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凑够一撮人马上走(第3/8页)

寺田老成持重,他用一种审慎的口气表示:“诺蒙坎问题要解决,但是否选在英国问题处理到一定程度之后。大家意下如何?”

参谋们交头接耳,都认为课长说得对,在这个敏感时刻,不应再喧宾夺主,对苏作战确实应当慎重才是。

“三谋参谋”辻政信一听就来了气:“你们知不知道我们关东军的传统是什么?不言而行!”

植田谦吉,第十三任关东军司令官,一个长着花岗岩脑袋的老家伙。深陷诺蒙坎这件事,也真不知道是辻政信把他带到了沟里,还是他跟辻参谋一起跑进了沟里。

在辻政信看来,谈判可不是光靠嘴巴就占上风的,靠的还是实力,如果这次关东军能够“不言而行”,对苏蒙军发动突然打击,就可以提高日军的国际威望,到时准保能把谈判桌前的英国人吓得面无人色,还有什么谈不成的?

他针锋相对地质问寺田:“如果在诺蒙坎坐视敌人的挑战而不顾,必将发生第二、第三次诺蒙坎事件,甚至有可能发生全面冲突!”

按照辻政信的说法,只要日方一强硬,就能挫败对方的战斗意志,他却没有反过来认真想一想,假使苏联更加强硬地反扑过来又怎么办?这不是更有可能发生全面冲突吗?

可是辻政信一番没有多少逻辑可言的论调,还是博得了满场彩。作战主任服部卓四郎第一个起身叫好,其他参谋也都迅速转变了立场,最后连寺田本人都推翻了自己的见解。

寺田原来所持的是“自重论”,辻政信是“强硬论”,就跟原来的不扩大论和扩大论一样,是非对错在这里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表现得更强硬更有气势。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也就是“越‘左’越好”,哪怕是“左”到离谱的地步。

在“左”的高调面前,几场所有类似的场合,都会由辻政信这样毫无自知之明的逞强莽撞之辈控制局势,慎重论者则会被视为怯懦而抬不起头来,先前连满腹经纶的石原都挨了一刀,更不用说寺田了。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所有参谋里面,包括寺田在内,都没有作战的实践经验,就算是一般的参谋工作,经验也不及辻政信,所以根本回答不了辻政信的质问。

强硬论统一了会议基调,也帮助与会的植田和矶谷下定了决心。

接着起草作战方案,第二十三师团遭到“罢免”。参谋们异口同声,认为第一次诺蒙坎战役中的不尽如人意,与第二十三师团的素质有关,这个组建不久的师团从作战指挥到部队士气,都存在问题,以这样的状态与苏军作战,很难取胜。

大家想到的理想选手,是第七师团。在作战课看来,只有这样有战斗力的老部队出马,才能完成作战任务。

当天参谋们将作战方案送交植田,请他裁决。

植田的额头出现了很深的皱纹,他看着地图,默默地聆听着辻政信就方案所做的说明。据辻政信说,过去植田总是边听说明边点头,但是那一天不知为何,神态非常反常,一脸深沉,且中途未作任何表示。

辻政信满腹狐疑地猜测着司令官的心思,当做完说明,他看到植田掏出手帕,开始擦拭脖子上流下的汗,随后才慢慢地开了口。

回敬的是拳头

植田同意方案的几乎每个步骤,唯独不同意撤下第二十三师团。

身为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可能跟自己的幕僚完全一样。辻政信等人只关注如何打赢,他还得照顾方方面面,诺蒙坎一带是第二十三师团的防区,要是骤然弃之不用,很有可能让该师团丧失信心,以后海拉尔靠谁守?

植田如此表态:“上次是第二十三师团,这次还是他们上吧,换了第七师团,小松原的面子不好看。”

其实幕僚们不过是过于急功近利罢了。关东军编制内虽多达八个师团,但直辖师团只有两个,除了第七师团,就是第二十三师团,公平地说,第二十三师团并不比老师团差到哪里去,若是换了第七师团在诺蒙坎,也未必就能打得更出彩。

植田说到激动处,忽然老泪纵横:“越到这个时候,越不能不信任小松原。否则,如果我是小松原,是会切腹自杀的。”

既然植田已经讲到这种地步,众人也就不再坚持,于是方案中的第七师团变成了第二十三师团。

关东军的作战方案随即报到参谋本部。参谋本部围绕这一方案的争论也十分激烈,有人提出,诺蒙坎事件说到底不过是边境冲突,现在侵华战争悬而未决,关内兵力很是紧张,这种时候在边境牺牲和消耗部队是否值得?

更多的人主张,边境纠纷应比照张鼓峰事件的处理方式,通过外交途径予以解决,这方面的意见主要来自陆军省军事课长岩畔豪雄大佐。

参谋本部作战课长稻田对于诺蒙坎战役,表现得并没有张鼓峰那么热心,这主要还是由于前线消耗太大,国内生产力早已力不从心,参谋本部不得不把重点转移到侵华战争中来。

不过他对上次搜索支队全军覆灭,始终耿耿于怀,总想寻机进行报复,关东军的作战方案正中其下怀。

稻田在参谋本部,是除总长、次长以外一言九鼎的人物,只要那两位老大装闭嘴葫芦,基本上就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但岩畔是陆军省的人,并不属他管。

于是,稻田便拉上岩畔,一起去找岩畔的上级、陆军大臣板垣征四郎做个公断。

稻田报告完毕,岩畔正要发言,板垣就打断他说:“好啦!大不过一个师团的事情,不必过于斤斤计较,让关东军搞去吧。”

没让岩畔说下去,板垣就完全同意了稻田的意见。

板垣出自关东军,自然是很能领会娘家人的良苦用心。事实上,在稻田、岩畔求见之前,他已经与参谋总长载仁亲王、教育总监西尾寿造中将等日本陆军的巨头进行了沟通,得出的结论是可以进行试探性进攻。

武汉会战结束后,日军在关内的大规模进攻已告一段落,再要往前突进,暂时力不能及。没有大的作战任务,也就用不着抽调关东军或让关东军做什么配合,自然是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先玩上一把。

虽然板垣已经开出了合法通行证,但参谋本部内仍有人反对动用战略单位的师团,认为抽调如此多兵力后,可能影响东北“治安”。稻田便学着板垣的口吻说:“万不得已时,只要决心放弃大兴安岭以西就行了,而且做这件事我们也有限度,至多把一个师团交由关东军自行裁定。”

1939年6月20日,植田向地面部队下达了集结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