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天命所归(第2/17页)

杨坚毫不手软,立即带着堂侄杨雄、刘昉、皇甫绩和柳裘赶来,在御座前逮捕了宇文仲。杨坚跟颜之仪索要玉玺,颜之仪不答应,杨坚大怒,当即准备诛杀,但颜之仪政声颇佳,杨坚不敢轻举妄动,以失民心,最后将其贬为西边郡守。

对付完了颜之仪,接下来,就是要排排坐,分蛋糕了。

刘昉和郑译抬出杨坚,当然不是为给他人做嫁衣,他们跟杨坚的关系,非常赤裸——相互利用。没有杨坚,刘昉和郑译没有把握摆平北周朝内的各路神仙,但是,有了杨坚,他们也不打算让其大权独揽。

当时,此二人商量,给杨坚安排了一个陷阱——他们准备让杨坚当大冢宰,郑译当大司马(掌控兵权),而刘昉则当小冢宰。一旦如愿,他们就对杨坚形成夹击之势,一旦局势大定,到时候是杨坚称雄还是二人坐大,可就在未定之天了。

杨坚会不会跳入这个陷阱呢?好在,杨坚为了这一天早就做足了准备,物色好了人才,在受诏的那一天,杨坚去找了个人——李德林。

这位李德林,本是北齐人士,在高纬时代,出任中书侍郎,这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我们看看宇文邕对他的评价吧。

在刚见到李德林的时候,宇文邕表示:“平齐之利,唯在于尔。”(平齐的唯一好处,就是能够得到你啊)然后,宇文邕让其入宫,令宇文昂对他详细询问北齐的风土人情,最后,李德林在宫内一连待了三天,宇文邕才让他回家。

后来,宇文邕曾经闲暇时跟文武百官说起李德林,他说:“我常日唯闻李德林名,复见其为齐朝作诏书移檄,正谓是天上人;岂言今日得其驱使。”

就在宇文邕感慨自己走了狗屎运居然能得到“天上人”李德林之时,旁边的纥豆陵毅应声道:“臣闻麒麟凤皇,为王者瑞,可以德感,不可力致。麒麟凤皇,得之无用。岂如德林,为瑞且有用哉。”

这马屁拍得就相当有水准,一石二鸟——既附合了宇文邕对李德林的赞美(将李德林比作有用的祥瑞),又表示宇文邕得到李德林,乃是“天降祥瑞”,暗赞宇文邕是“王者”。这么牛逼的马屁术,值得后世的政场人物多学习。

宇文邕的反应当然就不出奇了——帝大笑曰:“诚如公言。”

通过以上种种,我们就可以对李德林下个论断了——能人。

然而,可惜的是,宇文邕如此器重的能人,在宇文赟时代,却实在过得不甚如意;以至于,当杨坚派杨雄去找李德林,表示要倾力合作时,李德林的回答竟然是——愿以死奉公。可见李德林在宇文赟时代是憋屈坏了,看到杨坚来找他,顿时生出了“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情。

杨坚在找李德林的时候,一定认为他对自己有用,但是,杨坚一定想不到,李德林会对自己这么有用。在刘昉和郑译设陷阱的时候,杨坚私下去问了李德林:“欲何以见处?”李德林回答:“宜作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不尔,无以压众心。”李德林如老辣的猎人一般,一眼识破了郑译和刘昉设置的陷阱,而杨坚自然也心领神会,于是,在发丧后,杨坚的正式职位便是——假黄钺、左大丞相,秦王贽为上柱国。百官总己以听于左丞相。

杨坚之所以当的只是“左丞相”,而不是“大丞相”,原因是,杨坚还用了个“右丞相”——以汉王赞为上柱国、右大丞相。(其他任命情况:尊阿史那太后(宇文赟嫡母)为太皇太后,李太后(宇文赟生母)为太帝太后,杨后为皇太后,硃后(宇文阐生母)为帝太后,其陈后、元后、尉迟后并为尼。)

这位汉王赞,是宇文赟的亲弟弟,之所以把他抬出来当个“右丞相”,原因自然是四个字——掩人耳目。杨坚这个国丈,虽然地位已经足够崇高,当个大丞相似乎也无不可,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宇文家族的习惯,向来是自家人优先,一如宇文泰托孤宇文护,宇文邕托孤宇文宪,因此,为了堵上惶惶之口,杨坚必须找个宇文家的人来挡一挡,他找的,就是宇文赞。

既然是找过来当摆设的,宇文赞自然是没什么权,无非是个傀儡。但是朋友们,这位宇文赞,也是个没有眼力见的白痴——用台湾人的用语说,这叫白目,他以为他这个“右丞相”真是名副其实的“右丞相”,居然就大摇大摆的每天进宫上班,跟宇文阐同帐而坐,把杨坚弄得好生尴尬。

好在刘昉对付这种人向来有手段。很快,刘昉就给宇文赞找来几个风姿绰约的美女,顿时把宇文赞哄得屁颠屁颠,然后,趁着宇文赞高兴,刘昉劝说道:“大王,先帝之弟,时望所归。孺子幼冲,岂堪大事!今先帝初崩,人情尚扰。王且归第,待事宁后,入为天子,此万全计也。”

(刘昉说,你是先帝的弟弟,天下人敬仰的对象,现在这皇帝乳臭未干,怎么能行?只是如今先帝刚去世,人多嘴杂,所以请你按捺片刻,先回家,等到事情平息,再出来当皇帝,一准儿搞定)

这个“劝”字其实不够恰当,换个字更恰当——“骗”。当然,骗术不是太高明,只是开了张空头支票,搁智商正常的人,绝对不会信,但是,好在宇文赞智商不够正常,他信了,然后,他就以后不再来宫里了。

朋友们,现在大家知道,宇文邕当年为什么明知道宇文赟不是个东西,却还要让宇文孝伯硬着头皮把这摊烂泥扶上墙了吧?因为,宇文赟虽然不是东西,但好歹智商还算正常,而这位次子宇文赞,连正常的智商都没有啊!

悲哉!一代雄主宇文邕!

好吧,再回到这个陷阱本身来。

这里有个很奇怪的事情,那就是,郑译和刘昉,居然很“轻易”的就退出了竞逐,让杨坚“轻易”的如愿掌了全权,何以会如此呢?

答案其实也不复杂,三个字就就能概括——杨丽华。

杨坚之所以能被郑译和刘昉看中,无非是因为他有个国丈的身份,这个国丈的身份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皇后杨丽华,拥有关键时刻左右政局的政治能量。

《周书·宣帝杨皇后》记载:初,宣帝不豫,诏后父入禁中侍疾。及大惭,刘昉、郑译等因矫诏以后父受遗辅政。后初虽不预谋,然以嗣主冲幼,恐权在他族,不利于己,闻昉、译已行此诏,心甚悦之。

在整个矫诏的过程中,杨丽华似乎什么都没做,但是,她之所以什么都没做,是因为她当时没有必要做什么,该做的,已经有人帮她做了。然而,什么都不做,不代表杨丽华什么都做不了,当需要她做什么的时候,她自然就会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