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帝国大厦和马六甲(第2/4页)

品着茶,叶昭笑着问:“巴枯宁先生,您认为,我的国家是不是问题多多?”

巴枯宁更是惊奇,在欧洲,所有的统治阶层都视他如瘟疫,而这位东方最强大国家的统治者,竟然会问出这类问题,如果中国皇帝不是对他的理论以及第一国际的理论了如指掌,他还可以认为中国皇帝误以为他是学者,但问题是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虽然大皇帝对其甚是亲和,巴枯宁说话却不客气,说道:“人的天性便是自由,所有国家形式的存在都是同个人自由相对立,因而是违反人性的组织,国家应该被消灭,建立起自下而上的自由公社的联邦,联邦中的所有个人和团体都是绝对自由的,不受任何权力的支配,这才是完美的社会形态。”

叶昭笑了笑,自不会同他争辩绝对的自由便是不自由之类的话,巴枯宁的思想虽未形成真正的体系,其理论基础还是很严密的,对于绝对的自由和后世批判他时所谓“绝对自由”的含义也并不一样。

“也许吧,也许将来社会形态真的能如先生所言。”叶昭站起身,来到窗前,抱臂看着脚下的大地,一脸的宁静。

巴枯宁也绝对没想到中国皇帝会这么回复自己,一次次的吃惊下,他心中渐渐升起好感,这位东方神秘帝王,和自己以往见到的任何统治者都截然不同。

就好似他能一目万里,没有任何狭隘的主观意识。

巴枯宁也默默站到了叶昭身边,突然,他兴起了个念头,说道:“陛下,您是我见过的具有最宽宏心胸的帝王,如果您希望您的国民获得真正的平等自由,那么,您可不可以帮助我,进行改革社会架构的试验,用您无上的权力借给我小片的土地,一个小镇便可以满足我小小的野心。”

叶昭怔了怔,就笑,这位老先生,竟然要跑中国来搞无政府主义的试验田,咱村里的宗族长者就够你喝一壶了。

邀请巴枯宁,本是想与俄国国内的民意党等秘密社团接上头。可现在,叶昭看着巴枯宁,眼里渐渐闪过一抹深思。

……

歼灭俄军精锐第17师是以快讯的形式与“克孜尔大捷”一起登上帝国各大报纸头款的。

随之还有黑龙江下游韩进春军团攻克数座俄国人堡垒的战报。

战事刚刚进行了短短数日,帝国军团便再一次为帝国赢得了战无不胜的荣耀,以十几万北方熊的鲜血祭奠曾经被俄国人残杀的同胞。

帝国民众的激动可想而知,各大城市,都发起了游行请愿活动,数以百万计的民众走上街头,高呼“皇帝万岁!”、“帝国万岁!”,甚至有一些新思想的民粹分子喊出了“打到莫斯科去!绞死卑劣的罪犯亚历山大!”的口号。

全世界也沸腾了,突然爆发的中俄战争,就算对中国报以最乐观态度的军事分析家和政治家,也未想到中国人闪电般取得了如此辉煌的胜利,以极小的代价歼灭俄国十多万军队,其中更包括俄国人的王牌师之一第17师。

欧洲第一大报《泰晤士报》以夸张的《不可战胜的中国巨人!》为标题,对中俄中线战事进行了详尽的报道,其设在上海的中国通讯站的记者,更向帝国军部提出了作为战事记者随军的请求。

整个欧洲,一片哗然,上至贵族阶层,下到市民、农民,都在谈论这场远在数万里外的战争。

甚至巴黎街头卖火柴的小姑娘也知道了中国这个神秘而强大的东方大国。

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是,伦敦、巴黎等地由欧洲商人带回去的如中国造相机、脚踏车等商品摆脱了无人问津的局面。

中国十几年前便成立了以国家力量支撑的光学实验室,自然硕果累累,欧洲国家,现今科技都是放任自流,私人的光学实验室也有几个,但效率也好,科研土壤也好,比之专项攻关的帝国皇家科学院光学实验室自然是天壤之别。

很明显的事实,中国相机的质量已经超过了伦敦声誉最好的产品,用硝酸纤维做基片的柔软、可卷绕的“胶卷”也令欧洲人眼界大开。

当化学家叶昭与帝国德裔光学家阿具一起在数年前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后,帝国的摄像镜头技术就得到飞速发展,随之出现的还有活动电影摄像机等等。

当然,帝国光学实验室的初衷自然不是为了发展完善照相机、电影等等技术,这些都是衍生产品而已。

不过现今东方和西方,因为交通所限,除非质量明显高出一筹而且有着广阔市场的工业品,否则运输贩卖得不偿失,所产生的利润还不及高昂的运费。

欧洲商人携带的少量工业品也只是运输茶叶时顺带而已。

在帝国各大报纸报道“克孜尔大捷”的当日,苏门答腊岛大亚齐海域北百多海里外,出现了浩浩荡荡的俄国人舰队。

在印度南安达曼岛布莱尔海港经过休整补给的俄国舰队,黑压压的掠过海面。

这枝舰队集结了俄国波罗的海等舰队的铁甲舰,除了必要的防卫力量,可以说是倾巢而出来与中国人决战。

俄国舰队总指挥官格里戈里·伊万诺维奇·布塔科夫,海军上将,同时也是俄国汽轮装甲舰队战术的奠基人。

九年前,他发表了《蒸汽舰队战术摘编》一书,七年前,又发表了《蒸汽舰队战术新编》,一举奠定了俄国海军装甲舰战术先驱者的地位。

布塔科夫上将所在的旗舰彼得大帝号,排水量7000余吨,勉强可通过苏伊士运河。

两座305mm双联前装炮塔装在桌台状的中央船楼前后中线上。铁制船体水线装甲带为厚559mm的木材,两面镶厚178mm的锻造装甲板,动力为机车型的烧煤锅炉,蒸汽机功率5250马力,两轴推进,航速13节。

虽然听闻中国人的万吨级战列舰已经下水,但距离真正竣工应该还有一到两年。

布塔科夫坚信,如果不趁现在给予中国海军致命的打击,那么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俄国海军将再没有在中国海一带威胁中国人的力量。

“彼得大帝”号,本来应该设计为万吨战舰,但因为中国人现时的威胁不得不令俄国海军部加快铁甲舰生产速度,万吨计划暂时搁浅,彼得大帝号作为六千吨以上的主力舰匆匆的排上生产日程。

战胜中国海军,深入中国海将广州刚刚下水的万吨战列舰的船体击沉,破坏中国的船厂,便是布塔科夫率领他的舰队将要执行的战略目标。

前来中国海的舰队,除了旗舰彼得大帝号,主力舰只尚有排水4000吨的风帆蒸汽舰“奈特隆·麦雅”号和“克莱姆尔”号,都是两年前竣工的舰只,具有很强的法国风格,船体有长大的冲角和较强的舷缘内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