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军事政策或战争哲学(第5/6页)

鼓励尚武精神的第一点,就是尊重和关怀军队;第二点,对于政府官员的空缺,曾为国家服役的人享有优先候补权,甚至可以规定某些职务必须有服役满多少年者方可担任。对于那些叫嚣着反对军官参加社会生活、转任文职,主张只有文化人才能担任政府高级职务者,我对此的回应是,最利欲熏心的议员们,绝不是军队成员。

诚然,很多职务需要专业知识,但是,军人连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服役期满后的专业的权利都没有吗?如果规定只能由大尉以上的退役军官担任文职,这难道不是在鼓励军人们去争取军衔吗?难道不是促使军官们在营区里努力学习吗?

有人认为,军职转文职太过容易,反而于提高士气有害,他们认为,使军人成为终身制反而更有助于巩固士气。埃及中世纪的近卫兵和土耳其帝国的精兵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有的国家,教育七八岁的孩子,使他们树立终身服役的思想。英国人就曾以终身服役为荣,俄国规定军人的服役期限为25年,这几乎与英国终身服役制规定的期限相等。这在以志愿军兵役制为基础的军队里,的确有益,但在那些把兵役规定为临时义务的国家里,就该另当别论。罗马曾经规定,必须在军队服役满10年,才有权转任文职。看来,这似乎是一种较为有效的保持旺盛士气的方法,特别是在争取物质福利已蔚然成风的时代,更是如此。

无论如何,我总是认为,不管国家实行什么制度,一个英明的政府,必须提高军人的地位,以培养人民的光荣感和尚武精神。否则,这个国家就要重蹈拜占庭帝国的覆辙。

仅仅在民众中提倡尚武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军队中鼓励尚武精神。如果军人不英勇,即使公民尊重军人,提高军人的地位,那又能带来什么好处呢?这样的国家,只会拥有一支人数众多却没有价值的警察部队而已。

军队的激愤情绪和尚武精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它们的效果相同,但是却不能混为一谈。激愤情绪,我在前文已经说过,它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政治或宗教信仰以及爱国热情等暂时感情冲动的结果,而尚武精神,则是统帅领导艺术和国家完备军事制度所产生的结果。环境对尚武精神的影响较弱,政府对它的影响较大。

必须鼓励和提倡尚武精神,必须尊重军人,必须让纪律在全民脑海中生根,而不是流于形式。我们的军官必须坚信牺牲、英勇、责任感,是军人的美德,没有这种美德,任何军队都无法获得荣誉和人民的尊敬。我们还应该让全民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失败时坚定不移,比胜利时精神振奋更可贵,只要还有勇气就还能继续战斗,而在占尽优势的敌人的打击下,进行后撤,更需要英雄主义精神才能临危不惧地撤退。一个伟大的君主,在军队完胜一次巧妙的撤退后,应该像得胜一般给予其奖励。

平时,军队应该艰苦锻炼,发扬吃苦耐劳的作风,对任何敌军都应该保持一种压倒性优势,保持集体荣誉感。简单地说,提高军队士气要靠鼓励勇敢,摒弃懦弱和胆怯。

罗马军团为何衰亡?因为军队日益娇惯。在西庇阿时代,即使是在非洲的烈日下作战,士兵们也不觉得身着甲胄多么辛苦,等到了日耳曼和高卢,士兵们居然觉得甲胄太重了,罗马帝国的末日也就到了。

我曾经说过,不要轻视你的敌人,因为当你所轻视的敌人奋起反抗时,你的军队的士气就会受其影响而动摇。拿破仑在耶拿会战前训话时,一面赞扬普鲁士骑兵的英勇,一面又预言,这些英勇的普鲁士骑兵不是埃及士兵的对手。

我认为,军官应该提醒士兵预防突发事件引起的恐惧。如果部队纪律不够严明,秩序维护也较差,那么即使这是一支最勇敢的军队也会突然陷入恐惧。10万土耳其大军在彼得瓦拉登之役被尤金亲王击溃,并非他们不够英勇,而是他们的攻击被粉碎后,自己陷入混乱,致使军心涣散,指挥官的命令根本无法得到执行。士兵们只想着逃命。只有稳定的秩序和卓越的统帅,才能扭转这种局面。别看法军在良将指挥下多么英勇无畏,他们也有这样的狼狈遭遇。维拉尔元帅的步兵,还曾陷入莫名其妙的恐惧中呢!拿破仑的步兵在瓦格拉姆胜利之后,也曾出现这种情况。在围攻热那亚时,袭击并成功攻占了迪亚曼特要塞的1500人竟然在一支骠骑兵分队面前逃窜。

当部队被打散时,慌乱逃跑比重新组织起来进行抵抗的伤亡更大。俄军在这一方面,可谓欧洲各国军队的模范,它在所有的退却中都非常坚定,这一方面是受其民族性格的影响,一方面则是它极其严格的军队纪律。事实上,混乱很大程度是由军队没有维持秩序的习惯,以及长官未采取预防措施所致。大多数将领在这方面的疏忽,让我很惊讶,他们甚至没有任何预防措施,反而抱怨有人建议他们采取预防措施。秩序往往可以依靠部队集合的习惯,得到迅速恢复。当然,也有例外,如果士兵已经毫无体力或者身受重伤,他们对任何指示都无动于衷时,长官的措施也就无法把他们组织起来。这只是特殊情况,一般情况下,只要平时养成维持秩序的良好习惯,采取巧妙的预防措施,严格遵守纪律,就一定有很大的帮助,即使不能完全避免惊慌,至少也能恢复秩序。

接下来我们将进行纯军事性问题的讨论。


[1] 劳埃德,英国军事历史学家,军事理论家,曾先后在奥地利军队和普鲁士军队中服役,著有《劳埃德将军军事政治回忆录》等军事著作——编者注。

[2] 如工兵、炮兵等兵种——作者注。

[3] 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瓦尔施塔特公爵(1742—1819),普鲁士元帅,在数次重大战役中名声远扬——编者注。

[4] 尤金亲王(1663—1736),神圣罗马帝国元帅、军事委员会主席,被认为是近代最伟大军人之一——编者注。

[5] 卡尔大公(1771—1847),奥地利帝国皇子、元帅、军事理论家,首位使拿破仑一世受挫的抗法名将——编者注。

[6]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1730—1800),俄国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战略家、统帅,俄国军事学术的奠基人之一——编者注。

[7] 格里戈里·亚历山德罗维奇·波将金(1739—1791),俄国名将,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宠臣——编者注。

[8] 奥古斯特·威廉·安东·奈特哈特·冯·格奈泽瑙(1760—1831),普鲁士陆军元帅,军事改革家,滑铁卢战役的胜利者之一。1813年普鲁士参加第六次反法联盟后,在布吕歇尔麾下任参谋,之后任布吕歇尔元帅的参谋长,1825年晋升为元帅——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