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第2/2页)

孟太后的话说得很婉转,遣词用句十分慎重,即便是这些话传到赵构耳朵里,也挑不出什么不是。但这些话的内在意思,宗泽却是领会得很分明。

宗泽知道孟太后这是在告诉他,其一,欲得车驾不离中原,必须大力营造全民抗战舆论,赢得朝野各界的广泛支持。其二,汴京局势的稳定,既是争取朝廷回京的先决条件,也是迫使朝廷回京的必需条件。只有京畿状况日益好转,方可减轻赵构的回銮顾虑,也才能使朝廷南迁失去理由。其三,信王赵榛是张好牌。如能联络上赵榛并使其留在中原聚众抗金,不仅对两河军民是莫大的鼓舞,且将对流离在外的赵构构成极大压力,将可促使赵构对朝廷的去留,不得不重新做出权衡。

孟太后所示之理,宗泽先自亦有所思。但对于一件大事的自斟自酌,与得到重要知音的共识,在当局者的底气上,还是大为不同的。孟太后的这些暗示,除了显著地增强宗泽的底气,还给了他以进一步的启发。尤其是关于信王赵榛留驻中原的意义,是宗泽此前未曾深想的。这时听孟太后刻意点出,他不禁心中一震。利用信王的皇族血脉身份,构成对赵构统治地位的威胁,不免带有阴谋意味,但这的确是个敦促朝廷返京的办法。宗泽知道孟太后一向谨言慎行,能把话说到这一步,足见其良苦用心矣。

此中之义只可意会,所以尽管宗泽感念万千,却只能是语气深沉地回答了四个字:“老臣明白。”

辞别孟太后步出宫门,迎着扑面而来的习习凉风,宗泽感觉胸中块垒消解了不少。他想就冲着孟太后的这份信赖,他也无权心灰意懒。不管赵构对他的政见持何态度,事关国家兴亡,必须言无不尽。再说,将自己的立场坦言出来,对于防止赵构的误解和猜忌,也是不无必要。至于会不会因此而重蹈岳飞之覆辙,起码在目前还不用担心,他的地位和作用,毕竟与岳飞不同。如此想来,再写奏章也便没了顾忌。回到府中书房,他即秉烛伏案,痛快淋漓地草就了谏书。

翌日,郭仲荀率部到京,正式宣读了赵构的迁宫诏书。而后经过两天准备,孟太后及其随行人员,便在侍卫禁军的扈从下,登上了南迁之途。与孟太后一同被迁移出京的,还有供奉在太庙里的大宋历代帝后神主。

赵构的这种旨意,越发暴露了他的企图偏安之意,却也愈发激起了宗泽坚决恢复中原的决心。在送别之际,他当众将谏书交给了郭仲荀,拜托他务必面呈圣上。

孟太后于动身之前,在文德殿中举行了简单而肃穆的辞宫仪式。仪式的主要内容,是孟太后祈祷先帝的在天之灵保佑大宋国运昌盛,众官祝福孟太后一路平安。宗泽率属下的文武要员参加了仪式,并与百官一起,一直将车驾送至南薫门外。

出了南薫门,便是分手时刻了。孟太后与宗泽都觉得相互间还有许多话要说,但在众目睽睽之下,除了互道珍重,却无法再多说什么。望着孟太后乘坐的四牛翟车向着天街尽头渐行渐远,一种前所未有的失落感,充满了宗泽的胸膛。

现实却让宗泽没工夫叹息。就在孟太后离京后的第二天傍晚,一场突然发生的事变,又使他陷入了极大的被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