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匈奴人最后的机会(第5/5页)

部落撤离的时候,穆崇主动留在盛乐探听敌军动向,孤身夜入刘显军营侦察,把马和随从留在营外,结果一不留神在一处有火光的地方被一个女人看到,女人大呼小叫,惊动了敌人。穆崇赶紧向营外跑,慌忙中找不到随从和马匹,只得藏身一处泥坑。追兵过后,他重入敌营盗得马匹出逃,夜晚睡在沼泽旁,半夜一匹白狼冲他嚎叫。穆崇惊醒,猜出白狼的意思,驰马随狼逃走。逃出很远回首望时,发现原来休息的地方竟有火光晃动。

白狼对于草原民族来说是神物,就像中原的龙,后代许多人把狼的精神等同于草原民族的精神。穆崇把自己的遭遇告诉魏国牧民,天神站在拓跋珪一边。真的有白狼吗?只有穆崇自己知道,也许是他编造的谎言,目的无非是鼓舞起拓跋部牧民的斗志。

魏国部众离散的消息为后燕军主将慕容麟获悉。为安定魏国人心,安同冒着危险再次偷渡牛川报信。困境中的拓跋珪终于获得后燕出兵的消息,魏军士气再度恢复。拓跋窟咄得知后燕军入援,撤兵回到高柳防御。拓跋珪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返回牛川,穿过参合陂,出代谷,与燕军会师。

燕魏军队与刘显、拓跋窟咄的联军在高柳川展开大战。拓跋珪第一次见识到慕容鲜卑的军队,那真是一支铁军,无坚不摧的铁军。人马披甲,刀矛锋利。慕容鲜卑依旧保持着游牧民族的传统,战士作战勇敢,丝毫不逊于拓跋人。

独孤部大败,刘显率残部退回马邑。拓跋窟咄向东败逃,投奔铁弗匈奴。刘卫辰心胸狭隘,忆起与拓跋部的仇怨,竟将拓跋窟咄处死。拓跋珪收编拓跋窟咄的部落,慕容麟班师中山。

北魏与后燕的第一次军事合作大获成功,看似完美的乐章中却透出一点不和谐的音符。后燕皇帝慕容垂遣使册封拓跋珪为西单于、上谷王,拓跋珪没有接受。拓跋珪之所以放弃代王的称号就是想与天下英雄平起平坐,怎么可能接受燕国的册封呢?慕容垂忽视掉这一细节,妄自尊大,为日后失败埋下祸根。

战败的刘显不死心,以马邑为基地,四处招兵买马,扩张土地,图谋东山再起。刘罗辰、刘肺泥拉拢刘亢泥背叛刘显,刘显领兵攻打,兄弟相争,独孤部内乱。谋士张衮向拓跋珪献策道:“刘显志大意高,绝非等闲之辈,常有吞并我国的意图。如果不乘独孤部内乱一举将其歼灭,必为后患。若我轻师独进,恐怕他会率部逃逸。可派使者联络燕国,东西并进,一战可擒。这可是千载难逢的良机,机不可失啊!”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张衮的战略建议得到拓跋珪同意,安同再次来到中山城。也该着刘显倒霉,刘卫辰献给慕容垂良马三千匹,行至半路竟被刘显抢走。慕容垂本来就想攻下代北,从东面和北面包围西燕,偏偏刘显来惹他,正在生气,魏使到了,两下一拍即合。

第二年秋,七月,魏燕联军再次出动,从两个方向杀向代北。燕将慕容麟、慕容楷指挥军队攻打刘显。刘显大败,率残部撤回马邑西山。在弥泽遭遇拓跋珪的魏军,全军覆灭,刘显单骑投靠西燕主慕容永。慕容麟尽收刘显的部众,获牛马羊数千万头。

买卖没有白做。后燕国如愿以偿控制住代北,得到马邑诸镇。慕容垂立刘显弟弟刘亢泥为乌桓王做傀儡,替后燕管辖匈奴部众。接着,迁走独孤部八千户到中山城充实人口。这场战争最大获利者是北魏。拓跋珪通过击败拓跋窟咄和刘显两次战役,使魏国逐渐成为塞北草原强大的国家,巩固了自己的王权地位和在诸部落中的威望。

淝水战败,统一的前秦大帝国瓦解。经过一系列的战争,此时中国大地国家林立。东晋割据长江之南;后燕占领河北、辽宁;西燕拥有山西;后秦据有关中;吐谷浑雄霸青海西藏。为积蓄力量与群雄争霸,拓跋珪发动对蒙古高原诸部落的远征,迈开统一草原的步伐。与之同时,一个地跨凉州和西域的王国迎着漫漫黄沙,在数不清的绿洲上升起了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