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距离不是产生美(第2/8页)

山县红了眼,向部队下达命令:“抓住时机,突击前进!”

往三层弹雨里硬闯,毫无疑问是冒死冲锋,不过日本陆军却有这个传统,他们称其为猪突冲锋,也就是像野猪一样不顾一切地低头猛冲。

卫生队刚刚才乘卡车到达战场,自然是野战部队到哪儿,他们就得跟到哪儿,哪怕是跟着一道送死。作为队长的松本无可奈何,拔出战刀大叫:“突击前进!”

卡车一冲进弹雨区,除了冲天烟雾,就什么都看不到了。松本和他的卫生兵们进入了一个极其奇怪的状态,他们不仅看不清周围的状况,就连炮弹的爆炸声都听不到,响彻在耳边的只有机械的四个字:突击前进。

扬长避短

当松本睁开眼时,卡车已冲过弹雨区,到了742高地跟前。摸摸身上,毫发无损,其他人伤亡也很轻微。

三层炮击,都没能打到卡车,松本对此大为惊讶,认为是得到了神仙的保佑。其实是苏军集中火力,瞄准了更为活跃的野猪群——山县部队的野战主力。

当松本和他的卫生队从地狱边走过时,不知多少步兵被苏军烤成了熟透的山猪肉。

松本尚在庆幸,苏军的炮弹已经接连飞来。这是坦克炮弹,只有啤酒瓶大小,其中的一颗炮弹击中了松本身后的卡车,车上死伤枕藉。松本呼叫担架兵前去抢救,话音未落,又一颗炮弹飞来,正好落在松本所在卡车的旁边!

完了,松本眼睛一闭,以为自己将被轰上天。过了一会儿,没动静,探头一看,原来炮弹落在地上没有爆炸。

躲过弹雨区,那不叫运气好,炮弹没炸,才真的是额头高。松本擦擦冷汗,感到卡车目标太大,容易被炮弹轰击,若是再来一颗,也许就没这么走运了。于是他下令全体下车,在地上处置伤员。

正忙乎着,忽然有人惊叫起来:“装甲车,装甲车冲过来啦!”

松本顾不得处置伤员,扔下手中的绷带,回头一看,一辆外蒙军装甲车正向他们驶来。

卫生队并无足够的野战能力,众人手忙脚乱。松本眼尖,发现这是轮式装甲车,忙喊:“卧倒,打轮胎。”

他一边喊,一边抓起一支步枪,以单腿跪地的姿势向轮胎射击。其他卫生兵、担架兵像领到法旨一样,也学着哗啦哗啦开起了枪。

装甲车的下盘虽然是车轮,但这种车轮是用硬质橡胶做成的,没有内胎,橡胶成分里含加强筋和内衬物,一般的轻武器,比如“三八大盖”,最多给它造成一些小破损,难以将其击穿。

不过一群人齐射的场面,还是让外蒙军士兵产生了一点小紧张。在距离卫生队十几米的地方,因为自身故障,装甲车突然中途熄火停了下来,松本再次从地狱门口脱逃。

此后,外蒙军开始退却。山县支队一鼓作气,攻下了742高地。当松本率卫生队登上高地时,上面已经看不到一个外蒙古兵,曾激烈厮杀过的阵地变得空空荡荡。

陆军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飞行员们也正在蓝天上展开殊死角斗。

第十一、二十四战队在从野战机场起飞前,就听到前线传来连续不断的炮击声,而且声音大大盖过枪弹。如此猛烈的炮火却并未由日军阵地一侧发出,直觉告诉航空兵们,准备发动奇袭的山县支队很被动。

航空队十分着急,赶紧飞往诺蒙坎上空布阵,并一分为二,第二十四战队掩护地面战场,第十一战队负责空战。

屡战屡败的苏联空军这次豁了出去,尽遣战机出迎。第十一战队的战斗机总量不及苏军,但航空兵通过战术调整,却得以在局部建立起了数量优势,结果三架伊-15被一群九七战包围,日机以多打少,几分钟内连中三元,上演了空中帽子戏法。

伊-15在近战格斗中机动不足的弱点至此暴露无遗,由于能达到的高度和速度相对不足,在遭到九七战的包围或偷袭时,立刻陷入前进不能、后退不得的绝境。

十八架九七战隐蔽在高空云层中,在看准十架伊-15进入视野后,忽然集体呼啸而下。“黄莺”措手不及,被当场击落六架,一架紧急迫降,但日机跟踪追击,连续俯冲,轮番扫射,将这架战斗机完全击毁。

剩余的三架伊-15中,两架严重受损,在前线机场迫降时已经残废了,最终只有一架侥幸生还。

给苏联人勉强挣了些脸面的是伊-16机群。该机群有一些老到的苏联飞行员,知道如何在空战中扬长避短,而日机在某些方面的设计缺陷也给他们创造了战机。

九七战仍然使用老式的固定起落架,在空中飞行时,起落架一直暴露在机身外。这样,当飞机加大油门后,因起落架受到空气阻力,使得速度提升较慢。

苏联飞行员们紧紧抓住对手的不足,首先把飞机拉到高空,看准日机位置,由上向下进行俯冲攻击,一击之后,马上又凭借相对更快的反应速度,迅速脱离战斗。如此保持循环往复,使得第十一战队也损失了多架战机。

尽管伊-16表现尚可,但伊-15输得实在太惨,加上前面几轮的连续败北,迫使在后方督战的伏罗希洛夫元帅不得不下令,暂停一切空中行动。

喷火坦克

不同于空战,除指挥所意外遭袭外,苏军始终牢牢地控制着地面战场的主动权。之所以退出742高地,并不是抵敌不住,而是山县支队与高地守军离得太近,西岸炮火有所顾忌,通过回撤,既避免了误伤自己,同时也可以将善于近战和白刃的日军进一步诱进炮火圈。

一天接触下来,苏军已完全掌握了日军在战场上的分布和动向。他们决定采取一守一攻策略,即对正面的山县支队取守势,对侧背的搜索支队取攻势。

1939年5月28日晚22时,苏军在河西使用三台大型探照灯,把河东的搜索支队阵地照得如同白昼一般。接着,外蒙古高台上百炮齐发,迫击炮、速射炮以及各种大口径的野炮竞相出马,炮弹如狂风暴雨一般倾泻在阵地内。

天亮之后,正面防线的苏蒙军主力奉命回身川叉,向搜索支队包抄过来。

处于外围的日军骑兵首先中招。在装甲车的掩护下,苏蒙军调集了一个机枪连,共达十六挺重机关枪向骑兵中队进行横扫。骑兵们被打得人仰马翻,溃不成军。有的骑兵仗着马快,冲过了火力网,可是到了面前,他们反而傻了眼——装甲车挡在机枪连前面,人马过不去。

骑兵退无可退,只好一闭眼,挥着马刀朝装甲车乱砍,把装甲壳砍得叮当乱响。装甲车当然没事,而“日本堂吉诃德”们则相继中弹落马。

东八百藏见势头不对,慌忙下令骑兵向沙丘高地撤退。骑兵跑上了沙丘,居于沙丘背后的坦克中队却被苏军坦克连给包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