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回忆(第2/2页)

最后故宫终于开放,同时故宫博物院成立,主持古物展览事宜。一般民众,尤其是年青的一代,总算大开眼界,有机会欣赏几百年来中国艺术丰富而伟大的成就。北京本来就是艺术中心,鉴赏家很多,艺术家也不少,故宫博物院开放以后,更使北京生色不少。过去深藏在皇宫后院的东西,现在大家都可以欣赏了;过去只有皇室才能接触的东西,现在已经公诸大众。抗战初期,政府就把故宫古物南运,北平而南京而西南内地。战后运回南京。复因战乱而运至台湾。现在台中所陈列之古物,就是从北平故宫运来的。

科学是心智探究自然法则的表现,艺术则是心灵对自然实体所感所触的表现。艺术是人生的一种表现,它使人生更丰富,更美满;科学是心智活动的产物,旨在满足知识上的欲望,结果就创造物质文明。在现代文明里,艺术与科学必须携手合作,才能使人生圆满无缺。

紫禁城之西,有三个互相衔接的湖,叫做南海、中海和北海,湖与湖之间的小溪上有以驼背形的石桥。沿湖遍植百年古木,湖里盛开着荷花,环湖的山峰上矗立着金黄色琉璃瓦,朱红柱子,和雕梁画栋的亭子。据说有一次在湖中捕到一条鱼,鱼身上还挂着一块写着明朝永乐年间放生的金牌。

中海之中有个瀛台,那是一个周围遍植荷花的小岛,一八九八年维新运动失败后,光绪皇帝就被慈禧太后囚禁在瀛台,后来在一九〇九年死在那里。小岛上建着许多庭院宽敞的宫殿。长绿苔的古树高高地俯盖着设计复杂的宫殿上的黄瓦,各亭台之间有迂回曲折的朱红色的走廊互相连接。御花园中建有假山,洞穴怪石毕具,使人恍如置身深山之中。至于不幸的光绪皇帝是否在这美丽的监狱里乐而忘忧,那恐怕只有光绪皇帝自己和跟随他的人才知道了。在他被幽禁的寂寞的日子里,他一直受着身心病痛的困扰,最后还是死神解脱了他的痛苦。

湖水原先是用石渠从西山转引来的泉水。公路旁边至今仍可发现部分残留的渠道。北京的下水道系统更是旧日的一项伟大的工程成就。用以排泄巿内污水的地下沟渠很像现代地道车的隧道。到了清朝末期,所有这些下水道都淤塞了,但是每年检查下水道一次的制度却维持到清朝末年。早年时,检查人员必须身入下水道,从这一头查到那一头,看看有没有需要修补的地方。后来下水道垃圾淤塞,这些检查人员就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手段来欺蒙他们的上司:两个穿制服的检查员在下水道的一端爬下去躲起来,另外两个穿着同样制服的检查员则预先躲在另一端,检查官骑马到了出口处时,事先躲在那里的检查员也就爬出来了。这个例子也说明了这个下水道系统表面上虽然仍旧存在,但是它的精神却因多年来阳奉阴违的结果而烟消云散了。满清末年,这类事情在政府各部门都有发生,所以清廷终于只剩下一个空架子,实在毫不足奇。

北京满城都是树木。私人住宅的宽敞的庭院和花园里到处是枝叶扶疏,满长青苔的参天古木。如果你站在煤山或其他高地眺望北京,整个城巿简直像是建在森林里面。平行交叉的街道像是棋盘上纵横的线条交织着北京的“园林”。根据由来已久的皇家规矩,北京城里只许种树,不准砍树。年代一久,大家已经忘记了这规矩,却在无形中养成爱护树木的良好习惯——这个例子说明了有些制度本身虽然已经被遗忘,但是制度的精神却已深植人心。中国新生的秘密就在这里。

在北京住过的人,很少人会忘记蔚蓝天空下屋瓦闪闪发光的宫殿和其他公共建筑。颐和园和公园里有几百年前栽种的古松。有的成行成列,有的则围成方形,空气中充塞松香。烹调精美的酒楼饭馆随时可以满足老饕们的胃口。古董铺陈列着五光十色的古玩玉器,使鉴赏家目不暇接。公共图书馆和私人图书馆的书架上保存着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年代最久远的是商朝的甲骨,这些甲骨使我们对中国历史上雾样迷蒙的时代开始有了概念。此外还有令人肃然起敬的天坛,它使我们体会到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精神的崇高。

现代的国立北京大学于一八九八年成立,直接继承了国子监的传统。在几百年积累下来的文化氛围中,北京大学的成立几乎可以说只是昨天的事。北大不仅是原有文化的中心,而且是现代智识的源泉。学者,艺术家,音乐家,作家,和科学家从各方汇集到北京,在这古城的和谐的氛围中发展他们的心智,培育他们的心灵。古代的文物,现代思想的影响,以及对将来的希望,在这里汇为一般智慧的巨流,全国青年就纷纷来此古城,畅饮这智慧的甘泉。

阅读延伸

《西潮》、《新潮》、林语堂《辉煌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