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时间不多了

司马懿全面掌控了局面。

这时的魏国,是司马家族的魏国,虽然在面上,天子依旧是那个不懂事的孩子——曹芳。

曹芳现在能做的,就是把乌纱帽带到司马懿的头上去。

在曹爽被斩于市曹后,曹芳识时务者为俊杰,封司马懿为丞相,加九锡。司马懿还挺谦虚,“固辞不肯受”。曹芳就很生气,不准他谦虚,“令父子三人同领国事”。于是皆大欢喜。

但世事总是不圆满。司马懿在杀了曹爽全家后,突然间感觉漏杀了一个人。

夏侯玄。

夏侯玄是雍州地区的守备司令,也是曹爽的亲族,他要是起来造反,为曹爽复仇的话,麻烦就大了。

司马懿决定,请夏侯玄来洛阳议事,趁机干掉他。

夏侯玄的叔叔夏侯霸春江水暖鸭先知,感觉这样的时刻是你死我活的时刻,便悍然领着三千人逃出来造反了。

造反需要旗帜,三千人也成不了什么大事。夏侯霸思来想去,觉得要复仇,还是要找一棵大树来倚靠。

大树很快就找到了——姜维。

姜维得到夏侯霸,毫无疑问重新激荡起了他的斗志。他准备北伐了,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

但尚书令费祎却不看好他。

尚书令费祎以为,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无功而返,你姜维又能搞出什么新意思来呢?

最重要的,蒋琬、董允都已经死了,蜀国的精英是越来越少——没有人才,打什么仗?

姜维还是要出击。

对姜维来说,人生就是尝试多种可能性。他不是诸葛亮,诸葛亮也不是他,这个世界最好不要以伟人或者先人的成就来贬低自己,否则世界就无法向前走了。

每一个人都是伟人,只要你不看轻自己。

所以姜维出发了,带着对人生的期待和巨大压力出发了。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他都将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

因为时不我待。历史老人留给蜀国的时间不多了,留给他的时间也不多了。现如今,司马懿家族粉墨登场,势必要折返历史前进的方向,给这个乱世抹上诡异的色彩。关于这一点,姜维已然看得很清晰了,他必须适时而动,有所作为。

姜维果然搞出了新意思。

他走出了和诸葛亮不一样的路。

的确,在这世上,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走出和他人不一样的路。因为每个人的成功轨迹都各不相同。

模仿他人的成功尚且不能成功,更别说走他人失败的路子了。

所以姜维没有走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老路,而是出西平,近雍州,在麴山之下人为修筑两城,以为掎角之势。

最重要的是他和羌人结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共同对付魏军。

但魏军实在是太强大了。开战后不久,噩耗传来,说麴山二城,都已被魏兵围困,并断绝了水道。要不是老天开眼,降下大雪,士兵们得以化雪解渴,蜀兵生命就危在旦夕了。

怎么办?

在姜维遭遇暂时挫折的时刻,夏侯霸出来献计了。夏侯霸说,我们现在的情况是不能等,也等不起。如果坐等羌兵来救,则麴山二城都要玩完。不妨声东击西,去打雍州城。现在雍州兵都调到麴山来了,雍州城定然空虚。将军不妨引兵去往牛头山,抄在雍州之后,以造成攻城假象。如此魏军必回救雍州,则麴山之围自解矣。

姜维大声喝彩——夏侯霸,你太有才了!

他决定依计而行,引兵往牛头山而去。

但世上事一攻就有一防。攻防之间,胜负难料。

就在姜维自信满满地引兵往牛头山而去时,他没有料到,一支魏兵截住了他们的去路。

与此同时,另一支魏兵去取洮水,断了蜀军的粮道。这让蜀军声东击西的计划完全流产。

姜维这才知道,人世间有矛就有盾,矛锋不锋利要见了盾才知道。而世上的人才也是数不胜数。夏侯霸是人才,却不是顶尖人才。因为顶尖人才就像顶尖的矛一样,没有一个盾可以抵挡。

姜维只得奋力脱身,直奔阳平关,然后折回汉中。一场踌躇满志的出发竟这样黯然收场,这让姜维心里惶恐不已。他倒不是为自己惶恐,而是为蜀国惶恐。因为历史老人留给蜀国的时间不多了,他急需一场胜利来扭转时局,只是姜维不知道,这样的胜利什么时候到来。

一些消息却在这样的时刻悄然隐现。嘉平三年的秋八月,司马懿死了。这个蜀国最大的敌人在此时突然离开人世,毫无疑问给了蜀国喘息的时间。

也给了姜维一个希望。

也许他的下一场胜利快要来了?

但与此同时,另一个消息传来,让姜维的心情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孙权也死了。在蜀汉延熙十五年的时候,这位在位二十四年,享年七十一岁的三国著名人物与世长辞,标志着三国草创年代最后一个风云人物从此不再风云。

三国进入了小字辈唱大戏的时代,这从一个侧面反证了姜维的孤独。

当然姜维的孤独不仅于此。孙权离世,吴国方面陆逊、诸葛瑾也都已亡故,国政由太傅诸葛恪主导,诸葛恪立孙亮为帝,改元建兴元年,一时间“吴国向哪里去”成了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也成了姜维关心的问题。

孙权在时,吴蜀联盟虽然有些各怀鬼胎的意思,但关键时刻好歹还是能帮上点忙的。现在孙权去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新朝天子新主张,吴国的外交方针究竟呈现何种变化,事关蜀国的北伐大业。

所以姜维还要再等待,等待时局的进一步明朗。

计划不如变化快 

司马师和司马昭听说孙权已死,开始摩拳擦掌,准备起兵伐吴。尚书傅嘏却深怀忧虑。

东吴是那么好打的吗?当年曹操费了多大的力啊,结果在赤壁抱憾而归,从而鼎定了三国分治的基础。

这一切只因为那条江——长江的存在。

长江之险,成就了东吴数十年的基业。所谓人定胜天,到头来只是个虚幻的口号,麻醉了魏国的几代领导人,令他们屡战屡败。

并且,还将继续麻醉下去。眼下司马师和司马昭的摩拳擦掌,就是被麻醉的明证。

尚书傅嘏劝他们魏吴两国“不如各守边疆,乃为上策”。意思是一动不如一静。

司马师和司马昭藐视了他。理由有二:

一、天道三十年一变,魏国走强吴国走弱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孙权死翘翘了,孙亮又是个没用的主,此时不大干快上有所作为,对不起老天爷的苦心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