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被误读的历史新证,刷新你的认知(第5/9页)

其次,就刺字这件事而言,岳飞之母虽深明大义,但毕竟只是一名村妇,中国自古讲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要说刻字,可能连字都不识。对于刺字这门手艺,也不是谁都可以的,这一点从《水浒传》中就可以得到证实。《水浒传》第八回中说到林冲要被在脸上刺字发配充军的时候,有这样的文字:“唤个文笔匠,刺了面颊”;第十二回说到杨志被判刑的时候也提及“唤个文墨匠人,刺了两行金印,迭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可见,刺字这件事的确不是谁都会的。

那么岳飞背上“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到底是谁刻上去的呢?

明朝末年,冯梦龙所撰写的《精忠旗》一书给了我们确切的答案。书中第二折“岳侯涅背”就告诉了我们岳飞背上的字到底是谁刻上去的。后人摘录出这样的文字:生说:“张宪,你把刀来,在我背上深刻‘尽忠报国’四字。”生“解袍露背介”,末说:“怕老爷疼痛。”生大怒介,说:“唉,我岳飞死且不惧,怕什么疼痛!”末说:“既如此,小人大胆动手了!”作刻介,末说:“刻完了。”生说:“与我以墨涅之。”末应涅介,外与生穿衣,末说:“老爷固然立志报国,何苦忍此疼痛?”生说:“张宪,如今为臣子者,都则面前媚主,背后忘君,我今刻此四字于背上呵,唤醒那忘主背君的,要他回顾。”这里的“生”指的就是岳飞,而“末”指的就是张宪,也就是说,岳飞背上的“尽忠报国”并不是他的母亲刻上去的,而是张宪刻的。刻这四个字的目的也不是像后人流传的那样,是岳母为了时刻提醒岳飞要尽忠报国,而是岳飞要给背主忘君的人敲一个警钟。

而岳母刺字的传说则是直到康熙五十三年,《如是观传奇》的问世才出现的。这本书中第一次出现了岳母为岳飞刺字的情节,说岳母刺字是为了提醒岳飞要时刻记得助君主击退胡酋,并且这时已将先前的“尽忠报国”讹传为“精忠报国”。

此后清朝与岳飞相关的各个版本的书籍都会以此为依据,添加岳母刺字这一段,场面描写也是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激昂悲壮。自此,岳母刺字的故事就这么被大家误传开来。

倭寇主要是中国人

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抗击倭寇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现代人几乎都以为,倭寇就是指来自日本的海上盗贼,其实不然,只因为日本古称倭奴国,而最早的一批海盗来自倭奴国,所以人们才有这样的误解。

公元13世纪开始,倭寇频繁出现在中国、朝鲜沿海,直到16世纪才渐渐消泯,前后历时达三百年之久。这些倭寇并非纯正的海盗,虽然他们曾经被归类为海盗一脉,但其实际劫掠的对象不仅仅是海上船只,有时还直接深入陆地,劫掠海边城镇,杀害大量平民百姓。这也就决定了倭寇不仅是海盗那么简单,还包括内陆上与之勾结的盗贼和奸商。他们最主要的成员是日本武人、浪人(不同国家流亡海上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和破产农民。

在这里,浪人这个概念需要解释一番。元朝末年,不少民间的武装力量被朱元璋打败,因为无法在中土立足,所以有很多逃亡日本,以日本周边的海岛为根据地,联合部分不受政府控制的浪人和武士,返回中国海岸抢劫。也就是说,日本的浪人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本是中土人。所以说,倭寇仅指日本人,显然是不正确的。

再者,倭寇的侵扰行为并未受到日本政府的指使。13世纪至16世纪时期,日本正值软弱无能的室町幕府统治,后又逢战国时代,天皇形同虚设,根本无力管理地方藩镇和武士,四分五裂的日本国无暇顾及是否有倭寇出海横行。不仅如此,由于倭寇会从中国、朝鲜等地抢掠大量珍贵物品回到日本兜售,间接刺激了日本的经济发展,所以日本政府对倭寇横行事件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既不纵容,也不控制的态度,令明朝政府无法直接指责日本,只能自行解决。

据史料记载,当时中国沿海的一些不法分子进行走私活动,他们不仅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还会时而勾结无业的日本武士在中国沿海贩私抢劫。其中,李光头、许栋、汪直、陈思盻等大走私贩闻名一时,令中国沿海居民闻风丧胆。真实的历史就是,十寇倭者三四,其余皆是本地豪强霸王。

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七年(1419)六月,明辽东总兵刘江率师于“望海埚”全歼数千来犯之倭后,倭寇稍稍敛迹。但随着明政府海防逐渐薄弱,倭寇再次泛滥。直到1563年,戚继光、俞大猷等带领家将大破倭寇,同时整顿内陆奸贩,才强硬地遏制倭寇活动。1567年,明政府终于解除了长达两世纪的海禁,允许中国商人到南海通商,随着商贸活动的频繁,四邻皆能获得优惠,倭寇活动才大大减少。

董鄂妃不是董小宛

明末秦淮名妓的爱情故事不知被后世演绎了多少次,故事被民间加工得跌宕起伏却又极具传奇色彩。比如引得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陈圆圆;跳水殉情的柳如是;还有一位更戏剧化的人物董小宛。董小宛如此有名,除了她本身作为秦淮名妓艳名远播之外,最重要的是后人还把她与清世祖顺治皇帝联系在了一起,认为董小宛就是清史上记载的与顺治帝情投意合的董鄂妃,即那个让少年天子顺治出家的女主角。

与顺治帝倾心相爱的董鄂妃,真的是董小宛本人吗?其实把顺治帝与董小宛联系起来实属无稽之谈。

董小宛是明末秦淮名妓,名白,生于公元1624年,卒于公元1652年。是冒襄(辟疆)的妾。冒襄是当年江南的四大公子之一,他曾经与秦淮河畔的另外一位风云美女陈圆圆有过一段风花雪月的交往。但是最终也随着陈圆圆入宫无疾而终。后冒襄又同与陈圆圆齐名的董小宛交往,董小宛虽然是秦淮河畔的美女,才色双全,但是她的出身也注定了她为妾的命运。冒襄曾作《影梅庵忆语》以及《如皋冒氏严书·家乘旧闻·亡妾董小宛哀辞》来描述董小宛,这是历史上唯一有关董小宛的记载。

至于顺治皇帝,《清史》等正史之中有详细的记载。顺治帝即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皇太极去世之后,皇太极长子豪格与皇太极之弟多尔衮陷入帝位之争,但是双方实力相当,最后在不得不妥协的情况下选择了年仅六岁的福临继承帝位。称帝后的福临在摄政王多尔衮的帮助之下,从满洲汗国的汗王一跃成为中国皇帝,少年皇帝的名字可谓实至名归,上天的确给他两个贵人,多尔衮和吴三桂。多尔衮代替他征战南北,吴三桂一怒为红颜,使多尔衮的部队能够不费吹灰之力越过山海关,占领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