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扶苏与他的母亲(第4/6页)

那么,扶苏和蒙恬接到遗诏后作何反应,蒙毅能否及时归来呢?而赵高等人又能否确保始皇帝已经死去的消息不被泄露呢?

6. 不可理喻的自杀

始皇帝突然死去,在场的只有胡亥、李斯、赵高和在始皇帝身边服务的数名宦者。胡亥、赵高和李斯结盟定约,送走了送信的使者以后,严密封锁了始皇帝已经去世的消息,将始皇帝的尸体置于通风良好的辒辌车中,由始皇帝的近幸宦者驾驭,定时奉献饮食,让百官如同往常一样请示奏事。饮食的摄取,政事的处理,都由隐藏在车中的宦者秘密代行,一切完全如同始皇帝在世时一样。

始皇帝死时,正值夏天,天气炎热,遗体极易腐烂发臭。以常情而论,胡亥等人应当急速护送始皇帝遗体从沙丘直接往西去,回到首都咸阳,入土埋葬,也便于安排夺权即位的后事。奇怪的是,他们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做出了一项出人意料的决定,宣称始皇帝继续巡游,北上视察帝国北部边防。

始皇帝死在沙丘,沙丘在秦的巨鹿郡南部,地方在今天的河北省广宗县。继续巡幸的车马由沙丘出发,往西北方向进入恒山郡(今河北石家庄一带),由井陉关进入太原郡(今山西太原西南一带),再由太原郡北上,经过雁门郡(今山西大同西部一带)进入云中郡(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一带),一直往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一带)方向西去。

这就是说,胡亥等人大夏天车载始皇帝的尸体,不远千里,北上绕道环行。途中,当遗体腐烂发臭时,他们命令在辒辌车上装载百余斤干咸鱼,用来扰乱尸体的臭味,避免让人生疑。看来,胡亥等人不仅煞费苦心地隐瞒始皇帝的死讯,而且不想马上回到咸阳去,他们敢冒如此巨大的政治和道德上的风险,采取这项不可思议的行动,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原来,扶苏与蒙恬统领三十万北部军防卫帝国的北疆,九原、云中、雁门以东一直到辽东,都是北部军的防区。北部军司令部设在上郡,李斯的舍人和胡亥的门客携带伪造的皇帝诏书已经前往上郡;为了配合诏书的发送,胡亥等人有意制造始皇帝继续出巡北疆的假象,一方面镇抚北部军将士,一方面威慑在上郡的扶苏和蒙恬,使他们相信诏书没有任何疑问,皇帝正在前来的途中。

赵高、李斯送走携带皇帝书信的使者以后,他们清楚地知道这是一步险棋,在得到上郡方面确实的消息以前,他们不敢回到咸阳,他们担心诏书被怀疑。而事情的发展,一开始也正如赵高和李斯所担心的,诏书的真伪被怀疑,被大将蒙恬怀疑。

胡亥和李斯的使者抵达上郡,宣读了始皇帝的诏令。扶苏接旨受命,开封读始皇帝赐书,他当即悲痛落泪,进入内舍准备自杀。这时候,蒙恬站出来劝阻扶苏说:“陛下在外巡游,没有册立太子,派遣臣下统领三十万大军镇守边疆,委任公子为监军,这些都是关系到天下安危、国本稳定的重大决定。眼下有使者携书前来,要公子和在下马上自杀,何以知道是真是假?希望公子上书请求复核,复核无误后再遵旨自杀,也为时不晚。”

蒙恬受始皇帝信任重托,是多年统兵在外的大将,凭他对当前政治局势的了解,对皇帝赐书的真伪有相当的怀疑。当年,魏国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杀大将晋鄙夺军权,正是使用使者诈称王命的手段,这是无人不知的事情,可谓是前车之鉴;如今皇帝高龄多病在外,突然有诏书使者来,要皇长子和大将自杀交出兵权,实在蹊跷。蒙恬的判断和劝告,合情合理而又明智。然而,我们永远难以理解的是,扶苏竟然没有因蒙恬的劝告而有所醒悟,他当即自杀了,留下了一句“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的话。

成败决定于一念之差,悔恨铸成于瞬间之误。对于身处高位、左右国政的人来说,瞬间的选择,往往决定了历史的动向。扶苏自杀,是一件深刻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如果扶苏不自杀,不管是再请复核,还是抗命拖延,秦帝国的命运将完全改观,历史将转向另一个方向。

扶苏自杀,实在是一件让人难以理解的事件。他在这件事情当中的行动,根本不像一位政治人物在面临重大政治危机时的正常行动。对于扶苏不听蒙恬劝谏自杀的事情,后来有人说他是出于仁孝,也有人批评他过于懦弱,我最初推想他的性格可能过于刚烈自负,遇事不能曲折委婉,认为他不是能够在政治上周旋驰骋的人物。现在,当我对秦始皇的历史做了更深入的考察后,觉得事情也许并非如此简单,在个人性格品德的因素之外,可能还另有不为人知的隐秘,另有更为深沉的历史背景,隐现在不可理喻的史实后面。这桩历史的隐秘究竟是什么呢?

点滴的消息,终于在一年以后透露出来了。

7. 扶苏的复活

扶苏死后不到一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天下大乱,秦帝国在不到三年时间里,就崩溃灭亡了。不可思议的是,在陈胜吴广起义时,扶苏再一次复活了。

扶苏石刻像

扶苏——秦帝国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看好的接班人。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秦始皇始终没有正式册立他为太子,由此导致幼子胡亥篡位,埋下了亡秦的祸根。

商水扶苏墓(李开元 摄)

陈胜吴广起义,不但是导致秦帝国崩溃的大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民众暴动,意义非同寻常。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兵时,有一句响亮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千古传诵,被历代史家认为是新的平民社会取代远古以来贵族社会的标志,现代的史观派史家更以这句话作为规范秦末之乱的性质为阶级斗争的有力依据。

然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古往今来的史家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件重要的史实,陈胜吴广大泽乡起兵时,另有一项意义重大的标志性行动:“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就是假称秦国公子扶苏,楚国大将项燕还在人世,宣称起义是在他们二人的领导之下发动的。

这件事,《史记·陈涉世家》是这样记载的。大泽乡起兵时,陈涉号令众戍卒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这段纪事非常清楚,陈胜吴广起兵时既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也顺从民望而“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可以算是同时并举的另一句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