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甘陕之战:攻心胜于攻城(第4/4页)

众人齐声赞叹做父亲的仁义如此,当真大有古风!心里却明镜似的:追回跟随养子私奔的爱妾,颜面何在?这事若公开全军,那得多厚的脸皮?

事情到了这种地步,李思齐也就没啥顾虑了,第二天一早便召集了诸将,惨然下令:“开城投降!”

此刻,冯胜的大营就在城外不远,李思齐吩咐部下将自己以素绢自缚,步行来到冯胜大营之前!

此等大事,冯胜可无权决定,立即将李思齐送到徐达大营,对待李思齐这等级别的战俘,徐达也知道不是自己能随意处置的,还是虚心学习了冯胜的办法:马上派人送李思齐入京,由皇上自己去决定李思齐的命运吧,这种微妙事,臣下还是少干预为好。

南京的朱元璋接见了这位在元廷几乎是最高级别的战俘,朱元璋就是朱元璋,不但没有责怪李思齐为何接到自己的亲笔信还拒不归降,索性连这一节提都不提,当场下旨为李思齐摆宴接风,席间大加抚慰:觉悟不在早晚,能回到祖国怀抱都是大好事,炎黄子孙,血脉相传,天下一家,都是同胞么!

皇帝优礼相待,简直令李思齐受宠若惊,朱元璋即席宣布:任命李思齐为大明江西行省左丞。——这可是个高官!而且左丞之职,是个有权有势的实缺。

不过,按照明初降官惯例,李思齐的这个行省左丞应该是那种只发工资不用上班的:“食禄而不之官”。

但是,此时的李思齐却心中有数,败军之将不可言勇,更别想继续高官厚禄;当然也可能是养子背叛导致心灰意冷:坚决辞官不做。

朱元璋也不勉强,吩咐李思齐留居京师,家用所需一概由朝廷供给。

至于朱元璋留李思齐还有何用?现在任何人都不知道。

直到一年之后,王保保兵犯兰州,朱元璋派出了李思齐作为天使钦差去说服王保保归降大明,众人才隐隐醒悟:皇帝不是不想宰掉这个罪恶累累的大汉奸,而是鉴于将来能不流血收抚更多的汉奸,不愿自己动手而已,这次无疑是借刀杀人之计,天下人哪个不知王保保乃李思齐生死对头?

其实,全面来看,朱元璋也未必就是铁定借王保保之刀除奸,还应该是准备让李思齐现身说法来动员王保保不再与大明为敌。因为此时李思齐的身份毕竟是大明皇帝的使者,中国历来有“不斩来使”的传统,哪能就此猜测臆断朱元璋早就认定王保保不守“江湖规矩”?

51

日后的事实发展也是如此:李思齐硬着头皮出使宁夏,王保保还就是以礼相待,一切接待规格都是按照接待敌国使者办理,唯独不准李思齐提什么招降事宜!李思齐毕竟皇命在身,不得不悉心动员王保保归顺新主,王保保不予理睬,只是殷勤劝酒:“故人相见不易,只管喝酒,莫提国事!”

李思齐就此稍感安全,谁知第二天一早,王保保便勒令李思齐走人,并且派兵武装押运李思齐出境,这明明就是强行驱逐了,那也不要紧,降与不降反正都不是使者说了算,能保命回南京就是万幸了。

就在李思齐暗自赞叹王保保还照顾一点“江湖道义”之时,遣送部队已经来到了边界,带队将领阴阴一笑:“我家主帅有嘱咐:天使来到塞外不易,请务必留下点纪念礼物!”

李思齐隐隐觉得不妙,只得装糊涂:“我远来无备,周身无一贵重之物,如之奈何?”

带队将领呵呵笑了:“珍玩财宝,我家主帅还缺那个?说了:但爱阁下一条胳膊,千万莫吝啬不肯相赠呀!”

李思齐顿时明白了:王保保这是仍然在责怪自己当初不肯助他一臂之力,是以实际行动来翻旧账了!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事已至此,想全身而退是不可能了,一个大好头颅与一只左臂哪个更要紧?这种明账李思齐不用算也清清楚楚,没说的,为了项上人头,来个“壮士断腕”吧!

此时的李思齐不敢细想自砍左臂有多疼痛,狠心拔出佩剑,一剑下去,臂断血流,李思齐晕倒在地,悠悠醒来之际,却看见护送自己的带队将领正精心替自己裹伤敷药,“战地医生”见李思齐已经苏醒,遂即拾起左臂,彬彬有礼作别上马而去。

据载:李思齐剩下单臂归来复命,连朱元璋也觉怆然,此后不数日,李思齐便毙命于南京。

公正地说,朱元璋在处理李思齐这个问题上还是够仁慈的,没送他去战犯教养所改造个几十年,就已经是客气了。

话题扯远了,还是先回到徐达的西征大军前线。

朱元璋在南京接受了徐达献俘之后,立即传谕徐达军前,明旨调动常遇春速往东线北平方向,并下令徐达全军务必尽力攻克庆阳。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刻意提醒徐达:据守庆阳的张思道(字良弼)与张良臣兄弟素来以狡诈著称,即便是被迫来降,也一定要小心处置,勿堕狡计!

不幸,这次又被朱元璋提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