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北伐序幕:傅友德的徐州保卫战(第2/4页)

也不是如此,只是因为此刻真正有战斗力的蒙古铁骑并不在蒙古皇帝掌握中,如何打仗的事儿皇帝说了不算。

在谁手里?分散的很:驻守在河南一带的元梁王阿鲁温,驻守在山东一代的脱因帖木儿、貊高、完哲,驻守在关中甘陕一带的元中书省平章政事李思齐等等,而真正能对朱元璋产生威胁的蒙古部队唯有一支:元朝的左丞相,河南王,总统天下兵马的扩廓帖木儿。

扩廓帖木儿,汉蒙混血儿、父亲乃河南沈丘一王姓汉人,母亲却是蒙古勇将(明史载为色目人后裔)察罕帖木儿的姐姐,这点《明史》中有明确记载。不过,除了明史中的:“扩廓帖木儿,沈丘人。本王姓,小字保保,元平章察罕帖木儿甥也。察罕养为子,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这段以外,再也找不到其他旁证。

令老孙疑惑的是:整个元朝蒙汉禁止通婚,这个王姓汉人是如何娶得一个蒙古靓妞做老婆的?就算是与色目人结亲也是匪夷所思,因为,那时察罕帖木儿的家庭出身乃王公贵族,其老爸即是汝阳王阿鲁温(梁王爵位是后来升迁的)。

但不管怎么说,“王保保”这个汉人名字也是载入正史的,以下我们也就正式启用“王保保”这个容易记住的名字吧。

此人,是朱元璋以及他麾下部队今后数年中的主要对手。

事实上朱元璋对待这次北伐还是颇有顾虑的,这主要是因为这位王保保的舅舅养父察罕帖木儿,此人曾指挥蒙古铁骑连续摧毁刘福通号称百万的红巾大军,于蒙古帝国差点提前垮台之即力挽狂澜,几乎恢复了蒙古人在中原的一半版图,若不是一个意外中的意外,朱元璋能否进行这次北伐都是难说的事儿,甚至被蒙古人南征也有可能!

朱元璋首次北伐时,劲敌察罕帖木儿已经死于一次暗杀,但据说其养子王保保尽得养父真传,战场凶悍狡诈不亚自己的娘舅兼养父,朱元璋不得不谨慎进兵。

此刻的王保保何在?说来令人啼笑皆非:正被大元皇帝下旨撤销一切职务,并明令被大元各方将领征讨!——不过,也就是一道不大管用的圣旨而已,军事实力远超其他蒙古将军的王保保还是安逸的很,除了王保保的冤家对头以李思齐为首的“关中四将”,其他蒙古将领们没有人会认真征讨这位蒙古军事统帅。

9

说到朱元璋首次北伐时的政治举措,最有代表性的莫过其颁布的《奉天讨虏北伐檄文》,文中不懈余力宣称自己乃上天圣人,是专门为实施“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历史使命降世而来。

稍令后人奇怪的是:文中对“非华夏族类”的“胡虏”的谴责泛泛几句带过,大量篇幅宣传天命不可违,“胡虏无百年之运”,到了滚蛋的时候了!

甚至还夸赞元初“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只是到了后来,“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才使天下不可收拾,而且主要的罪责是生活作风以及人伦道德问题:“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鸠兄,至元弟收兄妻,子征父妾”等等。

虽然之后声明自己“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但还是没忘了优待顺民:“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仔细琢磨,终于明白了:原来是老朱在玩文字游戏,前面貌似夸赞元朝开国君臣,但紧接就是一句:“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也就是在告诉中国人:元初“君明臣良”之时,只要是个会喘气的汉人,也会有倒戴帽子反穿鞋的感觉,更不用说今天了,明白人应该怎样站队?总该明白了吧!

最后一句貌似优待俘虏,其实是在声明一点:你们蒙古人不是立法分人为四等么?俺老朱一视同仁,别管你蒙古人也好,色目人也罢,凡是两条腿的,只要俯首称臣,一律享有国民待遇!

朱元璋在讨元檄文中一再强调礼仪纲常,这有些好像有意与之前红巾军的政治动员做个对比,大家虽然一个意思并且一脉相传,但今天咱文雅多了,对大仇都骂人不揭短,打人不掴脸,好似在告诉蒙古人:爷们儿不是以前的那帮红巾军了,是圣人驾临贵地!

把以前红巾军的军歌抄录在这里,大家对比一下,就能琢磨出另类滋味:

风从龙,云从虎, 功名利禄尘与土。

望神州,百姓苦, 千里沃土皆荒芜。

看天下,尽胡虏, 天道残缺匹夫补。

好男儿,别父母, 只为苍生不为主。

手持钢刀九十九, 杀尽胡儿才罢手。

我本堂堂男子汉, 何为鞑虏作马牛。

壮士饮尽碗中酒, 千里征途不回头。

金鼓齐鸣万众吼, 不破黄龙誓不休。

说实话,好似红巾军的军歌更容易为普通百姓接受,但朱元璋还是在文风上另立炉灶,在政治目标上更是在有意区别于之前的红巾军,使人隐隐可以感觉到:红巾军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之后的形势发展也是如此:红巾军的前身乃遍及华夏的明教、白莲教,立国后的朱元璋毫不客气的宣布白莲教为邪教,教徒们为妖人!——儿子一举将母体摧毁殆尽。

由此看,朱元璋在政治上是灵活多变的,强调的虽是民族大义,其实还是为现实政治利益服务的。

而这时的讨元檄文对元朝统治者大大留了余地,甚至有点替这不争气的朝廷“清君侧”的味道,也可能这种政治宣言就是为了专门给蒙古的高、中层军官准备的,檄文只是一种政治分化手段。

10

军事方面,朱元璋召集了相关高层将领讨论具体军事部署,让前敌将军们来到了统帅部,各自发表对未来战事的看法。

在这之前,朱元璋与刘基等人就详尽讨论过北伐事宜,军事智囊刘基认为:我们对张士诚的平定,已经使元廷闻风胆丧,现在乘胜长驱中原,直下大都正是时机。

朱元璋却不那么乐观地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起兵以来,与各路豪杰的征逐,得力在于谨慎,临小敌如临大敌,故常获胜。今王业垂成,不可因中原的动荡混乱而生轻视之心。必须谨慎行事,以保万全。”

朱元璋对北方局势是了解的,早就以使臣名义向元廷派出了策反间谍汪河,这汪河曾在三年前执行间谍使命。那时王保保还未掌元廷全国兵马大权,汪河是路经王保保的河南防地前往元大都,一来对元廷的政治军事形势摸底,二来也准备对元廷高层做些统战工作,结果在河南被王保保扣留,王保保可没管汪河的身份是什么使臣不使臣,这一扣就是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