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随春草绿 缘定山坳间娶在李庄的学者(第3/7页)

1931年,《明清史料甲编》出版,这是内阁大库残余档案大规模刊行问世的开端,主要工作多出自李光涛之手。1935年,在傅斯年的鼓励下,李光涛为《明清史料乙编》增写补例。此后,逃难长沙,暂居昆明,流寓李庄,最后蛰居台岛,李光涛依次完成了明清史料丙、丁、己、庚、辛、壬、癸等编“补例”的编辑。说起那些岁月,他无怨无悔:

我把一些烂册取下来,一本一本地检查,有的真正无法揭开的就算了,有的也可以揭得一二页如三藩史料,也是可喜,便即编入《明清史料丁编》了。最令人高兴的是,当为迟起龙回书稿,是用高丽纸写的,叠成数叠,夹在烂册中,取出一看便轻易揭开,依然无恙。相反,如用其它纸张写的,水湿以后,就与烂册结为一体同归于尽。所以有些重要文册,都因此被永远埋没了。11

在清理档案,编辑出版的同时,李光涛也开始研究史料,撰写论文。他陆续发表《论建州与流寇相应亡明》《毛文龙酿乱东江本末》等文章,引起史学界的重视。本是废纸弃物,经他智慧筛选,理性分析,竟捡起许多遗落在历史缝隙间的散珠碎玉:

他发现,清人不知古,“凡事揣摩而行”,照搬《三国演义》中的故伎。如萨尔浒之役,奴尔哈赤“用杜松阵亡衣甲旗帜,诡称我兵,乘胜督战,綎(明将刘綎)始开营,遂为所败”。套用东吴以孙夫人招亲以悦刘备的美人计,选用名妓,控制了抚顺额驸李永方、西乌里额驸佟养性等。他们还效仿曹操五日一大宴以厚待关公的把戏,厚待辽人……这本是鲁夫玩聪明人的游戏,极易识破,却也意外地“以汉制汉”,无不得逞。12

《明史·流贼传》载,多尔衮与李自成山海关之战,“四月二十二日一战摧之”。李光涛参看当日的档案发现,清兵在关上实际上只与“流贼”大战了一天。这天的战况是“从辰时到酉时接连打了十几个回合,杀死流贼无数”。除此之外,“更有大获奇捷”的上报。由此可见,山海关之战,是四月二十一日在清兵还未增援的时候就已制敌。那么四月二十二日的战斗,多尔衮不劳一兵一卒,也自然获胜。13

学术上的光辉,也掩不住内心的孤独。李光涛原有妻室,夫人蔡氏因风寒染病身亡。他随史语所颠沛流离,来到李庄,一晃就四十多岁,个不高又有些秃顶,本打算鳏居一身。焉知千里良缘一线牵,经史语所汪和宗介绍,在栗峰山庄攀上了一门亲事。农耕社会的小山村,多是盘根错节的“竹根亲”。罗萼芬告诉我:“张素萱我喊张三姐,她大姐是我的大嫂。张三姐在南溪女中读书,毕业回来。住在江边仓房头。我九姐罗筱蕖已在栗峰小学教书。结了婚,做栗峰小学教务主任,学校聘了张素萱做老师。我姐夫逯钦立与李光涛要好。就通过九姐把张素萱介绍给李光涛。研究院的两个光棍一前一后娶了一对表姊妹。”14

李光涛手稿。

四十三岁的李光涛,娶了十七岁的小妹妹张素萱,老夫少妻,好不羡煞人。董作宾写道:

三姐咪咪笑,喜得光涛双脚跳。
一跳跳到板栗坳,三天三夜睡不着觉。
八月十五桂花香,十六月亮明光光。
素萱光涛成婚礼。他们俩:花好月圆乐未央!

2002年10月,我在李庄采撷口述史料。板栗坳张家的后人多已星散,近处只有张远甫与张伯森两位。论辈分,前者是后者的叔伯;论年龄,后者要长好几岁。10月12日一早,我在宜宾找到张远甫。他是李庄糖厂供销科退休职工,前些年胃癌作了切除手术,当年在外地读书,对板栗坳的事知之不多。为我大老远来访而不能提供更多的材料,他不断自责,决定抱病带我去找张伯森。他说,“伯森一定知情,一是他老者(父亲)当过团总,研究院住的牌坊头就是他家的院子;二是他妹妹张锦云就嫁了研究院的杨志玖。”

有些事仿佛心灵感应。此刻,七十五岁的宜宾工商银行退休人员张伯森独自一人,正坐在家里,静候我们的到来。进屋,落座。张伯森待客不是沏茶,而是拎出一个酒瓶,我们一人面前摆一个酒杯。张远甫是病人不能喝。我不推辞,任他斟个满。他说,喝酒说话才打得开话匣子。我们谁也不动杯子,他就径直往嘴里连倾了两杯。

当时研究院住在板栗坳,新房子、田边上,桂花院都是。我们家只住了一间,其余都腾出来让给他们住。董作宾的办公室在戏园子,他有个助手叫刘渊临,就是这李庄的人,后来跟着去了台湾。当时刘渊临帮董作宾整理甲骨文,敲敲打打,修修补补,也在一台打字机上打字。我常去看,董作宾也教我,后来我还学会了打字。15

听杨志玖的内兄张伯森讲述往事。

我听来最动情的故事,还是说他妹妹锦云。几杯酒下肚,老人脸上的毛细血管像悄然爬出的小线虫又细又密。他的父亲当过团总。在地方上也是说得起话的人物。一天十二岁的张伯森放学,在一个大堰塘游泳,只会“狗刨骚”,多刨几下手脚就不灵了。父亲正巧经过这里,闭口气栽下去,把儿子顶上岸,自己挣扎了几下,脚下被杂草缠住,又扳几下,再无动静。“我老汉儿是我害的”,张伯森喝着酒,涕泗纵横。

父亲一死,天垮了。家里妈妈、我和一个妹妹。妹妹在南溪女中读书。有人提亲,是我堂妹张素萱,她已经和李光涛结婚,她的介绍人又是我们张家亲戚栗峰小学的教务长罗筱蕖,听素萱介绍,妈妈一口就回绝了。长兄当父。我同意了这门亲事。其实我也没多想,就定下来了。妹妹初中还没毕业就嫁给研究院的杨志玖。16

杨志玖1915年生于山东长山县周村镇一个回族家庭。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依靠母亲和兄长劳作和借贷,读完了小学、初中。1931年考入山东省济南高级中学,获得县教育局贷金。高中毕业,在全省会考中取得第三名,获得奖金,考入北京大学史学系。卢沟桥事变后,随校迁往长沙、昆明。

张伯森搬出一堆证物。最早的照片是妹妹锦云和杨志玖1947年在天津照的。杨先生意气风发,张锦云小鸟依人;杨先生西服笔挺,锦云头发烫过。那时他们都还年轻,杨志玖三十七八岁,张锦云只十八九岁,谁都不知道未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