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狄公一去,朝堂空矣(第4/5页)

武则天于是把张柬之提升为洛州司马。过了几天,武则天又要狄仁杰荐贤,狄公答:“前些日子举荐的张柬之,陛下并没有用啊。”

武则天道:“不是已经提升他为洛州司马了么?”

狄仁杰道:“臣举荐的是宰相人选,不是司马。”

此时,李显复储的问题在朝野中还没有形成定局,显然,这时讨论举荐贤士的问题,似乎还为时太早。因此,这个上限还可以往后推些。在狄仁杰的大力推荐之下,武则天对于苏味道、李峤的才能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比较之下,她决定重用张柬之。

让武则天心有疑虑的是,这时候的张柬之已将近七十五岁。碍于狄仁杰的面子,武则天还是先将其放在洛州司马的位置上先用一用。此后武则天拗不过狄仁杰的再三请求,再次将张柬之提拔为秋官侍郎,这是最大限度。

武则天给狄仁杰的解释是,自己不想让一个比狄卿年纪还大的人,担任宰相之职。与狄仁杰相比,武则天对张柬之始终难言宠信。直到狄仁杰死后的第四年,张柬之才成为宰相。

4

李显复储后,武则天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后事安排。封建君主制社会中,政权交替之时是最容易出现动乱的时候。为了保证政权的顺利交接,历代统治者往往会在事前谨慎布局,巧妙地安排好交接事宜,而挑选顾命大臣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步棋。

一般地说,顾命大臣的职责有两点。一是,他必须保证政权的顺利交接;二是,要全力辅佐新君,推行适当的政策。在一般情况下,这是既定政策,缺一不可。

武则天此时执行的政策便是“武、李并贵”,因此他要挑选的贤士是一位能执行并贵政策的人才。此时选拔的贤士肩负的责任,比唐太宗李世民当年指定的顾命大臣还要重。太宗时代的党争,就深度而论,远不如武则天时期来得猛烈;就广度而论,也不如武则天时期牵涉面大。

在推行了十多年恐怖政策以后,武氏家族早已人心尽失。在这种局面之下,如果还奢望武李可以抱团显然是不现实的。武则天这时候选拔贤士,其目的无非于此。

其实对于贤士的标准,武则天心中很可能早就有了人选,也就是像吉顼与狄仁杰这样的大臣。二人有着共同点:其一,他们都是迎立李显建议的倡导者;其二,他们都与武派有一定的交往,吉顼的两个妹妹是武承嗣的小妾,而狄仁杰并没有公开反对武氏家族。

狄仁杰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诱使武则天初步接受了一个与她谋求方向全然相反的人,即李唐派的张柬之。

武则天对张柬之是有所顾虑的,但还是提升了他的官职。武则天的用意,只是敷衍一下狄仁杰,她并非真的要将张柬之当作狄仁杰那样的“贤士”来重用。

尽管狄仁杰的语气已经带有责备的意味,武则天仍只让张柬之出任秋官侍郎(即刑部侍郎)。直到狄仁杰去世,张柬之也没能够入阁拜相。然而推荐张柬之的人实在太多,狄仁杰去世四年之后,也就是长安四年(704),张柬之才通过姚崇的举荐入阁拜相,而那时的张柬之已是耄耋之年。

大周朝的国政仍在有条不紊地运转中,对狄仁杰的人品和才能武则天一向深信不疑,她相信狄仁杰一定可以保障政权的顺利交接,不会忘恩负义地赶恩主下台。

武则天对狄仁杰的敬重已经到了人臣莫及的程度,狄仁杰觐见时,她都会免其跪拜,并且充满温情地说:“见到狄公下拜,朕也会感觉疼痛。”

太宗皇帝曾经说过魏徵是他的镜子,李勣是他的长城;李靖好比他的兄长;无忌好比他的儿子;一日不见马周,就会做梦梦见对方……皇帝的甜言蜜语一箩筐,总要哄得臣子们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卖命才是王道。

在晨光熹微中,左右执金吾领着骑兵和仪仗队开道,羽林军两百人拱卫着女皇帝,离开了宫城,向着同平章事狄仁杰的府邸方向而去。

女皇帝此行是要了结她最后的心愿。在她的一生中,她识拔了不少有才干的人出将入相。但是,那许多人中与她具有朋友情谊的,唯有狄仁杰一人而已,而且,外臣能够有资格进入镜殿的,也唯有狄仁杰一人。

武则天素来强横,对待朝臣多以霸道之术,如今年事已高,也想为后世留下一段君臣和谐的佳话,何况狄仁杰也确有笼络的必要。

在狄仁杰患病时期,武则天曾下令“百官奏事,非军国大事不得烦扰狄公”。

狄仁杰去世当天,武则天在通天宫下了一道特别制敕,封闭镜殿。有朝臣私下议论,女皇作镜殿,中央三人床,四壁皆镜,为秘戏而设。环顾四周,床上风花雪月,万种风情,纤毫尽入眼底。武则天之所以封闭镜殿,是因为狄仁杰曾经讲过镜殿之弊。

狄仁杰病逝于久视元年(700)九月,终年七十一岁。武则天追赠其为文昌右相,谥曰文惠。狄仁杰两度拜相,加起来总共不过三年多时间,名气却超过武周朝任何一位宰相,身前身后都广受赞誉,晋封梁国公,图形凌烟阁,追赠司空,配享太庙,可谓人臣之极。

对于狄仁杰来说,唯一遗憾的是无法亲眼看见李唐复国成功。作为武则天最为宠信的大臣,也许他也同样不忍目睹武周的终结。在结局未到来之际离开这个世界或许于他是最好的结局,让他避过了那令人尴尬的一幕。

狄仁杰没有辜负武则天,因为他只是因势利导地帮助武则天选择了一条最明智的道路。狄仁杰也同样没有辜负李唐王朝,他尽到了一个故国旧臣所能做到的一切。

武则天原本冀望狄仁杰能够帮助自己打理朝政,那样的话,自己就可以优哉游哉地度过余生。岂料斯人先行一步,徒唤奈何。她对狄公的了解与信任是长期以来建立的,一时之间去找哪一个可以替代?

身为帝王,她斗天斗地斗人,却斗不过时间。她不由得长叹:“天何夺我国老如此之速!?”狄仁杰的提前去世,让武则天断了歇一歇的念头。虽然身体已经江河日下,还是不得不勉力勤政。只是每当遇到迟疑难决的时候,面对着满朝文武,她竟然再也找不出一个像狄公那样睿智干练之人,更重要的是,能够懂得她的心思,替她分忧之人。

“狄公一去,朝堂仿佛都空了。”白发苍苍的武则天在幽冷的洛阳宫中发出这样一句感叹,让人顿觉意兴萧索。天上地下,权力满满的她竟孤独得如此彻底。此后,每遇朝中大事,宰相们争论不休,无法决定时,武则天都会凄凄凉凉地说上一句:“天为何急急夺走我的国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