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霹雳”行动(第2/8页)

作为严父之子,他在办公室里胡乱贴满了说教性的标语。比如:“一条小路通向自由。它的里程碑是服从、专心、诚实、朴素、廉洁、牺牲精神、秩序、纪律和爱国。”正像他童年时代的朋友卡尔·盖布哈尔德特曾说过的,“他说话时,对自己所言总是深信不疑,于是大家也都相信他的话。”不过,他的某些信仰非常古怪,以至于他那些忠诚的追随者发现自己难以接受:冰河时期的天体演化论、磁学、顺势疗法、催眠术、自然优生学、透视术、信仰疗法以及巫术。

他有洁癖,整天漱口清洁。他有着严格的习惯——节俭、整洁、细心——但却没有被赋予原创性、判断力和直觉。他的下巴往里收,看上去很倔强,显示他是一个固执得近乎可笑的人。所有这一切,再加上他对秘密的热爱,他发布的含糊命令,以及几乎一直挂在脸上的蒙娜丽莎式的笑容,将他隐藏在了一团迷雾之中。简而言之,用曾经帮助他组织武装纳粹党卫军的保罗·豪赛尔将军刻薄的话来说,这个从前的养鸡人是“一个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他的两只脚坚定地站在距地面几英寸的空中——一个非常奇特的家伙”。

他是全德国,也许是全世界最可怕的人。但是,在此刻正在召开的元首会议上,古德里安却对他的出席表示欢迎。古德里安转向党卫军全国领袖,不加铺垫地要求两天后开始反攻。希姆莱眨了眨夹鼻眼镜后面那双灰蓝色的小眼睛,说他需要更多的时间。军火和燃料还没有全部发放给前线的部队。他摘下眼镜,开始专心地擦了起来。

“我们不能等到最后一罐汽油和最后一发炮弹都发放完!”古德里安喊道,“到那时,俄国人就挡不住了!”

希特勒认为这是对他的人身攻击:“不许指责我耽搁时间。”

“我没指责您任何事情。我只是说,没道理等到所有物资都发放完——进攻的最佳时机就要过去了。”

“我刚告诉过你,不许指责我耽搁时间!”

古德里安又一次证明了自己是个拙劣的外交家。他选择了这样一个不合适的时机说道:“我希望由温克担任维斯瓦河集团军群的参谋长。否则,就无法保证进攻的成功。”他瞥了一眼党卫军全国领袖希姆莱,补充说:“这个人当不了指挥官。他怎么可能呢?”

希特勒痛苦地从椅子上站起来,愤怒地说道:“党卫军全国领袖完全可以单独指挥进攻!”

“如果没人帮忙,要指挥这次进攻,党卫军全国领袖既没有经验,也没有合适的参谋人员。温克将军的参与是非常必要的。”

“你怎敢批评党卫军全国领袖?我不许你批评他!”希特勒的话里的确有几分愠怒,不过却充满了戏剧性。他反对得太激烈了。

古德里安毫不退让,反而重复道:“我必须坚持我的意见,一定要把温克将军调到维斯瓦河集团军群参谋部,这样才能恰当地指挥行动。”古德里安的一再挑衅彻底激怒了希特勒。两人开始激烈地争论起来。与会者们一个接一个地偷偷离开了房间,只剩下了希姆莱、温克和几个面无表情的副官。

希特勒转身背对着古德里安,大步走向大壁炉,那里挂着一幅俾斯麦的肖像。在古德里安眼里,俾斯麦好像是在谴责地瞪着希特勒。而房间的另一头,兴登堡的半身铜像也正在责备地问:“你们在对德国做些什么?我的普鲁士人将会有何遭遇?”这恼人的幻觉进一步坚定了古德里安的决心。争论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每次希特勒喊道“你怎敢”并且深吸一口气时,古德里安都会再次重申他的要求,让温克给希姆莱做助手。而他每提一次这个要求,希姆莱的脸色似乎就更加苍白一点。

最后,希特勒突然停止神经质的踱步,站在了希姆莱的椅子前。他听之任之地叹了一口气,说道:“好吧,希姆莱,温克将军今晚会去维斯瓦河集团军群接任参谋长一职。”他转向温克,“进攻将在2月15日开始。”说着,他重重地坐了下去。然后,他看着古德里安喃喃说道:“请让我们重新开会吧。”他的笑容非常迷人,“陆军上将,今天陆军总参谋部赢了一局。”

几分钟后,古德里安来到候见厅,筋疲力尽地坐在了一张小桌子前。凯特尔走到他身边。“你怎么敢那样顶撞元首?”他喊道,“你没看到他多着急吗?要是他中风了怎么办?”

古德里安冷冷地看着他。“一个政治家应该预料到会被顶撞,并且期待听到无情的现实。否则,他就不能被称为政治家。”

其他人也开始对凯特尔的指责随声附和,但是古德里安却转身走开了。他告诉温克,发布命令,在2月15日发动进攻。

2

空军元帅阿瑟·T.哈里斯爵士今年五十三岁,身材矮胖健壮,精力充沛。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他应征入伍,在罗得西亚步兵团担任司号员。参加过赴西南非的德国殖民地的历次远征之后,他发誓再也不去行军,于是便加入了皇家空军。如今,他领导着轰炸机大队。当天夜里,他的队伍按计划要发动对德累斯顿的攻击;这是针对德国东部各主要城市的一系列大规模空袭的开始,目的是给德国的士气最后一次重击。“霹雳”行动,这是所有突袭的代号。它只是英国战时内阁计划的区域轰炸行动的又一步。在哈里斯看来,这是结束战争的最佳方式。大家都叫他“轰炸机”哈里斯,他对这个绰号丝毫不以为意。而在几个记者的笔下,他总是被写成“屠夫”哈里斯,他对此也视若无睹。他认为,炸平德国的军工生产基地是他的工作。为了完成这一工作,不得不毁坏城市,杀掉百姓。但是,这些计划并不是他制订的。

哈里斯狂暴易怒,并且总是强势地为地毯式轰炸辩护,这让某些人很不喜欢他。不过,同样的攻击性却使他深受飞行员们的喜爱,因为在执行轰炸任务时,他总是同样坚决地争取使用最精良的装备和最安全的方法。

“霹雳”行动的背景深远而复杂。诺曼底登陆两个月后,空军参谋长查尔斯·波特尔爵士建议,在德国接近军事崩溃时,对德国东部的人口中心发动一系列大规模空袭;这些袭击也许可以加速全面的投降。联合情报委员会——一个英国情报专家小组——对于“霹雳”行动无动于衷,因为它不太可能“获得任何有价值的胜利”。美国空军领导人则认为,放弃精确轰炸过于鲁莽。此外,美国空军司令H.H.“哈普”·阿诺德将军原则上也反对这种轰炸,而艾森豪威尔的心理作战处甚至称之为“恐怖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