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甘露之变(第2/6页)

大和五年(831年)三月五日,李昂诏令贬漳王李凑为巢县公,贬宋申锡为开州司马,而晏敬则等人因宋申锡一案牵连而被判处死刑或者流放者将近百人,飞龙厩使马存亮虽然无力援救宋申锡等人,但当天提出辞职以示抗议,至此宋申锡谋反一案宣告结案。

宋申锡,一个正直清廉、洁身自好之人,却因为交友不慎和口无遮拦而惨遭诬陷,最终被贬,并于大和七年(833年)七月郁郁而终于贬所之内,让世人为之叹息。

不过,虽然当时宋申锡的案子宣告终结,但因为这个案子所产生的辐射事件却没有结束。在甘露之变发生的一年后,即开成元年(836年),宰相李石上奏李昂,认为宰相宋申锡忠厚正直,却被诬陷以至贬死于荒远的边地,至今未平反昭雪。当时李昂听后低头不语,沉默了很久,然后流着眼泪说道:

“这件事情我很早就已经知道宋申锡是被冤枉的,当时奸臣逼迫我,我从国家利益大局出发,连自己的亲兄弟李凑几乎都保护不了,何况宋申锡呢?最后也就是仅仅保全了他的性命而已,当时不仅宦官诬陷宋申锡,外廷百官中也有帮助宦官的人,这个冤案都是由于朕不贤明所造成的,假如宋申锡遇到汉昭帝,肯定不会如此冤枉而死。”

从李昂的话中我们可以得知两个信息,一个是李昂至少在贬黜宋申锡后已经知道自己被王守澄所忽悠,同时也说明当时宦官专权是多么严重;二是李昂对宋申锡的死十分后悔。

或许从那个时候起,李昂就产生了以武力解决宦官专权问题的想法,这既是为宋申锡报仇,也是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所以说宋申锡蒙冤事件是一个征兆,更是一个导火索,它直接导致了大和九年(835年)甘露之变的发生。

郑李策划

宋申锡被贬官后,以王守澄为核心的宦官集团更加骄横。李昂虽然表面上依旧姑息他们,但内心已经愤怒到不能容忍的地步,当时几乎没有人能够看穿李昂的心思,只有郑注和时任兵部郎中的李训揣摩了解了李昂的心思。

李训原名李仲言,肃宗李亨在位时宰相李揆的族孙,才思敏捷,善揣人意,因郑注的推荐而得到皇帝李昂的赏识。

李训摸透李昂除掉宦官的想法后,多次利用进宫给李昂讲解经典的机会,用敏感的词汇试探打动李昂的心意,暗示他应尽早诛除宦官之事。

对于李训的暗示,李昂并没有轻易外露自己的想法,他利用一次在蓬莱殿看书的机会,召李训问对,通过那次问对,他看出李训不仅反应敏捷,才能出众,而且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所以他将诛除宦官的想法告诉了李训。而对于郑注,虽然他是因王守澄推荐而进入朝廷,但郑注是个投机分子,看到皇帝有心除掉宦官,他义无反顾地站到了皇帝这边。

所以郑注和李训两个人因为李昂的目标而结成了联盟。

据史料记载,当时李训和郑注以协助皇帝李昂诛除宦官为己任,两个人互相依赖,昼夜商议对策,所提出的建议李昂无不采纳。为了掩人耳目,两个人有时故意休假在家,招揽宾客上门,接受他们的贿赂,外人只知道他们是依靠宦官才大红大紫,却万万没有想到他们会成为皇帝诛除宦官的马前卒。

李训和郑注为皇帝李昂拟定了治国平天下的大计,首先是清除宦官;其次出兵收复西部河湟地区;最后扫荡割据河北的藩镇。对于第一步清除宦官,郑注和李训认为,宦官集团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应该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进行分化瓦解,甚至是以毒攻毒,最终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选中了与王守澄一向不和的右领军将军宦官仇士良。

当初李昂被拥立为皇帝,仇士良也是出过力,有一定功劳的,可是因为身份低于王守澄,所以经常受到王守澄的压制,两个人从此结怨。郑注和李训正是看中这一点,所以他们首先建议李昂提拔仇士良的官职。于是在大和九年(835年)五月二十一日,李昂任命仇士良为左神策军护军中尉。

得知仇士良升职后,王守澄表现出不高兴。郑注和李训两个人察觉出王守澄的态度后,第二步采取迷惑的策略,建议李昂外贬与王守澄争权夺利的左神策军护军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李昂全部照办,不久又以当年诬陷宋申锡的罪名,将三个人全部赐死。

前边我们说过,为宪宗李纯之死,李昂后来将宦官陈弘志杖杀,这其中除了有为祖父李纯报仇的意图,同时也是为了在稳住王守澄的同时,分化瓦解其势力的一种手段。

王守澄或许不会想到,权倾一时的他居然很快会栽在自己亲手提拔的两个人身上。

在郑注和李训的建议下,大和九年(835年)九月二十六日,李昂任命右神策军护军中尉、行右卫上将军、知内侍王守澄为左右神策军观容使兼十二卫统军。表面看起来新任官职要比原来的官职高很多,事实上新提拔的官职只是荣誉性的最高军职,等于将其架空,削夺了他的实权。

最关键的是,郑注和李训让李昂不要给王守澄任何喘息的机会,他们选中仇士良和宦官李好古作为宣读诏书的使者,带兵前往王守澄的府邸,同时带去的还有一瓶毒酒。

面对仇士良带来的神策军,王守澄来不及采取任何措施保护自己,只得饮下皇帝陛下赐给自己的毒酒。王守澄死后,李昂追赠其为扬州大都督,算是对他当年拥立自己的一点回报。

当初,李训和郑注都是因为依靠王守澄的提拔栽培而荣登高位,结果王守澄竟死在两个人的手上。虽然朝廷百官对王守澄的死而拍手称快,但同时也对李、郑二人的阴险狡诈和忘恩负义而产生憎恨。

对于李训和郑注来讲,顺利扳倒王守澄既是帮助皇帝李昂铲除元和末年谋害宪宗李纯的叛逆宦官,同时也是彻底削除宦官专权的一个重要步骤。随着王守澄饮下那杯毒酒,李、郑二人算是旗开得胜,但两个人深知除掉王守澄仅仅是个开始,为了进一步打击宦官势力,将宦官集团一网打尽,两个人与皇帝李昂密谋发动一场更大规模的诛除宦官行动,而先前为两个人出过力的仇士良则是他们的下一个目标。

为了统一朝廷百官反对宦官的力量,李昂决定全力支持和依靠李、郑二人作为核心,不过,李昂也明白,接下来要谋划更大的行动仅仅依靠李、郑二人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他的支持下,李训和郑注又迅速拉拢了一批朝官,作为诛除宦官的骨干力量,其中包括尚书右丞王璠、京兆尹贾悚、著作郎舒元舆、御史中丞李孝本、大理寺卿郭行余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