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甘蓝和潜艇(第4/4页)

于是,这就产生了一个基本问题:所需的钱从哪里来?交战双方究竟如何负担巨大、漫长的战争呢(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是交战一方;另一方由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等国组成)?

简单地说,答案是所有国家都无法负担。所有的国家连想都不愿去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历史上最大的屠杀之一,规模仅次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个进程,在这进程之中,所有的大国,无论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都从繁荣的堡垒转变成贫困和债务的污水池。大战是走向毁灭之路,财政崩溃是众多毁灭的症状之一。

战争的发展趋势并非无法预见。19世纪,技术进步加速,各国军费大幅增长。未来的全面战争代价如何?这是欧洲各国政府最想知道的大问题。1898年,一个名叫伊凡·布洛克(Ivan Bloch)的俄国人写了一部长达6卷的研究著作《未来战争》,他在这部书中断言大国之间的战争意味着“不是打仗,而是饥荒;不是杀人,而是让国家倒闭、社会组织崩溃”。他预言这类战争持续时间不会长,因为交战国在财力上无法支持。12年后,英国人诺曼·安吉尔(Norman Angell)出版了一本畅销书《大幻觉》,他在这本书中预言,即使是战争的赢家也不可能从战争中获利。安吉尔说:“军事力量,根本无法帮助社会和经济,也无法帮助发动战争的国家变得繁荣。”这个警告似乎可信:当安吉尔的书出版发行时,所有的强国正每年花费数千万甚至上亿美元扩充陆军和海军。各国在大战前的4年和平期间一直在增加军费开支,大部分增加军费开支所需的钱要靠借贷。只有英国能平衡其财政预算,因为英国是欧洲最富裕的国家,而且军队规模也比其他国家要小。

没有人能预见到工业化国家有能力连续打几年的仗,即使挥霍尽国家财富也不会垮台。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尔·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是个非常机敏的人,但他也是在有了一年的战争经历后,才理解到全面战争不会导致全面的经济崩溃。他在1915年9月写道:“只要一个国家还有人和货品可供政府用钞票购买,如果人们愿意用钞票买东西,他们花钞票所带来的消费增量马上就会被价格上扬所阻止。”他的结论是:国家不会因害怕倒闭而停止打仗。只有等到国家的人力枯竭、自然资源耗尽、战斗意志消失后,国家才会停止战争。大战的发展历程完全证明了他的话正确。

大战开始后,交战国都抛弃有节制发行货币的伪装。早在1914年10月,英国财政大臣劳合·乔治劝告战争办公室,不需要每次想买什么都先来找他批准。各国的情况基本一样:各国政府都不担心花钱多,而是担心军事领袖是否在做所有应该做的事去战胜敌人(这意味着买一切可以买的东西)。制定财政预算不再重要。

欧洲强国发现自己不仅无法偿付账单,也无法偿付借贷利息。截至1917年,德国政府的支出大约是国民生产总值的76%;在大战前,这个数字仅为18%。税收只能负担8%的政府支出。同一年,英国的军费开支是国民生产总值的70%,税收是支出的四分之一。由于法国借贷沉重,其军事预算超过国民生产总值。

各国维持信用的策略各有不同,但非常复杂难以描绘。欠发达的俄国和奥匈帝国遇到的问题特别严重。对这两个国家来说,解决方案就是向较有钱的同盟借贷。俄国从1914年10月就开始向盟友借贷。俄国最终欠英国5.68亿英镑,欠法国35亿法郎,这在当时算是非常巨大的数目,约合十几亿美元。德国认为有必要对奥匈帝国慷慨一些,后来对土耳其和保加利亚也很慷慨。大战开始时,俄国政府放弃对酒业实施国家垄断,借以做出节俭、爱国、牺牲的姿态,但是其财政状况因此而更恶化。并且,这个举措的正面效果不佳,反面效果却不少:彼得堡的税收减少了四分之一、诱发出一个巨大的伏特加酒黑市、推高了通货膨胀。

没有一个国家企图通过增加税收来平衡支出、削减赤字。有时也采取提高税收的办法,但是,其目的有两个,一是吸收流向工人的工资降低通货膨胀,二是为信贷市场提供足够的资金。有时对暴利行业施加新税收,但目的不是增加收入而是赢得公众民心(社会各处都有公众受损而大亨收获壮观利润的情况发生)。税收实际上在减少,而不是增多。各国政府都试图限制工人获得较多的工资去购买越来越短缺的商品,同时帮助有钱人保持财产以备战后重建之用。

同盟国的财政状况首先出现恶化情况,实际上,从大战第一天起,同盟国就不仅失去了商业船队,还失去了海外投资和国际信用资源。所以,这些国家必须通过国内金融机构贷款和发行债券进行国内借款。轴心国的国内借款取得惊人的成功。德国一年发行两次战争债券。德国三分之二的战争花费依靠这种方法负担。

英国和法国比德国具有更大的能力把海外投资取回国内,因为海上封锁使得只有英国和法国能从美国购买和借贷。但是,随着战争的继续,英国和法国的财富也在自然的衰竭过程中。纽约和华盛顿开始怀疑英国和法国债务的风险。1916年11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警告属下银行不要购买外国国库债券,这里外国暗指英国和法国。英国的反应接近于恐慌,竟然用不向美国下订单的方式报复美国,并且要求法国采取类似的行动。截至1917年4月,英国每周在美国花费7500万美元,其美国账户透支3.58亿美元,而此时英国的还债能力是4.09亿美元的有价证券和8700万黄金。简单地说,英国此时离破产只有几周时间。

然而,这也是美国的危机。美国制造商和农场主已经过度依赖协约国的生意,美国的银行拥有太多的协约国债务。一旦英国和法国出现金融崩溃(先不用关心英国和法国彻底战败),美国经济将陷入灾难。美国想救协约国的原因不只是痛恨德国潜艇,从实际的商业利益看,美国不参战的危险实在太大了。

有人估计大战最终耗费了2080亿美元——那时一个有技术的工人一天的工资只有几美元。英国最后的账单是438亿美元,法国是282亿美元,德国是470亿美元。三者的结果其实一样。所有交战国的财富都大幅缩水。

大战的最终后果可以用“蚀本”这个词来描述,这个词的意思是从一个国家撤回资本投资。所有的欧洲强国都停止为真正的经济增长投资,而是把钱丢进熊熊燃烧着的战争大锅炉中。英国在1914年前是财富和商业的模范,战后则浸泡在债务中,其民用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欧洲在大战开始时位居世界经济和金融结构的巅峰,而欧洲大战结束后则变成一堆残骸。伊凡·布洛克曾认为世界各国没有能力负担像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的战争,他在这一点上错了。但是,他对大战后果的预见,是绝对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