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火烧欧洲(第4/5页)

当奥地利向塞尔维亚发出政府照会的消息传到彼得堡,雄辩机智的俄国外交大臣赛奇·萨索诺夫(Sergei Sazonov)听后大为恼怒。他有许多抱怨,其一,自己被欺骗了;其二,俄国竟然不能帮助受辱的塞尔维亚;其三,奥地利在不了解德国意愿、没获得德国批准的情况下,不应该提交照会;其四,德国和奥地利肯定正在阴谋策划将俄国赶出巴尔干。他对奥地利大使说:“你们正在火烧欧洲!”与此同时,塞尔维亚的摄政王子向沙皇尼古拉发电报,请求提供帮助。

俄国怎么可能不帮助塞尔维亚?有人告诉沙皇尼古拉,他的臣民不会允许再一次抛弃南斯拉夫兄弟。俄国将蒙羞受辱,将在巴尔干失去朋友,将在欧洲失去尊重。如此大的失败将有可能触发比1905年更加严重的革命。

答案非常明显。如果俄国表现出足够的强硬,或许奥地利将退让。7月24日,星期五,奥地利发出外交照会的第二天,塞尔维亚给以答复的前一天,萨索诺夫让俄军参谋总长开始战争动员。

就在这个时刻,一次巴尔干危机转化为一次欧洲危机。

背景:霍亨索伦王室

德皇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Ⅱ)是个喜欢炫耀自己的怪人,他常炫耀自己收藏的300多套军装,他高兴的时候一天能换装十几次。有一则在柏林兜圈子流行的笑话:他不挂上海军上将徽章就不逛养鱼池,不打扮成英国陆军元帅的样子就不吃葡萄干布丁。他在1914年时已经有50多岁了,统治德国已经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可是他仍然保留着一股孩子气。许多人宣誓效忠于他,却觉得他既不成熟也不可靠,这一点儿都不奇怪。

威廉是霍亨索伦家族(Hohenzollern family)中第三个登上德国皇位的人;第二个只在皇位上坐了几个月。与哈布斯堡家族不同,霍亨索伦家族在1914年正处于上升时期,这个家族所统治的国家也正处于上升时期。在过去的500多年中,霍亨索伦家族曾有几次濒临毁灭的边缘,但仍然保持着上升的姿态。这个家族,从一个中世纪末期出现的卑贱家族出发,缓慢地超越欧洲所有拥有更长历史、更加宏大的王朝,建立了欧洲的顶级王朝。与哈布斯堡家族相比,这个家族表现得更加精力充沛,更加好战,其崛起的过程并不是依靠婚姻,而是主要依靠武力和机智。他们的辉煌之处,不仅在于能统治其他国家,还在于能创造国家来接受他们的统治。不夸张地说,才华横溢的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帮助霍亨索伦家族创造出现代德国。几个世纪前,这个家族创造出了普鲁士(Prussia),这是一个完全人造的国家,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彻底从这个世界消失。

第一个享受名气的霍亨索伦家族成员是腓特烈伯爵(Count Friedrich),他在15世纪初时仅是个二流贵族。后来,他想办法让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任命他为勃兰登堡(Brandenburg)地区的总督,这个地方就在德国北部城市柏林附近。腓特烈的新职位是一个有权推选新皇帝、可以世袭的选帝侯。他的后代传人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内向东扩张获得大片被称为“普鲁士”的荒野之地。

这片土地的原住民是南斯拉夫人,而不是德意志人。在公元1200年的时候,条顿骑士团征服了这片土地,并引入了基督教。当新教徒倡导的宗教改革横扫德国北部的时候,条顿骑士团的领袖正好是霍亨索伦家族成员,他的名字叫艾伯特。1525年,艾伯特做了一件当时大部分贵族都做的事:宣布自己是新教徒。他同时还宣布普鲁士为公国,接着他又令人吃惊地宣布自己就是这个公国的公爵。仅两代人的工夫,霍亨索伦家族的艾伯特所建立的小公国就断子绝孙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这个小公国的女性继承人被别人安排与她的表哥结婚,这位表哥是霍亨索伦家族在勃兰登堡地区的选帝侯(肯定要通过哈布斯堡家族的批准)。

17世纪的前半部是霍亨索伦家族的低潮期。勃兰登堡在北欧战争中是战败方,有一段时间还被瑞典人占领。勃兰登堡总督腓特烈·威廉带回了家族的好时光,他被称为“大选帝侯”。从1640年到1688年间,他创立并培训了一支雄伟的军队,这支军队成了霍亨索伦家族的标志,后来这支军队引得拿破仑说普鲁士人都是由炮弹孵化出的。腓特烈·威廉将勃兰登堡变成德意志众多邦国中最强大的新教国家,仅次于南部信奉天主教的奥地利。

1701年,哈布斯堡的神圣罗马皇帝想争夺西班牙的继承权,他急需勃兰登堡的帮助,勃兰登堡的军队虽然小,但非常强悍。霍亨索伦家族当时在位的选帝侯也叫腓特烈(霍亨索伦家族给儿子们起名字十分拘谨),他为出兵帮忙提出一个条件:必须授予一个王位做回报。皇帝感到困难,但是皇帝实在太需要霍亨索伦家族军队的帮助了,于是就构想出一个新安排。皇帝决定腓特烈可以有一个王国,但是,这个王国根据复杂的帝国规章制度又不能叫勃兰登堡,只能叫普鲁士。规章制度还要求,尽管腓特烈不能是普鲁士的国王,但是可以让他在普鲁士这个地方把自己打扮得像国王一样。这也许是想象中最低标准的国王,这种安排让腓特烈的社会地位显得有些荒谬。然而,腓特烈认为这离真正王位又近了一步,所以答应了。他成为腓特烈一世,霍亨索伦家族的第一个有象征意义的君主。

两代后,霍亨索伦家族成为真正的普鲁士王。这个变化发生在欧洲历史上最光辉的统治者之一腓特烈二世之下,他在33岁时就被称为“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大帝很难用几段文字说清楚。繁话简说,他是一个作家,会谱曲,他谱的曲至今人们还在演奏。根据包括哲学家伏尔泰(Voltaire)在内的多位哲学家的判断,他是一位国王哲学家(伏尔泰长期是他宫中的座上常客,两人由于待在一起的时间太长,竟演化为相互鄙视)。在欧洲众多君王中,他第一个废除宗教歧视,第一个废除新闻审查制度,第一个废除刑讯逼供。他是一个渴望荣耀的勇敢冒险者,要不是有运气,他和他的王国早就被消灭了。他有许多天赋,军事天赋只不过是其中之一。在漫长的生涯中,他曾几次陷入摇摇欲坠之中,几乎落得彻底失败。有一次,他竟然敢跟奥地利、法国、俄国、瑞典同时开战。在经历了数次令人毛骨悚然的逃亡之后,他将普鲁士提升为欧洲强国之一。他把霍亨索伦家族变成欧洲最主要的王朝之一,但是他却不愿为自己生一个孩子。他死于法国大革命前夕的1786年,王冠传给了一位毫无才华的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