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克庄的惊讶

时光如流,一晃竟过了七年,宋慈仍在家中。

这是嘉定十七年(1224年)三月,宋金相持了六年的战争,由于宋朝抗金军民的坚决抵抗和蒙古铁骑的日益强大,金军不得南下,终于派遣使臣到宋朝通好,相持六年之久的宋金战争暂告结束。

在此之前,建阳知县舒庚适早调升了。后来的知县,在这年冬天也调迁了。又来了一个新知县,宋慈没想到,竟是刘克庄。

刘克庄是福建莆田人氏,比宋慈小一岁,两人同一年入太学。在太学里,两人性格迥异,却因志趣相投而相互敬重情同手足。到第四年刘克庄先入了仕,两个好友才分手。不过刘克庄的入仕并非中进士第,而是以荫补官。

刘克庄的祖上并没有谁为朝廷创下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他的入仕为官却是因当朝的恩荫制。自大宋开国,凡省官六品以上,州官五品以上者都有恩荫及人的机会,品级低者可准荫及子孙一人,品级高者不拘宗人、外戚、门客、侍医皆可荫及若干人。庆历年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整顿吏治,曾主张改变恩荫之滥,仁宗也采纳了他的建议,诏行全国,但新政公布才一年多又撤销了。到嘉定二年,刘克庄因所作诗词为一个做了大臣的亲戚所重而得荫入仕。

如今刘克庄到建阳,打听到宋慈仍在家中,顾不得歇息,当日下午便出城到童游来见宋慈。

一到宋家,不等传话,刘克庄径直走了进去,在书房里见到了宋慈。看到书房三排多宝格书架上的琳琅卷册,盈架竹简,刘克庄不知宋慈弄这么多书来干什么,头一句话便说:“呵,不到这许多年来你秉性不改,还是苦守书斋。”

刘克庄的到来令宋慈喜出望外。他仔细打量着好友,看到好友天庭舒展的脸上,一双眼睛仍像过去一样流动着仿佛总在嘲讽谁的神情,有棱有角的下巴蓄着尖尖的短须,也还是那样显得凌厉。他们互相打量了一番,这才坐下,康亮送茶进来,刘克庄也用不着宋慈说请,接过就喝,随后问:“真不知你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

宋慈自然敞言相告。刘克庄听着听着,只觉得好友身上有一种令他琢磨不透的变化。当发现这书架上都是些什么书时,他说:“只怕是天下有过记载的奇案,都被你读尽了?”

“笑话我了。”宋慈说。

继续交谈,刘克庄发现好友确实觅读了上至春秋,下至本朝的无数案例。刘克庄也由此得知前人有关瞻伤、察创、视听、审断,决狱讼的记载,最早恐怕要算《礼记》。西汉时的王莽在历史上是个颇有争议的君主,但在剖尸方面做了一件有开创性意义的事,他命太医与巧屠一同刳剥尸首,度量五脏,这大约是前人剖尸之始。当然,宋慈也从《难经》中看到有关剖尸的记述,不过那可能是后人的补缀,否则剖尸之始又当推战国时的名医扁鹊。刘克庄已弄不清宋慈究竟读过多少案例,只知有相当多案例他连细枝末节都记得十分详尽,譬如《折狱龟鉴》中记载的三国时吴人张举所办焚尸案,《春秋后语》中的苏秦遇刺案,《涑水记闻》中的向敏中所破枯井尸案,《后汉书》中一例尸立寺门案,等等。他精读了,还潜心研究凶犯作案心理与刑官破案之思维。对于历史上的许多悬案,他也力图做出种种推断,真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如今,你更以为只有做官才能有作为了?”刘克庄道。

宋慈苦笑一下。

刘克庄又问:“只是,这么多年,你怎么还没有出去奉职?”

“三年守制后,我就向吏部申求奉职,吏部没有回复。”

刘克庄忍不住站起身:“江山半壁,官员太多。传闻申求奉职的文书堆满吏部文案,我看还得想点别的法子。”

“什么法子?”

“我在临安有几个知交,虽不在吏部奉职,或许也能使点力气。”

两个久别重逢的好友就这样推心置腹地谈着。刘克庄也讲起了自己这几年的经历。他对于做官,跟从前一样并不十分看重。嘉定十三年,真德秀先生因母亲去世回乡守制,建西山精舍讲学,邀刘克庄任教,刘克庄就辞职到了浦城。应邀前来的还有真德秀先生的讲友魏了翁,真德秀的门人王壄宁、吕良材、刘汉弼、马光祖等。在那儿,真德秀同刘克庄讲过一桩心事,想在建阳建朱子祠宇。所以刘克庄现在头一桩事便想把先生的夙愿变成现实,在建阳考亭[1]辟祠纪念朱熹夫子。

宋慈听后也很兴奋。两人谈着不觉天已入暮。宋慈的女儿宋芪前来招呼吃饭,他们才把话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