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永无尽头的“持久自由”(第4/8页)

1992年4月24日,马苏德和伊斯兰统一党游击队希克马蒂亚尔两派开始向城内发起进攻。喀布尔市区各处响起了炮击声和轻武器的射击声。很快,马苏德的部队控制了总统府、喀布尔机场、国家电台、电视台。希克马蒂亚尔的部队则占据了内政部、国防部大楼等要地。当天晚上,马苏德的发言人在阿富汗国家电视台宣布:“前政府已经垮台。根据阿富汗游击队委员会主席穆贾迪迪的指令,一个由‘圣战者’领导人马苏德为首的战斗人员委员会已主持工作,接管了首都的治安工作。所有军事力量都必须置于‘圣战者’组织领导下,共同维持喀布尔秩序和保护人民生命及财产的安全,维护喀布尔的和平与安宁。”

喀布尔的市民还没有来得及庆祝新政权的诞生,希克马蒂亚尔通过无线电台宣布,他拒绝接受新成立的游击队临时委员会,同时要求已归顺马苏德政权的前阿富汗政府军喀布尔卫戍部队向伊斯兰统一党游击队投降,否则将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推翻前政权的战斗刚刚结束,游击队内部争权夺利的狼烟又升起。卫戍部队拒绝再次投降,希克马蒂亚尔如约开战,喀布尔市区再度战火纷飞。

双方动用大炮互相轰击,喀布尔自1979年苏联入侵以来第一次陷入大规模炮战。激烈的战斗中,马苏德的部队略占上风。以政治派系而论,马苏德属于“七党联盟”中由布尔汉努丁·拉巴尼领导的伊斯兰促进会。如此,拉巴尼的发言权日益增大,他成为新政权临时领导委员会的最主要成员。1992年6月28日,拉巴尼接替穆贾迪迪,出任“阿富汗伊斯兰国”第二任临时总统。

拉巴尼的地位上升,让局面更加不可调和。从1992年4月底到1992年年底,希克马蒂亚尔的伊斯兰党武装3次向喀布尔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更多派系卷进了喀布尔的巷战,伊斯兰促进会武装、马苏德的部队以及与之结盟的杜斯塔姆武装与希克马蒂亚尔的伊斯兰党武装之间,前“七党联盟”主席萨亚夫的部队与什叶派联盟之间均多次发生恶战;交战各方使用了坦克、重炮、火箭炮、飞机等重型武器,居民纷纷逃离喀布尔,首都喀布尔成为一座“鬼城”。

看似永不停息的冲突中,阿富汗进行了“选举”。1992年12月29日,拉巴尼在“总统选举”中获胜,在决策委员会上当选为阿富汗过渡政府总统,任期两年。这场“竞选”引起了阿富汗国内多数党派的不满,战火被推到高潮。1993年1月19日,马苏德的部队为了避免希克马蒂亚尔武装用火箭弹袭击喀布尔市区,决定主动出击,将希克马蒂亚尔的势力赶出郊区。但事不遂人愿,在郊外经过数日殊死相争,马苏德的部队不仅没有把希克马蒂亚尔武装赶走,反而损失了大量兵员和一些坦克之类的重装备,被迫向城中退却。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2月上旬,始终不分胜负。

在国际舆论和巴基斯坦特使古尔的调停下,阿富汗各派于1993年2月13日宣布暂时停火,结束了这场历时近一个月、伤亡7000人的血腥战役。停火协定签订了,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1993年4月,阿富汗各派签署《伊斯兰堡协议》,确定由希克马蒂亚尔担任总理。但希克马蒂亚尔害怕遭到忠于拉巴尼的部队暗算,一直拒绝到任。1992年底过渡政府成立后,杜斯塔姆拒绝接受国防部副部长一职,而是控制着以马扎里沙里夫为中心的北方基地,成为阿富汗北方最大的政治、军事组织领袖。善变的他背叛了马苏德,选择与两年前的敌人希克马蒂亚尔合作。1994年初,希克马蒂亚尔联合杜斯塔姆,在喀布尔附近发动了一场推翻总统拉巴尼的未遂政变。随后,希克马蒂亚尔和杜斯塔姆以及阿富汗民族解放阵线、伊斯兰联盟结成了四党反政府联盟。就这样,阿富汗境内的激战再度开始。1994年8月,战斗更是达到高潮。

就在这些乌合之众为了苏联留下的残羹冷炙而混战不堪的时候,1994年10月,一支叫作“塔利班”的武装悄然崛起了。

“塔利班”(即“Taliban”),这个词是“talib”的复数,意为“伊斯兰信仰的学生”或“宗教学生”,也有人将其意译为“神学士”。塔利班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创始人奥马尔不可思议的个人魅力。毛拉·奥马尔,人称“阿米尔·乌尔·莫米宁”(“信众的长官”之意),塔利班的创始人和最高领导人。1959年他出生在阿富汗坎大哈省诺德赫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母是无地的雇农,都笃信伊斯兰教,很小时他就担起了养家糊口的责任。由于家境贫寒,奥马尔13岁之前甚至没有穿过鞋。1979年苏军入侵阿富汗后,奥马尔举家迁移到阿富汗中部的乌鲁兹甘省。当时还在上大学的奥马尔积极投身阿富汗伊斯兰革命党领袖迈哈迈德领导的反苏游击队,成为一名出色的RPG火箭筒射手。在战斗中,奥马尔身先士卒,表现勇猛,多次击毁苏军坦克,曾先后四次负伤,并在一次战斗中失去了右眼。如此,奥马尔以“独眼将军”的形象而闻名,还被提升为游击队副司令,但他当时还不算是显赫人物。在“圣战”的岁月里,他与后来大名鼎鼎的本·拉登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苏军撤出阿富汗之后,奥马尔回到家乡,开设了一家伊斯兰宗教学校,自任校长。1994年春天,他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奥马尔的一位邻居向这位年轻而虔诚的毛拉求助,告诉他当地两名少女被一名部落军阀的手下诱拐,在营地中被剃发并遭受了惨无人道的侮辱。义愤之下,奥马尔率领匆忙召集的30名学生,不顾手中只有16支步枪,敌众我寡,发动了一次奇袭,结果大获全胜,成功解救出了那两名少女。此后,奥马尔和他的追随者们发动了一系列针对当地巧取豪夺的部落军阀的攻击,并反复声明自己索要的唯一回报即是民众追随他,建立一个公正、和平的伊斯兰社会体系。

1994年8月,奥马尔从坎大哈附近的难民营中的伊斯兰宗教学校里征招学生,组建了最初只有800余人的“塔利班”。奥马尔高喊铲除军阀、重建国家、反对腐败、恢复商业的口号,此举很得民心。1994年12月,塔利班兵不血刃地占领了阿富汗第二大城市坎大哈,缴获了苏制坦克、装甲车、大量轻武器以及苏联占领时代遗留下的6架米格-21战斗机和6架运输直升机。总数超过1.2万名在巴基斯坦边境难民营伊斯兰宗教学校中就读的阿富汗年轻人,以及巴基斯坦年青一代伊斯兰激进分子,争先恐后穿越边境前往坎大哈省参加这场突然兴起的“圣战”。阿富汗南方很多军阀也纷纷投奔到奥马尔的麾下。在他的领导下,塔利班逐渐发展成为阿富汗各派中最强大的一支势力,兵力达到5万多人。塔利班的骨干成员多来自宗教学校和受过培训的阿富汗普什图族难民,所以一度被外界认为是代表普什图族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