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母子反目,媚娘觊觎帝位(第2/12页)

“县令未得指令不赈粮,无过;刺史获悉有人开仓以法绳之,亦无过。员半千所行之事本属非法,但为救百姓不惜获罪,其情可宥、其义可彰!官升一阶。”李治的裁决也是溜光水滑,所有人的好都让他卖了。做出这个决定他不免有些自得,接着道,“可传谕中书,薛元超巡察河北有功,晋升中书侍郎,仍同中书门下三品。”可算回来一个放心的人,赶紧给他升官。

媚娘凑趣道:“薛元超也真走运,竟叫他遇上员半千这等奇人,以后再有人科举无贤士,他可更有的说了。”

“呵呵……”李治烦闷稍解,“还有来恒的奏表吗?”

“没有。”

“那就是尚未回京,应该也快了,眼下就盼李敬玄的露布了。”西征还算顺利,龙支得胜后又陆续有几次小胜,最频繁时一日内连接张虔勖部两份捷报。在李治看来,自己调集了十八万大军,精兵悍将无数,这种气势无异于泰山压顶、摧枯拉朽,大败吐蕃应该指日可待。

明崇俨半晌无言,这会儿见圣颜稍和才凑前道:“陛下处置奏疏过于劳乏,今日天气晴和,该出去散散心才好。”

李治发作一场又得知薛元超回京,心里略觉舒畅,便偕媚娘同出丹霄殿,也没有列仪仗,只有明崇俨和两个亲信宦官跟从。万年宫占地虽不甚广,但坐落群山之间,除所在云台山,东障童山,西临凤凰,南有石臼,北依碧城;珠璧交映,峥嵘千仞,石骨棱棱,松柏漫布,别有一番秀丽景致。趁着秋高气爽微风正宜,二圣顺甬路漫步西行,媚娘一路搀着李治,闲谈间已至宫城西墙。见不远处有一小池,青石围砌,池水清澈,下有泉眼,波纹汩汩,池畔还立着一块石碑,雕饰精美,铭文赫然。

此碑乃先帝所立,魏徵撰文、欧阳询所书,能工巧匠悉心雕琢,只为记述这泉眼的来历。欧阳询之正楷独步天下,好书人无不爱慕习学,李治每过此碑总要驻足浏览,今日也不例外,但赏碑之余又多了几分慷慨:“昔日杨素修建此宫,万事俱备,唯恨云台无泉,只得开渠自北面河谷引水。累死役卒无数,犹不能畅通,高低落差之处以水车汲上,勉强供给。怎料贞观六年,父皇母后闲庭漫步,行至此处见卑处潮湿,命人开掘,泉水竟自然涌出。隋主觅而不得,父皇来而自现,莫非真是德行所致、天意使然?”

此言正中明崇俨下怀,于是他忙接口道:“道经有云:‘圣人之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宁,中及万灵,则醴泉出。’故帝王之德,譬如醴泉,鉴映群形,润生万物。隋主德不足,泉不现;我大唐皇帝运承天地、德泽四海,泉乃自生。臣还曾听闻,昔隋炀帝之时仁寿宫每逢朔望便有磷火弥漫,蕴啼哭之声。使术士望之,言是鬼火,乃因万余役卒冤魂所致,为此炀帝礼聘僧道,念经作法无所不施,终不能魇。而九鼎归唐,其妖自败,陛下承祚屡幸此宫,何尝见过鬼火?足见鬼蜮亦知陛下乃圣德之主,隐匿形骸,不敢唐突也。”这番话真是一箭双雕,既拍李治的马屁,又宣扬了他那套神神鬼鬼的玩意儿。

“唉!”李治心有所思,昂首向天祷告,“三官九府、过往神明,既天命在我,何以风疾难驱?难道朕果有失德之处?请上苍明示。”

媚娘窥伺在侧,偷偷朝明崇俨使个眼色。崇俨会意,又神神秘秘道:“陛下勿忧,臣深受君恩,唯图报效,故曾占卜天朝运数,所得者大吉。昔周室传国八百载,三代以下无可媲及,可我大唐国祚绵延无边,远迈上古圣贤。不过……尚有一虑。”

“哦?”李治颇有关注,“何虑之有?”

“气数在天,变数在人。若非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降福应人。”明崇俨话锋一转,“虽天命有份,恐人自乱之,或为政有失,或兵戈生患,或东宫元良所择非人……”他小心翼翼拿捏着口吻,越说声音越小,见李治并无恚意又渐渐放胆,“臣侍奉于内,曾见太子诸王,观其相貌,度其运数,以相王之貌最贵,而英王之貌最似太宗。”这番话简直是露骨至极——大唐国祚本应万世无边,就怕后继者所择非人败坏社稷,从相貌上看相王李轮最高贵,英王李哲又很像英武盖世的先帝李世民,他俩面相都比太子好,这言下之意简直太明显了!

此话说完,媚娘和明崇俨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两人默默窥视着李治。却见李治略显苍白的脸上毫无表情,沉默半晌才缓缓道:“天意难问,先生即便能占,可窥天数几何?未来兴亡亦非今所能谋。朕谨慎自持,但修己德就罢了。”他固然已被迷惑,却还没糊涂到不辨愚贤的地步。李轮面相再好毕竟是他最小的儿子,还不到十七岁,以幼临长岂不坏了宗法?诚然他也觉得李哲容貌有点儿像父皇,但李哲的性情才智又岂堪九五之任?如果相貌似太宗就适合当皇帝,那现在的皇位应该是冤死鬼李恪的,还有他什么事?

明崇俨顿时尴尬,连忙打稽首:“贫道失口妄言,罪过罪过。”这家伙实在狡猾,方才还自称“臣”,这会儿立刻换了“贫道”,表示这番话不是谏议大夫之言,他完全是以道士身份说的,绝非干预社稷,而是术士奇谈,皇帝千万别怪罪。

媚娘却不认为这次试探毫无意义——如此妄论社稷储君之举,雉奴竟没发怒,足见他已对贤儿不满甚深,只是还没动废立之念,再接再厉吧!想至此她忙打圆场:“你这道士只顾着胡说八道!万岁走出这么远早就累了,还不快寻个歇息之处,帮万岁按摩一下筋骨。”

“是是是。”明崇俨就坡打滚,忙在池畔选了块平整的大青石,用道袍袖子掸了又掸,搀李治落座,揉肩捶背好一通忙。

此刻将近申末,日向西斜,一抹橙光遍染浮云,西面凤凰山本就秀美,此刻被夕阳装点得越发迷人,晚风拂过,松涛波动,时有翩翩孤雁向南翱翔。李治举头而望渐渐出神,也不知是耽于美景,还是在回味刚才那番话。媚娘见状略退两步,又朝明崇俨挤了挤眼。

“陛下。”明崇俨一边轻轻捶背一边道,“宫苑韶华,晚霞甚美,臣愿诵诗一首以愉圣心。”也不待回应,脱口便吟:

上序春晖丽,中园物候华。

高才盛文雅,逸兴满烟霞。

参差金谷树,皎镜碧塘沙。

萧散林亭晚,倒载欲还家。

李治很意外:“没想到先生也精于诗赋。”

“我哪有这等才情?不过借花献佛,此诗是弓嗣初所作。”

“那便无怪了。”弓嗣初是咸亨五年进士科的状元,李治印象极深,踞坐青石一时百无聊赖,他便轻轻低吟此诗,“中园物候华,高才盛文雅……萧散林亭晚……”念完他突生疑惑,“弓嗣初何时作此诗?听词句莫非有文苑盛会?诗中所言林亭又是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