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第2/2页)

近代战争历史研究是个太过宏大的课题,涉及到太多的情感和利益关系,客观与否仅仅是相对的。除了上面所说的,再举两个小例子,一是德国入侵波兰,今天的许多中国军迷并不反感,为什么呢?因为波兰支持日本发动的卢沟桥事变,轮到他自己被侵略了,所以“不值得同情”,而且是“大快人心”。第二个例子是二战的“伟大胜利”,实际上我们沮丧地发现,导致二战爆发的两个因素,一是确保对波兰独立和完整的承诺,一是使英法列强免遭潜在的威胁,二战结束时这两个目的都未能实现。相对的客观甚至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政权的更迭,越来越多原本秘而不宣的资料浮出了水面,许多既成的认知受到了严重的质疑和冲击,相对的客观是否还能继续“客观”下去,很值得怀疑。

但这一切,与我们这个系列中的士兵并没有太过直接的关系,这也不是需要他们思考的问题。对广大读者来说也是如此。就回忆录来说,我们需要的是真实、详尽的记述,既不是“文史资料”那样的认罪书,也不是充满了灌输意味的“教科书”。至于个中的孰是孰非,在如今这个资讯异常发达的年代,相信每一个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读者自会作出鉴别和结论。

科朔雷克的《雪白血红》,英文版中有一些小小的错误,例如“卡拉什尼科夫”的出现,在翻译和校订的过程中予以了修改。其他一些疏漏和错误之处,望读者们见谅并指正。

小小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