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沉默的铠甲(第3/4页)

之后,赵构踉跄回宫,留下一群呆若木鸡的大臣。

不愧是领导,这样就终结了反对党。带有讽刺意味的建议,居然衬托出了更高层次的慈孝,给原本无耻的事镶上了一层耀眼的金边。

谁还能说赵九弟是无能的、不健全的,这人的思想早就升华到另一种境界了。

赵构第三次痛哭,是在金殿上接见金国使者的时候。当时,他“哽咽,举袖拭泪”,向乌陵思谋询问他母亲、他哥哥渊圣皇帝以及其他亲人的状况。

乌陵思谋很郁闷,让他怎么回答?说他们家的女性亲友团洗衣服很卖力,洗得很有成就感;他们家的男性亲友团在十多年的田间劳动中,已经成了优秀农民……这不是逼着赵构骂人吗?

他只好非常政治化地说:“但望和议早成。”

这就足够了,赵构立即表示出最大的诚意,派专人护送金使回国,让他传话说自己同意全部和约条款,同时勒令沿途南宋官员,尤其是鄂州、镇江方向的军队,不许寻衅滋事。

这太有必要了。很多年以前,韩世忠曾经亲自带人在半路上埋伏,要干掉当年的金国使者,只是由于对方临时改道,才没得手。

赵构深知议和能不能成功,关键在于军方的态度,因此,他迅速命令东南方向的三大将即刻率亲兵觐见。

到得最快的是张俊,其次是韩世忠。岳飞一直拖拖拉拉,从鄂州到临安走了整整一个月,才勉强到达。这一路上,岳飞连续不断地写奏章反对议和,临安方面打马虎眼,只说再议、再议。岳飞火了,直接写辞职信,说自己从此回家种地去,不再当官。

赵构被逼无奈,亲自写信说:“爱卿你来临安,我们当面谈好不好?”

岳飞只好上路。

对比两人此时的心情,岳飞万般无奈。皇帝置国恨家仇于不顾,敌方突然间毫无理由地提出议和,他居然急吼吼地答应了。这是天真还是幼稚?仿佛这不是国家大事,而是双方领导人刹那间的心血来潮。这是一场游戏吗?

赵构呢,他心里所想的除了议和之后的平安清闲岁月之外,剩下的很可能是几个月前的淮西兵变。只要不高兴,就辞职……只要不高兴,就叛变!

这是多么危险的部下。

好不容易,三大将终于到了皇城之下。大浪淘沙,当年的落寞少年、地痞、农夫,现在已经是手操国家命运的大将军了,他们都变了。于此时而言,要怎样对付他们,很是耐人寻味。

先是张俊,他跑了第一,赵构却很不待见他,准确地说,是没给他半点好脸色。这个张俊再不是当年那个默默走进西北军营的草根少年了,他成了草根的对立面,一个新兴的大贵族。

张将军爱权,此时,他权倾东南,辖区面积远在韩、岳、吴之上;张将军爱钱,他的钱,数额之多,成了一个传说。

有个小故事,据说是真的。某一天,赵构心情大好,带着秦桧、韩世忠、张俊一起出去玩。午饭过后,随行的御用戏子即兴表演了个小节目。

一个丑角拿出一枚铜钱,说这是仙家至宝,可以通过中间的方孔看出人的前生本相。获得允许后,先是照向了赵构。

丑角满脸虔诚,说:“这是帝星。”

接着照向秦桧,变成一脸敬畏,说:“这是相星。”

照向韩世忠时,丑角脸色大变,好像吓出了一身冷汗,说:“这是将星!”

最后照向张俊,只见他左照右照、上照下照,照了好半天,仍然很迷茫,像是不认识方孔里出现的东西。赵构等得不耐烦了,命他据实讲来。

该丑角说,实在看不出什么来,只看见张大将军坐在钱眼里……满堂哄笑,真是一语中的!张俊爱钱爱到了一个让人仰视的高度。更让人惊讶的是,他还创造了一个任谁也偷不走钱的办法。

张俊把银子铸成了一千两一个的大银球,这些球又圆又沉,没法拿没法举没法扛。哪怕是盖世神偷,也只有一个办法能偷走它们。

就是用马车运……这是在欺负张大将军家里没有兵吗?

这些大银球堂而皇之地放在他家里,稳稳当当的,啥事也没有。时间长了,大家给它们取了个名字,叫“没奈何”,很独特。不过,这只是张将军追求金钱的初级阶段,随着时间的流逝,张俊对财富的迷恋会不断升华,他还会玩出更多的花样,比如房地产。

回到眼下,张俊第一个来见皇帝,见面之后,大表忠心:“臣当与岳飞、杨沂中大合军势,期于破敌,以报国家。”

却不料拍到了马蹄子上,赵构大怒,老子当初让你上战场,你不上,现在老子想和平,你居然张牙舞爪来劲了,纯粹是主动找抽!

赵九弟对张俊一顿冷嘲热讽,终于让他明白了眼前的行情。张俊及时表态,一切行动听指挥,保证指哪儿打哪儿。

韩世忠的态度和他的亲兵的装束非常一致。宋武宁安化节度使、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少保韩世忠的亲兵进临安城时,以铜面具遮脸,全身铁甲,沉默不语。

赵构问及他对议和的态度,韩世忠只有一句话,不可和,并且希望决战时把最重要的地段交给他。

赵构点头叹息,韩世忠忠勇过人,质朴出于天性啊。这个人在当初南渡建国时就已久经考验,这时虽然不会轻易驯服,但也随他去吧。

当年平叛救驾之功犹在眼前,旧恩不可忘。

于是,韩世忠带人去休息。过了多半个月,岳飞姗姗来迟。赵构、岳飞终于再一次面对面了。时隔小半年,物是人非,两人之间再没有当初的默契了。

是什么让他们之间有了隔阂呢?张浚吗?秦桧吗?郦琼吗?或者……赵构本人吗?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笔账。具体到岳飞,他认为自己没有错,为国为民,始终如一,错的怎么会是他呢?反而是皇帝与宰相,朝秦暮楚,游移不定!

赵构却在想,“既为天子,富有天下”,所有的事都是我的私事,所有的人和物都是我之私有,我想怎样就怎样,臣子只有无条件服从的份儿,怎么可以怀疑我、反对我、忤逆我,动辄以辞职威胁我呢?

错的是岳飞才对。

有了这样的基调,两人的交流可想而知。赵构平静地向自己手下的最强将军询问关于议和的意见。岳飞斟词酌句,回答说:“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

之后,两人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平心而论,岳飞的回答是经典且准确的,准确到百分之百与历史结果相契合,就像上次他预言淮西兵变一样。可悲的是,效果也一样。你对又怎样,还不是既让人妒又让人恨。这四句话不仅隐约地讽刺了皇帝的智商低下,而且直接点出了宰相们的无能,会造成中国人最无法忍受、最害怕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