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山河永逝(第4/6页)

在骨子里,他无论如何是看不起这些出身寒微的武夫的。但是,在当时,要想让自己于政治上有所作为或者说延续谢家的荣耀,还必须依靠他们。

世道变了。

当年,桓温幕中的那些名士,可以指着桓的鼻子戏谑而亲切地称其“老贼”,但现在不行了,在新枭雄刘裕面前你再这样叫一个试试?

刘裕代晋建宋后,南北朝时期开始,谢灵运并没捞到什么,还被降为康乐侯。

宋少帝与宋文帝皇权更迭时,谢灵运被卷入其中,后被当政权臣贬为永嘉太守。政治上的失意,却导致了六朝时代一个优秀诗人的诞生。

晋时永嘉也就是现在的浙江温州,奇山异水,秀甲东南,美好的风景激发了谢灵运写诗的欲望,居然一发而不可收。

在永嘉的日子里,谢灵运无为而治。

作为一郡太守,他天天游荡于山水间,在这里写下了中国山水诗最初的杰作《登池上楼》。此外,他还发明了一种便于登山的“谢公屐”。(后来,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这样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为官永嘉的日子很短暂,随后他辞职隐居于会稽,一度有终老之意。

其间与隐士孔淳之等人交游。谢喜欢戴有曲柄的斗笠,斗笠是隐士的打扮,而曲柄则是高官的象征,两者自是矛盾,于是有一次孔淳之就问:“君以清高自居,却又为什么不能忘记宫阙下的官位?”

谢回答:“将不畏影者,未能忘怀?”

此典故源于《庄子》:有畏影恶迹的人,欲远离影迹,于是狂奔,但越奔足迹越多,影子更是难离于身。谢的意思是说:未曾忘怀的,未必是我而是你吧!

孔、谢一起大笑。孔淳之笑得畅然,他终身未仕;而谢灵运虽反问住了孔,但笑得比较勉强。

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后,征召谢灵运出山为侍中,在犹豫良久后,他还是答应了。

他想要什么呢?建康的荣华?难道他还不厌倦吗?为官建康的日子,他依旧旅行不辍,让皇帝几十天几十天地见不着他面,而他又不向皇帝请假。

这事就有点过了。

最后,被大臣弹劾去官。谢灵运再次东归会稽,游心更甚,动不动地就带着仆从数百人,漫游荒野,翻山越岭。

有一次,他带数百人,伐木开路,一直到了临海郡。当地官员以为来了贼人,严阵以待,结果发现是谢灵运的旅行团。

谢灵运的做法让会稽太守孟顗甚为头疼。前者颇为谢灵运所轻,有一次他曾对信奉佛教的孟太守说:“得道应须慧业,丈人升天当在灵运前,成佛必灵运后!”

孟太守听完差点没气死。

又有一天,谢灵运正与一干人在会稽的千秋亭饮酒,想起这些年的境遇,已变成老谢的他不禁百感交集,酒喝高处,裸体狂呼。此时,孟太守正路过,便派人劝说:你们小点声好不好?这一下子激怒了谢灵运:“我自己的身子自己的嘴,我在这儿喊,关你何事?!”

有麻烦了。

当时孟太守没说什么,只是脸色有点发紫,但回去后便向建康发去密报,给谢灵运网罗了一堆罪名。为此,谢灵运只好亲赴宋文帝那儿解释。命运的传奇就在于它是一环扣着一环的,而之所以环环相扣,于本质上还是性格使然。

皇帝不想让谢再回会稽了,便授予他临川内史的新官职,让其前往江西。

到了临川后,谢灵运遨游依旧,于是再次被弹劾。可能是闹大了,有司还欲将其逮捕,谢灵运激动之下有反抗的举动,终于被擒,流放广州,后以“谋逆罪”处斩。

谢灵运的山水诗悄悄扭转了魏晋以来的玄言诗,虽有句无篇,但在片段里已给人清新的山野气息,对后世影响巨大。谢灵运从会稽到永嘉的漫游之旅,到了唐朝更是引起诗人们的狂热追捧,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韦应物等人相继踏着他的足迹寻找六朝的烟云。

那是宋文帝元嘉八年(公元431年),谢灵运在调任临川内史的路上,再上庐山。此时慧远大师已逝,但余音尤绕,上山者伤感不已。本来,他有机会栖逸于这大山中,度过自己人生最后的岁月。但是,他的人生轨迹如山下的漫漫江水,拐了一个弯。

在前往临川的江船中,诗人思绪万千、进退失据,写下了著名《入彭蠡湖口》:“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乘月听哀穴,浥露馥芳荪。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谢灵运仿佛岩上的白云,孤傲得不合时宜。

谢灵运不是政客,仕途艰难,曾想进入权力的核心,但终于无为。他只有一个华丽的背景,而时代已经变了。他是一个背包客,喜欢在六朝的山水间跋涉;他只是一个喜怒形于色的诗人。如此而已。

兰亭烟树

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甚有欣色。如果说先秦时代士人的精神地标还没固定下来,游士们只是处于“在路上”的状态,那么到了汉朝,这种地标开始出现:先是西汉都城长安(西安),然后是东汉都城洛阳,接下来是魏国河内郡山阳县,那里有一片神奇的孕育时代精神和风尚的竹林,然后又回到西晋都城洛阳,以金谷园和洛水为两个典型的地标。

随后,迁移到东晋的兰亭,也就是会稽郡的山阴县。

竹林、金谷到兰亭,这是魏晋名士所经历的精神地标。

但有一事令人费解:《世说新语》里,竟没有一条直接讲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兰亭之会。

这次聚会当然是整个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聚会,王羲之更是写下了名动千古的《兰亭集序》。《世说新语》却惜墨如金,让人颇感奇怪。最后,只发现这样一条文字提到“兰亭”,却也是从侧面讲的:有人以《兰亭集序》比石崇的《金谷诗序》,王羲之非常高兴。

那就说说兰亭故事吧。

经过了初期的动荡,到晋穆帝永和年间,东晋政权趋于稳定,名士生活更为悠闲。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古代春天的修禊日),四十多位东晋的名士应东道主会稽内史王羲之邀请,齐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今浙江绍兴西南兰渚山),饮酒、写诗、观山、赏水……

兰亭的所在地是山阴。山阴是会稽郡的首府。

会稽也就是浙江绍兴,这里山明水秀,是东晋最美的地方,吸引了谢安、孙绰、许询、支遁、法深等名士前来栖逸,刘惔、王濛、殷浩等人也时不时地前来造访。

在这次雅集上,永嘉乱后渡江的魏晋世家差不多都到齐了:王家、谢家、袁家、羊家、郗家、庾家、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