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衰的历史(第2/4页)

斯特凡·巴托雷逝世后,得到波兰贵族、特别是巴托雷的王后安娜支持的瑞典王子西吉斯蒙德·瓦萨(Sigismund Vasa,安娜的外甥)和奥地利大公马克西米利安三世角逐波兰王位。1588年1月24日,双方在奥地利的比琛(德语Pitschen,波兰语Byczyna,当时是奥地利靠近波兰边境上的城市,后属普鲁士,二战后划归波兰)展开决战。此战双方兵力大致相当,各自6000人左右(奥地利人略多,6500人左右),但波兰人在骑兵方面占有优势,约3700人是骑兵,其中自然也不乏翼骑兵。最终西吉斯蒙德·瓦萨获胜,马克西米利安被俘。此战确保了西吉斯蒙德·瓦萨(波兰史称齐格蒙特三世[5],Zygmunt III)的波兰国王宝座。这次战斗中波兰军队虽不像其他著名战斗那样能够气势如虹地以少胜多,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奥地利军队里有很多来自匈牙利的骠骑兵,此次波兰军队的胜利,可算是“徒弟”对“师傅”的逆袭。1592年,齐格蒙特三世之父、瑞典国王约翰三世去世后,齐格蒙特三世身兼波兰国王、立陶宛大公和瑞典国王之位。

然而,齐格蒙特三世虽然是瑞典人,但却是天主教徒,因而遭到瑞典新教贵族的怀疑并最终被废黜。齐格蒙特试图调动瑞典的天主教贵族进行反扑,瑞典爆发内战,失败后内战扩大成为波瑞两国战争。在1605年9月27日,立陶宛副统帅扬·霍德凯维奇(Jan Chodkiewicz)在基尔霍姆迎战瑞典国王卡尔九世指挥的有1万多人的瑞典军队——除了2000多名骑兵外,还有8000多名瑞典人、德意志人、荷兰人和苏格兰人步兵。不到4000名波兰人(其中2400人是骑兵,翼骑兵是绝对主力)面对瑞典军的长枪方阵发起冲锋,在20分钟之内就打垮了这1万多名瑞典人,让后者付出了6000~8000人的伤亡。特别值得一说的是,此战中装备了火枪和长枪的瑞典步兵结成方阵,但仍然被数量上不占优势的波兰翼骑兵所粉碎。这也是翼骑兵即使面对长枪方阵也有碾压的能力这一传说的来源——但要说明的是,其他几次战争中,翼骑兵虽也能取得胜利,但都需要依靠其他兵种的支援。这次的胜利,是翼骑兵独立取得的——也是唯一的一次。

◎ 基尔霍姆战斗,波兰翼骑兵对瑞典步兵方阵的冲锋(尤里乌什·科萨克作)。

波瑞战争之后,波兰插手沙皇俄国内政,借助俄国沙皇伊凡雷帝死后国中混乱、权臣鲍里斯·戈东诺夫和瓦西里·舒伊斯基先后篡夺皇位之机,派遣大军入侵沙皇俄国。这就是俄国历史上的“混乱时期”(Cмyтнoe вpeмя)。1610年,侵俄波军在斯坦尼斯瓦夫·茹凯夫斯基(Stanisław Żółkiewski)的指挥下绕过斯摩棱斯克前进,而此时俄国沙皇瓦西里四世(瓦西里·舒伊斯基)的弟弟德米特里·舒伊斯基亲自指挥的俄军主力则会合了瑞典将军雅各布·德·拉·盖迪(Jacob De la Gardie)的军队,试图解救波军重围下的斯摩棱斯克。两军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克卢希诺(克武欣)[6]村展开决战。此战中波军人数大概只有6500人,俄瑞联军人数则达到3.5万人,其中5000人为瑞典军(包括很多英格兰、苏格兰、德意志和法国雇佣兵),还依靠村庄的篱笆修建了简易工事并挖掘了堑壕,使得波兰骑兵的突击路线受到很大限制。然而惊慌失措的舒伊斯基在战争一爆发就逃回后方。波兰翼骑兵在多次反复发起冲锋后,终于成功将中部俄军冲垮。波军损失约400人,俄瑞联军的损失则达到6000人以上。克卢希诺会战的胜利,可以算是波俄战争中的决定性胜利。此战之后,沙皇瓦西里四世很快被大贵族和教士们联合赶下了台,莫斯科向波兰投降,接受齐格蒙特三世之子瓦迪斯瓦夫为俄罗斯的沙皇。这标志着俄国的“混乱时代”达到了顶峰。被废黜的瓦西里四世后来被带往了华沙。不过,随后以德米特里·波扎尔斯基和库兹玛·米宁为首的俄国民军终于成功驱逐了波兰人,之后俄国贵族们推举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沙皇,俄国进入罗曼诺夫王朝。经过多次战争,特别是对沙皇俄国的战争后,波兰已经成为仅次于俄国的东欧最大国家。此时的东欧平原上,说翼骑兵“打遍天下无敌手”并不算太过分。当时的波兰不断开疆拓土,在其领土扩张的顶峰——1634年,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的总面积达到了99万平方公里。

