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第4/4页)

但袁彬並沒有借機報復,雖然公事公辦,門達抄家論斬,他的兒子鴻臚寺序班門升、姪子錦衣衛千戶門清、女婿錦衣衛楊觀,亦都治了罪,但繫獄的門達絲毫不曾受苦。最後門達被赦,改為充軍廣西南丹衛,袁彬還設宴為他餞行,饋贈旅費。

門達如此下場,並不能大快人心。但有件事卻使得京師朝野,無不稱頌,那就是將于謙的兒子于冕赦回京師,于謙官復原職,抄沒入官的財產發還──財產並沒有多少,最珍貴的也不過一條玉帶。而在于冕眼中,珍貴的是一幅文天祥的畫像,是于謙生前常懸在臥室中,上有他親筆所題的像贊:「嗚呼文山,遭宋之際,殉國忘身,捨生取義,氣吞寰宇,誠感天地,陵谷變遷,世殊事異,坐臥小閣,困於羈繫,正色直辭,久而愈厲,難欺者心,可畏者天,寧正而死,弗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節,萬古攸傳,我瞻遺像,清風凜然。」

這幅文天祥的遺像,隨著于謙的靈柩,一起到了杭州。靈柩下葬在西湖三台山;文天祥的遺像懸在于謙的故居,清河坊南新街。從于謙死後,杭州人將他的舊宅改為一座享堂,供奉靈位,逢年過節,以及他的生日四月二十七日、蒙難的正月二十二日,皆有祭祀。不久,京中傳來消息,皇帝特遣行人司行人馬璇來致祭。祭文是:「卿以俊偉之器,經濟之才,歷事先朝,茂著勞績,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而自持,為權姦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故復卿子官,遣行人諭祭。嗚呼!哀其死而表其生,一順乎天理;扼於前而伸於後,尤愜乎人心。用昭百世之名,式慰九泉之意,靈爽如在,尚其鑒之!」

由於有「朕心實憐其忠」一語,便可正式將于謙的故居,改為祠堂;並奏准題名為「憐忠祠」;南新街亦就此改名為「祠堂巷」──于謙在南昌入祀「名宦祠」,在開封入祀「庇民祠」;山西、河南則民間往往畫于謙的像,高供堂上,出入每每祝拜。如今在他的故里,畢竟也有一座專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