿子宋翔,史籍说他七岁能诗,累官国子监簿,文才曾“名动京师”,回乡后首倡义举修建了家乡的童游桥。宋翔的孙子就是宋慈的父亲宋巩,官做到广州节度使,掌勘问刑狱。

宋巩字世卿,其祖上到建阳任县丞的宋仕唐字直卿。宋巩为儿子取名慈,字惠父。可见宋慈的名和字,就寄托着这个家族的理想。怎样的理想?“慈惠父”三字或可这样解释:期望他将来成为一个慈及百姓,惠于黎民的父母官。这样的家教或者说家族理想的力量,是十分重要的。

但宋慈为官之路却坎坷。宋代太学生参加科考不必乡试,可直接从太学应试,宋慈曾科考不第(时间不详)。直到嘉定十年(1217年)中进士,他被任命为浙江鄞县尉官,这是他三十一岁的事。就在这年,他的父亲患重病。宋慈未能赴任,次年父亲去世,他居家守制。这期间,蒙古、金朝和南宋的局势发生剧烈动荡。了解宋慈,不能忽略他所处的时代大环境。

在他青年时代,对南宋乃至世界都发生了重大影响之事,莫过于蒙古人崛起漠北。北方金朝因抵挡不住南下的蒙古铁骑,决定吃掉南宋扩地抗蒙。就在宋慈中进士的嘉定十年十二月,金军发兵渡淮,大举南侵,破碎的山河再遭战乱。朝廷因之提前征收赋税,一征再征,竟预征到后五年。此时居家守制的宋慈,目睹民间疾苦乱世冤狱,与他熟知的国法、信奉的公正,相去甚远。

这段岁月对宋慈是重要的。我想应该这样描述,这重要不仅看见社会,更吃惊地看见自己了:一二十载青灯黄卷刻苦攻读,虽然赢得了通经史、善辞赋的锦绣声名,却对眼前的民情世事知之不多。这是宋慈回到家乡的一个重要发现,没有这样的自省,没有这样面对民间痛苦的追思,他的学问将寻找不到切实有用的地方。可是守制三年后,他没有得到朝廷起用。

嘉定十七年(1224年),宋慈三十八岁了,仍在家中。这年刘克庄到建阳任知县。宋慈与刘克庄性格不同,却是好友。日后刘克庄说:我到建阳任县令,得到的好友中堪称豪杰而尤所敬爱者就是宋慈。又过两年,宋慈四十岁才出任江西信丰县主簿,开始从政生涯。刘克庄“置酒赋词”为宋慈饯行,曾期望他如辛弃疾。几十年后刘克庄为仙逝的宋慈作墓志铭,称宋慈的“勋绩”“声望”确实可与辛弃疾“相颉颃”。

我审视这一评价,遥想辛弃疾出生在已被金朝占领的北方,少年抗金归宋,并有如彼壮烈诗句:“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宋慈生在南宋的大后方,始终没有与金军作战的经历,也未见留下诗词,刘克庄根据什么评价宋慈与辛弃疾相当?特别是宋慈四十岁才离家赴任之时,刘克庄凭什么期望他如辛弃疾?这大约是看到二人心志相同。一个人的心志,是他的灵魂,是他生命的统帅,也是我们认识他、理解他最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