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征讨淮西(第2/12页)

由此可见,李纯的策略是先礼后兵,其重点在于招抚,为了充分表达诚意,李纯许愿淮西将士如能主动归顺朝廷,将赐予淮西将士二百万贯钱。这个数字比起魏博镇当时主动归顺朝廷后所赏赐的价钱要高出五十万贯。

严绶到达襄州后,为争取吴元济的主动归顺,确实作了些努力,但吴元济依然顽固不化,严绶的招抚最终以失败告终。于是,李纯在元和十年(815年)正月十七日,发布《讨吴元济诏》,正式开始了对淮西吴元济的讨伐。

在征讨淮西的军事将领配置上,李纯是颇费了一番脑筋的。事实上,早在李纯得知吴少阳去世的消息时,便在元和九年(814年)十月九日,以洺州刺史李光颜为陈州刺史,同时兼任忠武军都知兵马使,统率河东、魏博、合阳三军人马,在北部加强对淮西镇的防御。

在西北方向上,将汝州(今河南汝阳)划归河阳节度使乌重胤,使得河阳军进一步临近征讨淮西的前线,并让乌重胤统帅朔方、义成、陕、益、凤翔、延、庆七地军队,从西北方向淮西镇施压,与李光颜军队形成掎角之势。

在淮西东部,李纯以泗州刺史令狐通为寿州防御使,统领宣武、淮南、宣歙、浙西四军;南部以鄂岳观察使柳公绰率领五千人马奔赴安州(今湖北安陵),与安州刺史李听会合,负责从南面进攻淮西,不过从军队数量上来看,李纯并没有将南路作为主攻方向。

从军事角度来看,可以说李纯自吴少阳去世起,就做好了征讨淮西的准备,这次下定决心征讨淮西,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任命一个讨伐淮西的总指挥。

李纯下达讨伐诏令后,将讨伐的事宜顺理成章地交给了招抚使严绶,让他负责指挥讨伐淮西之战的全面事宜。严绶显然不是将帅之才,做招抚工作尚且合格,但指挥战争并非所长。接到皇帝陛下的讨伐诏令,严绶并没有制定统一的战略作战方案,而是在事先没有充分准备与诸道军队联系约定的情况下抢先进军,虽然初战取得小胜,但二月二日夜间在磁丘(今河南遂平)被吴元济闪电突袭,严绶猝不及防惨败而逃,带领残兵奔逃五十里退守唐州(今河南泌阳)。

二月九日,寿州团练使令狐通在淮西军队的进攻下也损失惨重,寿州与光州交界处的重要城栅被淮西军队全部攻破。李纯闻讯后十分恼火,于二月二十一日下令以左金吾大将军李文通取代令狐通,将令狐通贬为昭州(今广西平乐)司户。

三月二十九日,李光颜在临颍(今河南临颍)击败淮西军队。四月三日在南顿(今河南项城)再败淮西军队,同时魏博镇节度使田兴派其子田布率领三千人马援助官军讨伐淮西。

李光颜接连打了两个胜仗,挽回了先前令狐通惨败的损失,而且朝廷从四面八方向淮西施压,也让吴元济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在吴元济看来,如果仅凭淮西三州的兵马对付朝廷几路大军,确实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于是他派使者奔赴成德、平卢二镇,向王承宗、李师道求救。

早在二月份时王承宗和李师道就相继多次向李纯请求赦免吴元济,但李纯深知成德、平卢二镇与淮西的莫逆关系,征讨吴元济也是变向对王承宗和李师道的一种打压,所以李纯拒绝了王、李二人的请求。

王、李二人的请求遭拒,于是,便开始采取各种手段直接破坏朝廷对淮西镇的征讨。最初李纯在征发诸道人马出兵淮西时,考虑到李师道和吴元济的关系,就没有命令平卢出兵。而李师道为了达到援助吴元济的目的,公然不顾朝廷的权威,派两千人马奔寿春(今安徽寿春),名义上是协助朝廷征讨淮西,事实上是为了观察形势,伺机援救吴元济。

为了进一步达到援救吴元济以及让朝廷罢兵的目的,元和十年(815年)三月,李师道认为朝廷用兵最重要的莫过于粮草的供给,如果能将朝廷在河阴地区(今河南荥阳)转运院所存的江淮租赋烧毁,必然能够动摇朝廷的军心。于是在经过精心策划后,在四月十日夜晚,李师道派数十名精兵突袭河阴转运院,放火将其仓库55间尽皆烧毁。

河阴转运院作为江淮地区上交朝廷租税的主要存放地,是朝廷经济来源的咽喉,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说是京城长安的生命线一点也不为过。现在被李师道一把火烧毁,在东都洛阳瞬间出现了骚乱,不少官员为之震惊,纷纷上疏请求皇帝李纯停止征讨淮西。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李纯十分担心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征讨淮西将难以再继续。不过此时的李纯已经不再是刚刚即位的那个毛头小子,自征讨成德无功而返后,李纯对一切困难与挫折,已经有了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于目前战场形势的分析,也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在李纯看来,放火人将河阴转运院烧毁目的就是为了迫使朝廷放弃征讨淮西,如果现在就停止征讨淮西,事实上正好落入圈套。

所以,李纯决定无论如何征讨淮西绝不能停!

不过李纯当时也感到,朝廷军队进展缓慢说明在指挥和战术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具体是哪方面的问题,一时间他还不能确定。为了更加有效地摸清战场一线情况以利决策,李纯派出时任御史中丞的裴度奔赴前线行营进行宣慰,一方面表明李纯对前线官兵的关心,另一方面调查官军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就在裴度领命刚刚离开京城长安的时候,李纯就又接到了许多要求停止征讨淮西的奏文。面对这种情况,他当时十分挠头,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些朝臣遇到些困难,就那么容易退缩,目前的李纯十分需要有人站出来为他打气。

在这个关键时刻,朝廷中一个不起眼的官员勇敢地站了出来,他为皇帝李纯上了一封全面分析征讨淮西之战的奏文,名为《论淮西事宜状》,在这篇奏文中他对征讨淮西的形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这个官员的名字叫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

韩愈,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贞元八年(792年)进士及第,累官至监察御史,时任考功郎中、知制诰,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因为请求减免灾民赋税,被德宗李适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李纯即位后,重新召韩愈回到朝廷,担任国子监博士、迁都官员外郎。后因才学出众被任为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