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战争勤务或调动军队的实用艺术(第3/3页)

另外,在瓦格拉姆附近发生的事件,更是让我惊讶不已。当时,拿破仑要求,法军于7月4日傍晚在洛鲍岛上集合,当晚,军队在多瑙河上架起三座桥梁,从拥有500门大炮的14万奥军面前通过。这一切都是在很短暂的时间内完成的,这么短的时间进行这样大规模的运动,是非常不易的。

但是,期间发生了一件怪事,参谋长在传达命令时,完全没有发现文本的错误,将中间的桥梁分给了右翼的达武,又将右边的桥梁分给了中央的乌迪诺,结果两军在夜间交叉了,幸亏各团指挥官的机智,才免于造成大混乱。拿破仑口述命令时,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而一个身经百战的参谋长,既要传达命令副本,又要负责部队编组,连这种错误都看不到,他还是合格的参谋长吗?

我所举的战例,足以帮助人们判断,良好的战争勤务可能对军事行动产生的影响。

侦察和查明敌人动向的其他方法

实施巧妙机动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即必须掌握敌人动向。不了解敌情,怎么确定自己该干什么呢?但是,要掌握敌情又谈何容易。单这一点,就说明了,战争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巨大差距。

有些将领学识渊博,但他们既非军事天才,又缺乏长期实际指挥战斗的丰富经验,也没有从战争中养成眼力,往往会犯纸上谈兵的错误,其原因也在于此。对于军校毕业生而言,在地图上拟订一个迂回包抄敌人翼侧的计划,总是很容易的。但是,当在实际交战中,他的对手是一个深谋远虑、经验丰富的老手时,结局就可能不同了,他的缺点将暴露无遗。

在我长期的军事生涯中,我得出一条灼见:在一个善于掌握敌情的军官和一个通晓理论的军官中选择,我宁愿放弃后者。

有几种可以判断敌军动向的方法。第一,建立一个完善的间谍网。第二,由精干军官和轻装部队进行侦察。第三,审讯战俘。第四,根据敌人基地进行推测。还有一种信号法,主要用于发现敌人。

最能详细掌握敌人内部情报的方法,非间谍活动莫属。侦察工作做得再好,也提供不了防线后方的详情细节。我的意思是,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了解敌情,但又不能完全依赖侦察的结果。处理从战俘处得到的情报也是如此,战俘的口供是有用的,但不能过分相信。

司令部总是需要挑选合适的人员,专门执行审讯战俘的任务,通过各种手段,从他们口中挖出一切重要的信息。

活动于敌人作战线中的游击部队也能提供一些关于敌军动向的情报,但他们很难与主力部队保持联系,因而要想从他们身上获得情报是困难的。

在广阔的基地上设立情报网总是很有效的,然而一个间谍想要打入敌军主将的办公室,直接获取敌方作战计划,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间谍常常是根据他亲眼所见,或是从别人言谈中获取敌军动向的。有时,即使已经得到了敌人行动的情报,也无法确定敌人在实施行动时有无变化。例如,间谍获悉,敌人的一个军已经越过耶拿向魏玛挺进,另一个军离开格拉指向瑙姆堡,他们下一步动向以及他们的行动计划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哪怕是最老练的间谍也难搞清楚。

过去,军队一般都安营扎寨地集中在一起,那时的情报比较可靠,因为可以用肉眼观察到敌营的一切情况,而间谍又能报告敌营内的一些活动。现在,兵团的组织不一样了,侦察工作也复杂多了,困难多了。

现代许多军队都不重视间谍活动,这令我很失望。1813年,施瓦岑贝格亲王的司令部没有间谍的活动经费,迫使亚历山大一世不得不动用私人金库为其支付派遣间谍侦察拿破仑情报的经费。法国的将军们因为找不到间谍,缺少情报,在西班牙曾付出过高昂的代价。

在通过轻装小部队获取情报方面,俄国军队走在其他国家前面,它们主要是依靠哥萨克人和游击队。

在库达舍夫公爵远征瑞典时,他的军队从法军纵队中间穿过直抵维滕堡。在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行动中,切尔内绍夫、本肯多夫、达维多夫、谢斯拉温登将军的游击队贡献的情报极为重要。

在夏龙附近,哥萨克人截获了拿破仑要凭借洛林和阿尔萨斯要塞集中兵力进攻联军交通线的方案,这份弥足珍贵的情报,促使布吕歇尔和施瓦岑贝格亲王决定集中兵力,在这之前,无论什么情况都没能成功地使他们二人合作共事。

这些凭借情报挽回战局的战例,足以使人意识到,精明军官所带领的优秀游击队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关于情报搜集,我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一位将领要时刻牢记掌握敌情是极为重要的事情,为此,他需要动用一切手段,如组织侦察、派遣间谍、组织能干游击队、规定各种信号、派遣军官审讯战俘等。

2.在考虑制定作战计划时,将领需要参考情报,但是不能过分依赖情报。

3.缺乏可靠准确的情报时,将领最好不要轻举妄动。

关于利用信号,我认为有好几种传递信号的方法,其中首推电报。1809年,拿破仑之所以能在雷根斯堡大胜,就是因为他拥有一条电报线路。当奥昆在布劳瑙特附近渡过因河,准备入侵巴伐利亚时,拿破仑还远在巴黎。当拿破仑得知千里以外的情况时,立刻跳上马车。八天之后,他在雷根斯堡庆祝胜利。电报的重要性,在这次战役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一种轻便电报机,它通过骑兵到高地上操作,能在几分钟内把中军的命令传达给作战线的两翼,也可以把两翼的报告发送给大本营。

1794年,儒尔当利用气球侦察敌情,用气球传递情报。这种方法,要求先将气球准备好,需要时气球立刻升空,但这是很难的,另外,从高空中观察地面情况也不容易,观察者不仅要悬在半空中,还要冒着风向改变的危险,加上火炮烟雾弥漫,这种方法使用较少。

还有一种方法是烽火。当时,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迅速地将敌人入侵的消息从国境线的一段传递到另一端。人们有时也利用烽火召集队伍。在沿海地带,人们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发出敌人登陆的消息。

还有一种信号,即作战时通过军乐队来传达信号,这种方法俄国人采用得较多。在俄军内部,这种方法,更适用于激发部队上阵的勇气和激情。


[1] 让·拉纳(1769—1809),法兰西第一帝国元帅——编者注。

[2] 路易斯·亚历山大·贝蒂埃(1753—1815),法国近代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元帅军衔,是著名的军队参谋长——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