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梦醒之后:散文在“战斗”与“闲适”之间(第4/9页)

《剪拂集》时代的真诚勇猛是书生本色,至于近来的耽溺风雅,提倡性灵,亦是时势使然,或可视为消极的反抗,有意的孤行。周作人常善引外国人所说的隐士和叛逆者混处在一道的话,来作解嘲,这话在周作人身上原用得着,在林语堂身上,尤其是用得着。

战士渐渐变成隐士,很难断其优劣。但至少这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是颇耐思忖的。

刘半农、钱玄同也是骁勇善战之属。刘半农的《骂瞎了眼的文学史家》、《悼“快绝一世·徐树锋将军”》,钱玄同的《告遗老》等,皆庄谐杂陈,挥洒自如。但他们后来也都趋向“隐士”之途,曾激烈主张“人过四十就该枪毙”的钱玄同,过了40岁后变得稳健平和多了,因此鲁迅的《教授杂咏》中写道:“作法不自毙,悠然过四十”,很幽了此公一默。

其他如孙伏园、川岛等,也在“五卅”、女师大风潮、“三一八”、“四一二”等事件上表现出战斗的精神。以上这些战斗的文章所共同形成的文体风格,就被人们称为“语丝体”。

关于“语丝体”,《语丝》第54期的周作人《答伏园论“语丝的文体”》中论道:“我们的目的是在让我们可以随便说话。”“大家要说什么都是随意,唯一的条件是大胆与诚意。”鲁迅则做了一个几乎成为定论的概括:“在不意中显了一种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

当然,《语丝》上并不全是杂文,也不全是散文,还有淦女士、章衣萍、废名等人的小说。即便杂文,也不全是“语丝体”。但刊物的名称能够成为一种文体的名字,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就在战斗的“语丝体”所向无敌的同时,另外一种从1921年开始的不战斗的文体也莺飞草长,遍地生香。

1921年6月8日,《晨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周作人的文章,叫做《美文》。文中说:

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这种美文似乎在英语国民里最为发达,如中国所熟知的爱迭生,阑姆,欧文,霍桑诸人都做有很好的美文,近时高尔斯威西,吉欣,契斯透顿也是美文的好手。读好的论文,如读散文诗,因为他实在是诗与散文中间的桥。中国古文里的序,记与说等,也可以说是美文的一类。但在现代的国语文学里,还不曾见有这类文章,治新文学的人为什么不去试试呢?……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的土地来,岂不好么?

周作人这里所说的就是英文里的Essay,可译作随笔、小品文、絮语散文、家常散文、随笔散文等。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里说:

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Essay),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

幽默、雍容、漂亮、缜密,便是“美文”的主要特点。周作人首开风气,并乐此不疲。如果说鲁迅是战斗性杂文的元帅,那么周作人便是美文的状元。他推崇小品文说:“小品文是文学发达的极致,它的兴盛必须在王纲解纽的时代。……它集合叙事说理抒情的分子,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用了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所以是近代文学的一个潮头。”周作人自己则写出了这种性情文字的一篇又一篇典范。

1921年8月,周作人写了一篇《胜业》,文章的主要部分如下:

我既非天生的讽刺家,又非预言的道德家,既不能做十卷《论语》,给小孩们背诵,又不能编一部《笑林广记》,供雅俗共赏,那么高谈阔论,为的是什么呢?野和尚登高座妄谈般若,还不如在僧房里译述几章法句,更为有益。所以我的胜业,是在于停止制造(高谈阔论的话)而实做行贩。别人的思想,总比我的高明,别人的文章,总比我的美妙:我如弃暗投明,岂不是最胜的胜业吗?但这不过在我是胜。至于别人,原是各有其胜,或是征蒙,或是买妾,或是尊孔,或是吸鼻烟,都无不可,在相配的人都是他的胜业。

文中是含着冷嘲的,有一点战斗性,但已包含了雍容和平淡。同月他还写了一篇著名的《天足》,全文如下:

我最喜见女人的天足。——这句话我知道是有点语病,要挨性急的人的骂。评头品足,本是中国恶少的恶习,只有帮闲文人像李笠翁那样的人,才将买女人时怎样看脚的法门,写到《闲情偶寄》里去。但这实在是我说颠倒了。我的意思是说,我最嫌恶缠足!

近来虽然有学者说,西妇的“以身殉美观”的束腰,其害甚于缠足,但我总是固执己见,以为以身殉丑观的缠足终是野蛮。我时常兴高采烈的出门去,自命为文明古国的新青年,忽然的当头来了一个一跷一拐的女人,于是乎我的自己以为文明人的想头,不知飞到那里去了。倘若她是老年,这表明我的叔伯辈是喜欢这样丑观的野蛮,倘若年青,便表明我的兄弟辈是野蛮:总之我的不能免为野蛮,是确定的了。这时候仿佛无形中她将一面藤牌,一枝长矛,恭恭敬敬的递过来,我虽然不愿意受,但也没有话说,只能也恭恭敬敬的接收,正式的受封为什么社的生番。我每次出门,总要受到几副牌矛,这实在是一件不大愉快的事。唯有那天足的姊妹们,能够饶恕我这种荣誉,所以我说上面的一句话,表示喜悦与感激。

文章似破空而起,但又收束平稳。主题是对缠足恶习的严肃批判,却写得幽默而谦恭,仿佛在自责和检讨,让人在感叹其智慧的同时接受了文章的思想。

1921年,周作人还写有一篇《初恋》,回忆“引起我没有明瞭的性之概念的,对于异性的恋慕的第一个人”,结尾写听到那个姑娘“患霍乱死了”后的反应尤其精彩:

我那时也很觉得不快,想象她悲惨的死相,但同时却又似乎很是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

语气非常平淡,但仔细体会,却于平淡中涌动着某种催人流泪的东西。这说明周作人倡导的“平淡”不是淡而无味,不是90年代这些阿猫阿狗的“扯淡”散文。周作人的“淡”是蕴含着无穷的“浓”的。就如同一幅立体画,不经意看去,平平无奇,可凝神向深处一看,才发现里面竟有那般奇妙的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