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2/2页)

依照计洪奎的意思,只要能拱倒朝廷,其余的不必管那么许多。索天雄则严肃地指出,你不管朝廷可以,但不能不管百姓,也不能不管随你起事的弟兄们的前途。权且假设你我联手能够乘乱拱倒朝廷,但我敢说我们绝对抵挡不住金军。到那时我们如何收拾局面?

计洪奎对答不出,便有点急了。他竖起眉毛质问索天雄,那么索公是什么意思?让我老老实实地憋在这里什么都别干?

索天雄摇头道,非也,该干的事一定要干。目前天下面临大变,无论从何而论,我等都不可作壁上观。问题是这步棋怎么走才可以走得顺。

计洪奎说,照我看事难两全,只能走一步说一步。索公有何高招,洪奎愿意领教。

索天雄顿了顿,轻轻吐出一言:“瞒天过海,暗度陈仓;因利制权,反客为主。”

此言虽寥寥数语,却是蕴含了一个大谋略:先以抗金之名合法地拉起武装,并使之通过抗金斗争不断发展壮大丰满羽翼。一俟外寇荡平,即出其不意地反戈一击,形成强有力的武装割据。彼时距离夺取天下,便只有一步之遥了。这个连环计早在群雄聚会之前即已产生,由于感觉聚会成员鱼龙混杂,索天雄没有当众亮出。

计洪奎脑瓜不笨,稍一咀嚼便基本上领悟了索天雄的意思。冷静思之,他不能不承认,如此运筹虽然道路迂回漫长,却是构想巧妙气魄宏大,较之直接起事的做法,前景要广阔得多。于是他心悦诚服地接受了索天雄的建议,暂且不提造反,而先以抗金名义去组建民间武装。

适逢中原险象环生,有枢密院的文告传至江南,命各地帅府郡守不拘常制招募义勇,鼓励乡里豪杰团结队伍为国效命。计洪奎大张旗鼓招兵买马的行为不仅名正言顺,还颇得各界赞助。官府对他的前科也既往不咎了。计洪奎由此愈加体会到了索天雄手笔之妙。他笑忖,待到老子的队伍壮大到一定的程度,你官府可就请神容易送神难了。

但索天雄心里清楚,把握乾坤旋转,仅此还很不够。各地的民间武装倘仍一如既往各行其是,到头来终难酿成大气候不说,还难免发生内部争斗。数年后的事实验证了索天雄的判断,计洪奎、钟相等江湖英雄没有死于金人或官府之手,却先后倒在了民间武装自相残杀的刀斧下。这是后话。

欲使群雄归于统一,必须有个领军人物。索天雄结识的南北枭雄不少,但其中可称霸一域者有,可威服四方者无。诸侯各有山头,皆非等闲之辈。欲使他们一致敬服,没有超人的品德、才能、地位和声望,是根本做不到的。索天雄自知他本人不具备这种资格,因此从未动过领衔群雄之念。但欲使星火燎原,领袖不可或缺,所以多年来索天雄一直都在留意寻找。

现在他看中了一个人选,就是通过汴京保卫战脱颖而出的李纲。

李纲其人德才兼备自不必说,就凭他赫然海内的抗金名将声望和曾任朝廷一品大员的堂皇资历,便无人可与争锋。黎民百姓对李纲的倾心仰慕有目共睹,就连禁军兵将,提起李纲亦莫不肃然起敬。拥有了这等人脉,岂能不一呼百应?所以早在离开汴京前,索天雄便已看好了李纲。但此念当时对李纲无从谈起。当时李纲正圣眷优渥,权倾朝野,策动他背反朝廷,无异于痴人说梦。

而眼下的情况则大不相同了。李纲横遭贬窜的消息经打探已得到了证实,希望之光于是在索天雄面前熠熠闪现。舍生忘死为国纾难,忠心耿耿建立奇功,得到的回报却是冷酷流放弃如废履,这事放到谁身上,都免不了心寒齿冷。在这种情况下与之沟通,显然便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

固然,多年作为朝廷命官,李纲的忠君思想必定十分深厚,他未必会因一时受挫而生异心。但起码可以肯定,这种极不公平的境遇,将使其产生严重的苦闷、彷徨和愤懑情绪。这便使得对李纲的说服争取,从几乎毫无可能变得具备了某种希望。

既然存在可能,那便不妨一试。这是促使索天雄滞留江南的另一个原因。

策反李纲事关重大,无论成与不成,皆万万不可泄底。所以除了索飞春,这个计划索天雄不曾向任何人吐露。

索天雄还有一个更隐秘的构想,这连索飞春也不知道:如果策反不成,在必要时,拟对李纲予以劫持软禁,对外则假李纲之名号令天下。这个做法很不义气,很不道德,很不够朋友,很不光明正大。但若万不得已,只能舍小义而全大义。

另外,赴潭州见过李纲后,索天雄打算托朋友将索飞春安置于稳妥处,隐姓埋名,择婿出嫁,从此不再让索飞春参与他的活动。因为在未来的行动中,他将由地下转入地上,从幕后走向前台。而一旦公开活动起来,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欲做惊天事,必冒弥天险,他不想让唯一的骨肉介入这场性命攸关的破釜沉舟之战。

总之,为了启动蓄谋已久的猛虎出山大计,索天雄在这段时间里做了方方面面的缜密考虑。可是有一个很要命的问题却没引起他的重视:他的身体已经出现了大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