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英雄的黎明(第4/7页)

奈何汉民族的皇帝、首相并不这么想。

赵构、秦桧注意到了风俗的巨大作用,两人在正式场合认真地讨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结论是“……待疆事稍定,当须明政刑,以示劝惩,庶几不变”。

等议和的事办成了,再秋后算账,以政府的法令惩戒说事。

也只有这一个解决办法了,因为风俗不是一两天形成的,改变一个民族的性格,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可这时,风俗的力量正排山倒海一样向他们压来!文官集团继续行动,这一次站出来的人没有之前那人的脾气好。听一听监察御史方庭实所说的话:

“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

“陛下纵未能率励诸将,克复神州,尚可保守江左,何遽欲屈膝于虏乎?陛下纵忍为此,其如中国何?其如先王之礼乎?其如百姓之心乎?”

这是多么强烈、独立的思想,敢于正式地、公开地对皇帝宣讲,千年以后读之,也不禁拍案而起,对方庭实起敬。试问之后的元、明、清三朝,明朝除外,另外两朝有没有这样的言论?有没有这样的反抗精神?那时,中华民族的风俗怎么了?

是谁搞的?

方庭实的话让赵构震惊,终于有人敢不买他的账,蔑视他那至高无上的皇权了。下面会发生什么事?苗、刘之变的阴影再次笼罩了他。没等他做出反应,更强烈的动荡又开始了。

临安城里各大主干道、显要地段,出现了大批榜贴,上面写着:“秦相公是细作!”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秦桧是汉奸。

这让秦桧心惊胆战,更让赵构惊慌,他的回忆是完整的,他没有忘记十几年前,就在他现在所在的这块土地上,曾经出现过声势浩大的起义,反抗他父亲的苛政。眼下,他的作为比他父亲恶劣万倍,他爸只是要汉人的钱,他是要汉人的脊梁!

怎么办,需要军队介入吗?可是,自从淮西兵变以后,他最担心的就是军队。剖析心理的话,现在,他兵强马壮,却仍然卑躬屈膝,向女真人求和,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不信任自己的军队。

试想,如果他的军队在北伐中不断壮大,会是怎样的局面?

是金国的末日,还是他赵构的死期?

两难中,赵构等到了议和事件中,来自文官集团的最强烈的攻击。这一次,他和秦桧都承受不住了。

胡铨,字邦衡,庐陵(今江西吉安)人。非科班出身,因贤良方正被推荐,跻身官场,时任枢密院编修官。这是个没有多少实权的位置,相当于国防部里的一个小科员。

胡铨写了一份奏章,字数不多,共一千两百四十个。与当时动辄万言以上的文章相比,实在很不起眼,但要看他写的是什么。

以金国诏谕江南事件为背景,胡铨将涉及此事的南宋官员从上至下,从赵构、秦桧到使者王伦,都尽情地批判了一番。他的用语或许没有方庭实那样干脆透彻,但他的要求却震撼官场。他要求宋廷杀秦桧、王伦以谢天下!

以国贼之名杀秦桧。

这篇讨伐投降卖国主义的檄文一问世,立即传颂四方。宜兴有位名叫吴师古的进士出资刻板印行,让它以最快的速度传遍全国。

讨伐秦桧的声浪达到了最高峰。

世人皆曰可杀,初入相府的秦桧顶不住了。宋朝的宰执们哪受过这个,一般来说,几句谣言就会让他们自动辞职,比如赵鼎那样的人,那才是爱惜羽毛的君子。这时,舆论到了这种程度,无论如何,他都得写辞呈。秦桧真的写了,一边递上去,一边转头对亲信说:“就让皇帝杀了我吧,这样才能平息民怨。”

赵构气得满脸青筋,这都怎么了?上书……又有人要当陈东!胡铨是吧,真不知他是怎么混进干部队伍的,好,杀了他。

可秦桧不让,他说这样会让舆论爆炸的,已经有人在说陛下不孝了,这时再杀言事者,就会不孝到太祖皇帝那儿去。

赵构深吸了一口气,他忍!他下令将胡铨发配得远远的,尽可能地远,到岭南昭州(今广西平乐)去。立即起行,哪怕他的小老婆有孕在身,也不得耽误。

秦桧长出了一口气,他爽了,对政治犯就是要从重从严。可是,偏偏有人又说不,还是他的亲信,“只莫睬,半年便冷了。若重行遣,适成孺子之名”。

真知灼见啊,秦桧一下子明白过来了。胡铨不必去那么远的地方了,改为去广州管理盐仓。如此这般,文官集团的对抗愈演愈烈,金使也离临安越来越近了。

这样不行。赵构非常无奈,此情此景,只有开启官场“第二形态”,才能应付的了。那就是——官场无赖。谁都知道,为官之道千奇百怪,有一种人通常被形容成“官场流氓”,因为他们不讲道理,倚势欺人。可那太初级了。

官场流氓是欺负别人时的做派。而被人欺负,陷入困境时,官场无赖才能逢凶化吉。无赖们像一团烂泥一样,随便你怎么样,躺倒挨锤随你砸,只要你不敢真的下死手捶死我,那我就赢了。

赵构就这样干了,他决定不管官员们怎么反对,抗议到何种程度,他都要安排接待金国使者的事宜。当然,这些都交给秦桧一个人全权处理。

可秦桧却不干活儿了。秦桧很想促成这次议和,可因此导致他丧命的话,他还是不会那么情愿的。现在,举国沸腾,形成了谁议和谁去死的局面。你是皇帝,你不出面,啥事都让我扛,这现实吗?

更何况,恋爱中的小伙子也不要太慷慨,什么都答应,这样做,只会让女孩儿不在乎你。这时,秦桧还不能让赵构觉得万事无忧。

结果,赵构就郁闷了,他一个人呆呆地坐在皇位上,好半天才憋出一句话:“这帮士大夫真无耻,想当初朕在明州(今浙江宁波)下海逃难时,朕就算下跪一百次,他们也不见得反对!”

周围一片沉默。

赵构更火了,说:“王伦本奉使,至此亦持两端。秦桧素主此议,今亦来求去。去则无害。他日,金人只来求朕,岂来求他秦桧。”

秦桧很高兴,终于等急了吧,这样才好办事。于此无可奈何之际,秦桧说出来的办法,赵构才会不打折扣地采纳。

秦桧的亲信之一给事中楼炤翻书翻到了宝,在《礼记·丧服四制》和《尚书·无逸》中找到了这样一句话:“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也就是说,在三年的时间里,在工作层面上,赵构可不出面。

这让赵构一下子轻松了。古人真是太可爱了,什么事情都为后世想到了,真不愧是永远正确、永远值得怀念的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