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距离不是产生美(第4/8页)

浅间小队原来分到的活,是负责把哈拉哈河上的浮桥炸掉。偏偏出发后迷失了方向,只好像土拨鼠似的乱跑乱窜。后来他们见川叉方向黑烟冲天,预料搜索支队正遭围困,小队长便自作主张,带着士兵们趁着浓烟冲进了沙丘。

浅间小队给东八百藏带来了一线希望和生机。尽管这个小队只有八十名步兵,而且缺乏反坦克武器,但对于兵员已屈指可数的搜索支队来说,还是有些雪中送炭的意思。

东八百藏喜出望外,急忙扩大掩体,让浅间小队进入防线一道死守。在死守的同时,他还不断派出联络兵潜出包围圈,向山县求援。

由于东八百藏未带通信设备,他不知道山县已经改换了会合地方,所以联络兵去的还是原先商定的老地方,结果就是没碰到日本兵,撞上的全是苏联兵。

东八百藏前后派出去七趟人,能乱摸一气摸到742高地的只是极少数。第一个找到的幸运儿给山县带来了两个消息: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要先听哪一个?

先听好消息?——浅间小队误打误撞,已与搜索支队会合。

坏消息是,浅间小队就要跟搜索支队一起完蛋了!

山县侧耳听去,在联络兵所述方向,枪声之激烈,如同炒爆豆一般,便知道对方没有说谎或夸大其词。

现在最重要的事是得赶快把陷入重围的两支部队给捞出来,可是在苏军炮火的重锤打击下,捞人谈何容易。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又有一个东八百藏派出的联络兵冲出包围圈,来到了742高地。这哥们儿比头一个可狼狈多了,他浑身是血,连走路也踉踉跄跄、东倒西歪。

联络兵嘴里不住声地喊着:“山县联队长,山县联队长!”他向山县报告,搜索支队伤亡惨重,死伤过半,面临着弹尽粮绝、全军覆灭的危险,必须予以紧急增援。

距离不是产生美,是产生可怕的伤亡。在742高地与川叉之间,炮火连天,看看那个联络兵的情形就知道,若是支队上去,肯定是有多少赔多少,这种情况下,还要奢谈什么“紧急增援”,几乎是在逆天行事。

但是山县又不能不表示一下。既然搜索支队缺子弹,那就送子弹过去吧,他派副官汤屋九八郎少尉组织一个小队,押着一卡车弹药向川叉出发。

汤屋小队出发没多久,就遭到外蒙军骑兵和装甲车的袭击,还没碰到包围圈,一个小队便嗷一家伙没了。

继汤屋小队被灭之后,山县再派一个步兵班,仍然是身负给搜索支队运送弹药的使命。这个班的运气比汤屋小队要强上一些,他们突击到了搜索支队身后七八百米的地方。

正是在那里,步兵班也遭到了包围。带队军官下令将弹药埋进土里,然后冲向苏军,结果当然只能是步汤屋小队的后尘——整班士兵一个不少,全部呜呼哀哉。

炮击靶场

随着噩耗接踵而至,山县像被人提着脚倒拎着浸到了冷水盆里,牙齿咯咯地打起了冷战,其他指挥官也个个面如土色,表情无比苦恼。

有人开始对山县的指挥提出异议,认为先派一个小队,再派一个步兵班,犹如在打发乞丐,是保全实力的自私表现——要派,你为什么不派一个中队去,那样小队和步兵班也不至于让苏蒙军轻而易举地给吃掉。

山县有苦难言。慷慨大方得有资本哪,仗打到这个份儿上,如果东八百藏是乞丐,他山县就是穷人,兜里哪儿还有什么大钱。

要说一点没有,那也是假的,在众人的议论之下,山县一跺脚,下决心遣出军旗中队。

日本陆军联队旗,也叫十六条旭日旗。与海军军舰旗图案大致相同,区别是太阳居中。军旗不容许老化及修理,因此平时都装在旗套中,即便是正式的操典,也只擎出象征军旗的旗杆、旗冠与流苏。

日军联队的军旗名义上为天皇亲授,按照规定,军旗在则编制在,军旗丢则编制裁,因此各联队都把军旗看得如性命一般,通常情况下,都会由被认为最优秀的少尉军官担任旗手,并专设一个军旗中队来进行护卫,军旗中队在联队的地位可想而知。

军旗中队走到半途,中队长就感到气氛不对:苏蒙军早将搜索支队包得有如铁桶一般,纵使军旗中队能冲进包围圈,也无法扭转局势,其命运很可能就像汤屋小队、步兵班那样,落得个飞蛾扑火、白白送命的下场。

军旗中队迟迟不敢上前,这时山县也猛醒过来,认识到一旦军旗中队再有闪失,整个山县支队就会失去基本战斗力,他也可能会像东八百藏一样陷入绝境。

山县赶紧发出命令,急召军旗中队返回,军旗中队顺水推舟,忙不迭地撤回了742高地,拯救行动暂告中止。

好不容易等到天黑,苏军终于停止进攻,炮兵阵地似乎也进入了休息状态。紧张了一天的山县支队得以重整,重伤员运至后方,轻伤员得以裹伤止血,士兵们利用这一机会赶紧恢复和补充体力。

原先山县曾派第十一中队埋伏于苏蒙军主阵地之南,任务和浅间小队相似,为的是阻断苏蒙军向河西的退路,可是在主力进攻受挫后,这种策应实在已没什么必要,山县便又用无线电将第十一中队紧急召回。

半夜,第十一中队到达742高地,加入山县支队的作战行列,增加了防守力量,让山县难得地松了口气。

最痛苦的还是搜索支队,他们已经一天水米未进,士兵们刚想从战壕里探出身体透透气,突然之间,一场没有任何预告的大戏开了场——阵地被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东八百藏还没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炮弹便兜头砸了下来。

这是苏联人早就安排好的。外蒙古高台上的防空探照灯车,用强光将阵地牢牢罩住,然后展开狂轰滥炸。

火炮打了整整一夜,把东八百藏刚刚冒出的那点志气和希冀又给全部浇灭了。

1939年5月29日晨,苏军出动飞机进行空中侦察,以检查晚上“疲劳攻势”的成果。在发现搜索支队蔫掉大半后,苏军决定继续缩小包围圈,直至予以一举歼灭。

包围圈内枪炮声大作,苏蒙军“乌拉”“乌拉”的叫喊声如松涛卷起,连742高地这边也能隐约听到。

虽说山县昨天无力援救东八百藏,但唇不离腮,尤其作为前敌指挥,他不可能不担心搜索支队的安危,这些喊声把他弄得坐立不安。

生力军回归,又经过一晚上的休整,山县觉得无论如何要再尝试一次。他拔出战刀,指挥日军以猪突冲锋的方式,向苏军设在川叉的外层包围圈发起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