但是,翼骑兵的危机已经开始出现。危机的起源是在东南方向。17世纪30年代初,当时有志于向黑海方向扩张、不断干涉摩尔多瓦(当时是奥斯曼帝国藩属)事务的波兰人开始和奥斯曼帝国以及克里米亚鞑靼人交战。1620年10月7日,曾经攻克莫斯科的老帅——波兰王家统帅斯坦尼斯瓦夫·茹凯夫斯基率领的波兰-摩尔多瓦联军在普鲁特河畔——当时距离波兰国境不远的采措拉[7],遭到尾随的奥斯曼和鞑靼军队突然猛攻。最终茹凯夫斯基战死,以他的副手、波兰王家副统帅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尔斯基(1618-1632年为波兰王家副统帅,1632-1646年为波兰王家统帅)为首的一大批贵族被俘[8]。虽然后来这批贵族军官先后被赎回,但是当时这次战斗对于波兰贵族阶层,以及翼骑兵的打击还是极为巨大的,可以说是波兰翼骑兵遭受的第一次重大的损失。次年进行的霍奇姆战役——“十大胜利”中第六次大胜中,由立陶宛统帅霍德凯维奇(基尔霍姆战斗后他由立陶宛副统帅晋封为立陶宛统帅)指挥的5万人骑兵大军里,一半的军队是用乌克兰哥萨克充数的,很大程度上不得不说这就是采措拉之败的后果。这场以霍奇姆要塞为核心,持续了一个多月的围城战虽然以波兰胜利告终,但是立陶宛统帅霍德凯维奇却在胜利之前病死。也就是说,在这场大约两年的规模不大的战斗中,波兰和立陶宛军队中4名统帅中有3名损失,贵族军官以及装备的损失也十分巨大,但是却没有换来什么值得一提的利益。

◎ 斯特凡·巴托雷在普斯科夫(扬·马泰伊科作,坐着的人为巴托雷,左一为扎莫伊斯基)。

更糟糕的是,在“北方雄狮”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的改革下,此时瑞典军队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瑞典步兵——他用轻型的新式火枪取代了老式火枪,提高了火枪手的射击频率;他给长枪手装备了盔甲,增强了防护,并减短了长枪长度;他将瑞典步兵团的编制缩小至1500人,并将其构成调整为火枪手占三分之二,长枪手占三分之一;他还率先建立了团属炮兵。再加上严格的训练和机动灵活的战术,他的军事改革使得瑞典军队的战斗力突飞猛进。在他指挥下的瑞典陆海军也趁波兰陆军主力在摩尔多瓦的机会,渡过波罗的海,连续占领利沃尼亚大片领土。1622年在米塔瓦(Mitawa,今拉脱维亚叶尔加瓦)的战斗中,面对瑞典军队的长枪、火枪和炮兵,翼骑兵第一次出现了拒绝冲锋的场景。1626年在梅维(Mewe,今波兰格涅夫)同样的场景再次发生。虽然上文中波兰人所说“十大胜利”的第七战即是在此期间取得,但是总体来说与瑞典的战争还是旷日持久的,最后还是由于法国出面斡旋,波兰和瑞典才在1629年签署和约,从而使得法国可以将瑞典引入欧陆三十年战争的战场,来对付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由此可见,战术上的胜利从来不是战略上胜利的必然保证,更何况翼骑兵又并非真的是百战百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