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火烧欧洲(第2/5页)

在7月5日和6日这两天之中,德皇威廉和德国代理外交部长亚瑟·齐默曼(Arthur Zimmemann)分别会见了维也纳派来的特使。会谈中,德皇威廉实际上没有告诉奥地利人应该做什么。他说的都是奥地利人最想听到的:这一次必须对塞尔维亚采取行动,而且要快,奥地利想要什么帮助,德国就提供什么。奥地利特使在结束了与德皇威廉的会面后总结说:“德皇要求行动不能推延。俄国毫无疑问将采取敌对态度,但是德皇威廉已经为此准备多年,奥匈帝国与俄国之间的战争应该能避免,我们应该确信我们的老同盟德国将站在我们一边。俄国目前还没有准备好打仗,俄国在付诸武力前将三思而行。”这份报告就是著名的“空头支票”——错误地判断德国将不惜代价与维也纳站在一起。

奥地利人显然没有认真解释他们何时想采取什么行动。如果有人问,他们很可能会说;事实上,奥地利人既没有说匈牙利人有不同意见,也没有说相关政策和计划仍然悬而未决。德皇和齐默曼,其实也没有认真地问,这一点可以从德国的态度上得到印证,因为德国人当时并不认为局势已经严重到必须认真对待的地步。德国战争大臣埃里希·冯·法金汉(Erich von Falkenhayn)听取了有关奥地利特使来访的会议介绍,并简略地看了弗朗茨·约瑟夫写的一封信和这封信附带的贝希托尔德写的备忘录(主要谈及如何与保加利亚人建立同盟改变巴尔干地区的战略平衡问题,而不是萨拉热窝危机),根据这些信息,他总结说:“我不认为维也纳已经下定了决心。”法金汉和许多同事都认为,很可能只有采取刺激的办法,才能让奥地利人采取行动。

手持着德皇的“空头支票”的奥地利人,此时感到能自由自在地干大事了。他们尽量隐瞒行动计划,不让柏林知道;德国人则不主动过问。奥地利驻柏林的特使甚至没有解释奥地利的一个关键观点,在法国人结束访问彼得堡之前,他们不可能采取任何行动。此时,德国人仍然假定奥地利人将立刻发动对塞尔维亚的打击,然后再把所有军队转移到俄国边境。

从今天掌握的有关德皇威廉和他最密切的助手的情况看,这些人在7月初并没有看到爆发一次欧洲大战的可能性。法金汉怀疑维也纳是否最终会采取行动,他的看法反映了众多德国人的看法,他们根据自身的经验怀疑哈布斯堡王朝是否有能力采取行动拯救自己。最近发生的一些事也促使德国人怀疑俄国人的能力,也许这种怀疑中还包含着蔑视的成分。显然,德国人万万没有想到俄国人在这次危机中的反应与俄国在1908年、1912年、1913年危机中的反应截然不同。实际上,俄国人不仅感到自己有能力采取任何军事行动,而且是被迫采取行动。德皇威廉刚刚结束与奥地利特使的会面,法金汉便问威廉是否应该进行军事准备,威廉说不。随后,他马上动身返回挪威去玩游艇度假去了。威廉走前对他的海军上将们说:“我认为不会有大战。沙皇的注意力不在斐迪南大公遇刺上。此外,法国和俄国也没有做好战争准备。”

此时,德国首相西奥博尔德·冯·贝特曼–霍尔威格(Theobald von Bethmann Hollweg)正在度假。他是一个聪明人,对皇帝极为尽责,但缺少远见。德军总参谋长赫尔穆斯·冯·毛奇(Helmuth von Moltke)正在矿泉疗养地度假,甚至没有人召他回来。他患有支气管炎,此时正用洗矿泉澡的办法治病。海军总司令也在矿泉疗养地度假。所以,德国政府和军队的主要人物,分散在各地,根本无法制订或协调战争计划,根本无法对别国的举动做出反应,甚至无法跟踪事态发展。从7月5日至6日的会议记录看,德国领导人对塞尔维亚问题的兴趣不高。相反,他们的兴趣都集中在贝希托尔德提出的一个稀奇古怪的计划上,该计划是想利用保加利亚做支点,破坏罗马尼亚与俄国的同盟关系。

在维也纳,德国的承诺被视为最好的消息,大家将注意力转向匈牙利。匈牙利总理蒂萨伯爵成了中心人物。这个说话生硬但政治上机敏的人其实不关心哈布斯堡的存亡,而只关心匈牙利是否能获得利益。蒂萨反对奥匈帝国为拉进塞尔维亚而扩容的态度非常坚决,他曾警告弗朗茨·约瑟夫别朝那个方向走,否则匈牙利将会有内战(康拉德似乎永远处于战斗状态,他反驳说,奥地利在痛打塞尔维亚后,很有可能不得不痛打匈牙利)。

贝希托尔德于7月7日召集了一次奥匈帝国的内阁会议,商讨如何能“彻底制止塞尔维亚人的阴谋”。贝希托尔德希望会议能批准一个行动计划。正像人们所预料的那样,蒂萨反对过激行动。他试图将内阁成员的注意力转移到贝希托尔德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计划上去(大战前东欧外交阴谋的典型做法,很难用简单的方式解释)。他发现内阁成员只想采取与塞尔维亚摊牌的做法,对长期投机冒险不感兴趣,于是他开始想办法拖延时间。他坚持目前不宜做出任何决定,因为他需要找机会向弗朗茨·约瑟夫提交一份备忘录,借以解释自己的反对意见。然而,弗朗茨·约瑟夫此时正在度假。贝希托尔德和其他内阁成员只能作罢。蒂萨毕竟是匈牙利政府的领导,不能忽视。

奥匈内阁成员重点讨论了是否应该向塞尔维亚施加压力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阁员们意见一致。有争议的是:是否应该提出合理的要求,以便让塞尔维亚能接受并采取补救行动。蒂萨再一次持与其他内阁成员不同的意见,他说:“我们的要求也许应该苛刻,但是不能是他们不能实现的。如果塞尔维亚接受我们的要求,这应该算是我们的外交胜利。”“这种胜利,”他继续说,“肯定能改善形势,创造一个在巴尔干半岛推行有利政策的机会。”“如果超越外交手段解决冲突,”他警告说,“将面临欧洲大战的可怕灾难。”

没有内阁成员愿意按照蒂萨的建议去做。奥匈帝国的战争大臣回答道:“外交胜利没有用途,别人会认为我们软弱。”根据会议记录,除了蒂萨之外的所有人都同意一个结论:“也许能用纯外交手段痛快地羞辱塞尔维亚,但这样的外交手段毫无价值。”因而,内阁成员最终决定:必须向塞尔维亚提出严厉要求,使得塞尔维亚无法接受。

这样的决定隐含着一个基本假设:奥匈帝国侵入塞尔维亚后,肯定能毫无悬念地将其打败。这又带来一个新问题:如何处置被打败的塞尔维亚。蒂萨认为,塞尔维亚的国土将被削减,但不能被彻底吞并。内阁成员都同意蒂萨的看法,这也许是因为蒂萨提出的理由有力的缘故。蒂萨说:“俄国宁愿战死也不允许这个结果发生。”所有内阁成员都同意削弱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阿尔巴尼亚都能分得一部分塞尔维亚的土地。剩下的部分,应该是奥匈帝国的一个自治卫星国。贝希托尔德再次表现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特点,他认为他能既摧毁塞尔维亚又能让俄国和世界相信维也纳不想要塞尔维亚的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