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老爷,你赢了(第2/48页)

高昌王鞠伯雅当然早就归附了隋朝,于是就把处罗可汗亡归高昌的消息通报了隋朝。于是,杨广派裴矩和处罗可汗母亲的亲信亲往玉门关迎接,谕其入朝。这下处罗可汗是想去也得去,不想去也得去了,没辙。

十二月上旬,处罗前往临朔宫朝见,杨广很高兴,好好的接待了他。在喝酒的时候,处罗可汗跪下请罪,说自己投降的太晚了。杨广自是宽言抚慰,而后“备设天下珍膳,盛陈女乐”,而且“罗绮丝竹,眩曜耳目”,面对着这样的接待,处罗可汗是何反应呢?《资治通鉴》用了六个字——终有怏怏之色。

这就是处罗可汗“有骨气”的下场,他不愿朝见,到最后,却亡国失众,不得不朝。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当敌强我弱,实力悬殊时,一切的所谓骨气,到最后只能沦为自取其辱。

启民可汗显然是个明智的君王,只要他愿意,他也可以像处罗可汗一样那么有骨气,但是,他明白,在强大的隋朝面前,四分五裂元气大伤的突厥使他不具备“有骨气”的资本,因此,他只能选择隐忍,选择忍辱负重,选择卧薪尝胆,选择等待机会。启民可汗活得不够长,在机会还没有到来时,他就已经死了,但是,他的隐忍为他的儿子咄吉,也就是始毕可汗,创造了机会。

到了始毕可汗继承汗位的时候,东突厥已经在启民可汗的苦心经营下恢复了些元气;此时,负责外交的裴矩也看出些苗头了,于是就想用老办法——分化。

裴矩当时是想这么办,想效仿当年长孙晟分化都蓝可汗和突利可汗的办法,将宗室女嫁给始毕可汗的弟弟叱吉设,借此离间兄弟关系,然后隋朝从中取便。但是,裴矩失败了,而且是严重失败,这位叱吉设是个乖乖儿,忠厚老实,根本不敢跟哥哥对着来,裴矩的失败造成了一个严重的后果——惹怒了始毕可汗。

可能有人要问了,同样的计策,为啥长孙晟就成功,裴矩就失败呢?道理很简单,不是每对兄弟都会互相看不顺眼,都要自相残杀的,小虎队有首歌叫啥来着?不是每首恋曲都有美好回忆;就这意思。长孙晟能成功,是因为他在突厥待了一年时间,已经把里面的人事关系弄得清清楚楚了,每个人都啥性格,谁跟谁有矛盾,都是门儿清,所以,他的分化离间叫做有的放矢,自然可以无往而不利。裴矩呢?裴矩号称西域通,但却不是突厥通,他跟长孙晟不一样,根本不了解内情,他的分化离间,徒有其形,而未见其实。

当然,或许这也是启民可汗的功劳。启民可汗自己就中过隋朝这样的圈套,以至于最后仅剩下五人五骑,去投奔隋朝,后半生则受尽了屈辱;狐狸不会掉进同一个陷阱,所以,启民可汗大概早就有准备了吧。事实上,启民可汗的这几个儿子,关系相对是融洽的,他死后,直到东突厥被唐太宗李世民灭亡,东突厥的几个可汗,始毕可汗、处罗可汗乃至颉利可汗,都是他的儿子。兄死弟及,这是启民可汗死后,东突厥汗位的继承方式。从这个角度说,在启民可汗的教导下,他的几个儿子还是很重视手足之情的。

裴矩的分化离间没有做到有的放矢,这是他犯下的第一个错误,紧接着,他犯下了第二个错误。

始毕可汗手下有个宠臣叫做史蜀胡悉,据说很有些聪明才智,裴矩就想除掉他。于是,裴矩就假称要跟他贸易,将其骗至马邑,然后杀之。当然,裴矩也知道这么搞会引发始毕可汗的不满,于是,杀了人之后,他对始毕可汗说,这小子要造反,所以我帮你干了他。裴矩这谎话,不要说是始毕可汗,说给三岁娃娃,能信吗?始毕可汗当然不信他,于是,矛盾加剧,甚至到了“不朝”的地步。

这两个错误一犯,始毕可汗是彻底跟隋朝闹僵了。当然,彼时隋朝尚强,始毕可汗虽然不忿,但也只能用“不朝”来表示愤怒,跟他父亲一样,他也需要等待机会。机会总是有的,因为,人嘛,总有走窄了的时候,杨广也一样。

三征高句丽,隋朝天下大乱,杨广不听劝谏,继续四处巡行,大业十一年,杨广又大摇大摆的过来北巡,此时始毕可汗知道,机会来了,杨广走窄了。

事实上,早在杨广四月份出巡太原的时候,始毕可汗就已经做好了准备,他调集了十万骑兵,准备趁着杨广北上,而后发动突然袭击。幸运的是,突厥内部毕竟还是有隋朝的卧底,启民可汗的妻子,如今按例嫁给始毕可汗的义成公主,就提前得到了情报,于是派人通报了杨广。

结果什么情况呢?在提前得知有麻烦的情况下,我们的杨广同志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死的精神,发扬了有困难要北巡没困难也要北巡有没有困难都要北巡的精神,居然就北巡了。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杨广都嘬到这份上了,不倒霉等什么呢?

接下来当然是倒霉了:

八月十二日,杨广车驾抵达雁门关(山西省代县),齐王杨暕率领殿后部队,守卫崞县(山西省原平市北崞阳镇)。

就在杨广抵达雁门关的次日,突厥来了,很快将雁门关围了个水泄不通。隋朝官员自然是吓成了一团,只能把民宅上的木头铁器拆下来,临时制作防守武器;当然,更严重的,还是粮食问题——城中兵民十五万口,食仅可支二旬……

在突厥的猛烈攻势下,雁门四十一城,其中三十九城被攻克,最后只剩下了俩地儿——一是杨广所在的雁门,二是齐王所在的崞县。

没攻下不等于没在攻,突厥对雁门的攻势如狂风暴雨一般,矢如雨下,一直射到了御座之前。到了此时,杨广只剩下了一个字——惧,然后就只能抱着赵王杨杲痛哭流涕了——哭到什么地步呢?“目尽肿”。

这就是著名的“雁门之围”。

出来混,就要还Ⅱ——脱围?丢人!

杨广怕了,他居然也知道怕,看到他抱着爱子(赵王杨杲是杨广最小的儿子)痛哭流涕把眼睛都哭肿了,本来还是要同情一下的,但是,考虑到杨广一早就得到了情报,一早就知道始毕可汗会有动作,此时才知道怕,才知道要哭,也只能是惹人反感而已。这就叫做,可怜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

杨广在得到了情报的情况下继续北巡,那么,他有没有做好防御准备呢?显然是没有,要是有,他也不会怕到这种程度,也不会雁门四十一城被攻下三十九城,也不会城内粮食连一个月都支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