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剩者(第3/3页)

但姜维毕竟是姜维,不甘心承认自己失败的姜维。他是注定屡败屡战的。关于这一点,邓艾有着清醒的认识。

邓艾的清醒认识可以从他料定蜀兵会卷土重来上看出来。邓艾不仅料定蜀兵会卷土重来,他还提供了蜀兵会卷土重来的五大理由。

一、蜀兵虽然退去,却有乘胜之势;魏兵则有弱败之实。所以蜀兵会卷土重来。

二、蜀兵都是孔明调教,有组织,有纪律,所谓精锐之兵;而魏将不时更换,军士训练又不熟。两相权衡,蜀兵定会卷土重来。

三、蜀人多以船行,魏军皆在旱地,劳逸程度不同,所以蜀兵会卷土重来。

四、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四处都是守战之地;蜀人或声东击西,指南攻北,魏兵必须分头把守。蜀兵若合为一处而来,以一分当魏兵四分,占尽便宜,所以蜀兵会卷土重来。

五、如果蜀兵自南安、陇西二处而来,则可取羌人之谷为食;如果出祁山,则当地有麦可就食,解决了军粮供应问题。所以蜀兵会卷土重来。

邓艾有如此这般清醒的认识对姜维来说毫无疑问是致命的。因为他抓住了后者的思维定式。

姜维果然要卷土重来。并且他卷土重来的原因与邓艾预测的几乎不差分毫。

在回答蜀兵为什么要继续出击魏军时,姜维如是说:“攻魏者有五可胜。彼洮西一败,挫尽锐气,吾兵虽退,不曾折损:今若进兵,一可胜也。吾兵船载而进,不致劳困,彼兵皆从旱地来迎:二可胜也。吾兵久经训练之众,彼皆乌合之徒,不曾有法度:三可胜也。吾兵自出祁山,掠抄秋谷为食:四可胜也。彼兵须各守备,军力分开,吾兵一处而去,彼安能救:五可胜也。不在此时伐魏,更待何日耶?”

姜维说这番话时表情坚定,充满自信,以为自己洞察天机,却不知天机都在邓艾掌握之中。

他们俩是螺纹配螺帽,又似矛与盾。一个尽在掌握,一个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却又毫无知觉。

更要命的是姜维自我感觉良好,听不得不同意见。

包括夏侯霸的意见。夏侯霸说,邓艾虽然年轻,却机谋深远,一定会在各处及早准备,还是不要轻易出兵的好。

但姜维藐视了夏侯霸的意见。

人往往是这样,相信自己不相信他人。特别是男人,都是好胜的动物,如果承认自己技不如人,那在这个江湖上还有什么混头呢?

便出击。偷出董亭,准备暗袭南安。

不过真正的战争没有在南安展开,而在武城山展开。武城山靠近南安,欲取南安,必先夺得此山。而邓艾早在武城山埋下伏兵,待姜维兵到时,冲出来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这是一次挫折,却不是致命的挫折。因为蜀兵主力还在。可姜维的悲剧就在于,他在下一场战斗中遭受了沉重打击。

那是在段谷。段谷这个名字听上去就不美。段谷者,断谷也。如果魏兵断其谷口,蜀兵很有可能会死翘翘。

段谷在通往上邽的路上。上邽是南安的粮仓。姜维天真地以为,如果取得上邽,南安自然不保,却不知邓艾正是利用姜维的贪婪心理,在通往上邽的段谷处埋下重兵,以图致命一击。

姜维首鼠两端,陷在历史的僵局中不能自拔。他这才知道,自己并没有比诸葛亮更聪明。五丈原是诸葛亮的滑铁卢,而段谷将是他的滑铁卢。因为邓艾出手了。出重手,欲围歼姜维属下的全部蜀兵。

姜维恍然大悟,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敌人出现了。邓艾这个名字,将和他的名字一样流传千古,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历史是为胜利者书写的,而他毫无疑问是失败者——在段谷,邓艾引兵杀到。三路魏兵夹攻蜀兵,蜀兵大败。姜维死战得脱,逃回汉中,一时间对前途充满风雨飘摇之感。

这是一个乐观主义者的悲观感受。也是姜维第一次对蜀国的命运产生深切的忧虑——如果连他都被邓艾打败,蜀国还有谁人不败在他手下呢?

这是宿命。一个人的宿命,也是一个国家的宿命。姜维长吁短叹,茫茫然不知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