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两次大战之间(第2/6页)

到了1929年,形势开始对希特勒有利。这一年爆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导致德国真正意义上的议会政府土崩瓦解。德国人把自己的悲惨境遇归结到外国人身上,他们也怪罪犹太人把钱财转移到境外。德国马克面临压力,最终停止兑换。旅行者在边境遭遇搜查,甚至在伦敦旅行的舍恩贝格公主也得去给第三等级[26]的人兑换外汇的地方换取外汇。由于贸易收缩了2/3,依赖出口的德国很快就出现了600万失业者。在1932年的联邦选举当中,纳粹党获得了37%的选票,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分别获得了22%和14%的选票。国民议会无法形成多数意见,决定不了任何事情,只在解散国民议会一事上获得了多数的赞成票(唯一的例外是停止保证已婚妇女担任公职的投票)。柏林乱作一团。1933年1月,经过与保守势力的交易,希特勒在痛苦且充满仇恨的气氛中成为了德国的总理。

新任总理的第一个重要会议是与德国的将军们一起开的。希特勒对他们说,他要重整军备。这样做可以让工业部门有事可做,也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但是,这样的做法会违背《凡尔赛和约》,然而希特勒算准了西方各国不会做出反应。长久以来,希特勒一直醉心于飞机和汽车的制造。在他眼里,这两样东西不仅是新时代最典型的标志,而且它们摇身一变就可以成为战斗机和坦克。要不了多久,他就会吹嘘他已经拥有了大量的战斗机和坦克。然而实际上,希特勒夸大了它们的数目(不过英法两国都相信了)。与此同时,他的将军们开始绞尽脑汁研究这些武器该如何使用。这时,他们想起了1918年的战事。当时,英法两国军队把坦克和飞机结合在一起,获得了最后几场战役的胜利。重整军备的活动一直在持续进行。例如,德国的飞机工业一开始只有3 000名雇员,每年只能生产几十架飞机,而到了1939年,这一工业已经迅速膨胀为拥有25万雇员、年生产3 000架战机的庞大体系。这一巨大转变(另一个巨大转变发生在农业领域)使德国在1936年重新实现了充分就业,也让希特勒获得了如日中天的声望。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德国也显露出了一些恐怖的迹象。1934年,希特勒血洗了纳粹激进分子,摆脱了他们的威胁。1935年,反犹太主义在法律上得到了支持,当时的集中营里关押了6 000名囚犯。不过,这两件事都不是特别严重,所以许多人仍然可以争辩。他们认为,希特勒已经达到了他的目的,所以他的统治会更加宽容,至少伦敦是这么认为的。1936年,在盛况空前的柏林奥运会光环里,这一观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然而,希特勒的统治不但没有变得更仁慈,更温和,反而变本加厉。他掠夺犹太人的财富,并且把几十万犹太人驱逐出境。犹太人在离开德国时,丧失了2/3的财富,而这些财富被希特勒全部用在了武器的制造上。1936年夏,为了应对未来4年的防御战,以及未来7年的攻击战,希特勒制订了更加全面的军备计划。希特勒制订这份7年计划的原因之一在于,他认为德国的整个局势都依赖于他。而且,希特勒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极为焦虑,他觉得自己也是凡人,终有一死。不过,希特勒对外声称的原因却是,苏联正在通过斯大林[27]的5年计划进行快速的工业化。希特勒想要超过苏联,这是一场赌博。德国既没有足够的原材料来进行深度的军备竞赛,也没有外汇来购买石油、橡胶和非铁金属等飞机与机动作战所必需的原料。于是,德国开始着手制订一个耗资巨大的庞大计划来生产合成油料和橡胶,纳粹空军部长赫尔曼·戈林[28]也制订了一份4年计划,准备建造一座巨型的冶金工厂。此外,德国的极权统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1936年,国家秘密警察(简称盖世太保[29])与纳粹党的精英力量党卫军[30]合并,并交由海因里希·希姆莱[31]指挥。

在1936年的夏天,世界局势开始利于希特勒在军事上施展拳脚。此时,西方的主要国家已经疏远了意大利。在1935年的10月,做着帝国梦的墨索里尼进犯了国际联盟的成员国——阿比西尼亚[32]。对此行径,注重品格的英国人尤为憎恶。第二年夏天,西班牙爆发了内战。由于一次有争议的竞选,西班牙的左翼政权遭遇了军事政变,但政变没有完全成功。西班牙国民军首领弗朗西斯科·佛朗哥[33]自称法西斯主义者。而由左翼执政的法国政府本来应当站在西班牙共和国一边,但它却没有这样做。与此同时,墨索里尼却派出军队和战舰攻击西班牙共和军,介入战争。西班牙内战持续了3年,被希特勒用作了飞机轰炸的试验场。同时,斯大林也利用西欧主要国家之间的分歧获得了很多好处。他希望战争一直持续下去,当西班牙共和军显示出战败的迹象时,斯大林就向他们提供武器援助,而当他们显示出战胜的迹象时,他又下令停止援助。当西班牙的无政府主义者在巴塞罗那[34]掀起一场名副其实的革命运动时,他又指使他忠诚的共产主义者对这次革命进行镇压。后来证明,1936年的险恶氛围是希特勒展开军事行动的绝佳时机。3月,德国军队向西跨过莱茵河,进入了法国和德国之间的莱茵兰地区。法国先前想要吞并这一地区,但是遭到了其他国家的反对。后来,这一地区成为了不设防的非军事区。这样一来,法国既不必担心德国从这里进攻,它也随时可以从这里进攻德国。然而此时,以英国为首的势力全力阻止法国对德国的举动做出反应。他们想满足希特勒所需的好处,以此来换取他不再提出更多的要求,这就是著名的“绥靖政策”。

然而,当希特勒将莱茵兰地区重新军事化后,战争也不远了。在远东地区,另一场战争的脚步也越来越近,美国将直接参与其中。日本的历史与欧洲的一些国家非常相似,日本是与英格兰相似的岛国,认同与普鲁士相似的军国主义传统。“一战”结束后,日本对限制海军规模的国际协定[35]非常不满意。1930年,当世界经济继续萧条之时,日本又遭遇贸易歧视。于是,日本的军国主义者决定攫取中国东北部的工业区——满洲[36],并于1931年派兵入侵。随后,遭到国际联盟谴责的日本才发现自己没有盟国。希特勒有意与日本结盟,因为他需要日本来制衡当时是他主要敌手和攻击目标的苏联。于是在1936年,德国与日本签署了一份《反共产国际协定》。从此,日本在欧洲有了盟友,尽管这位盟友暂时还无法给它提供实质性的帮助。随后,1937年7月所发生的一个事件引燃了远东战争的导火索。当时,日本军队距离北平[37]很近,中间隔着卢沟桥,这一事件正发生在这里。当时,一名日本军人走失,引发了中日两国间的对立。随后,日军展开进攻,轻而易举地击败了中国的国民革命军。尽管在过去的10年当中,中国国民革命军得到了相当的发展,但是他们在武器装备和军队纪律方面仍然无法与日军相比。此外,中国还存在另一股势力——共产主义者,他们最终在靠近苏联边境的中国西北地区建立了根据地,这使得中国的形势更为复杂。中国的国民党曾经与共产党联手抗日,但后来又开始反对共产党。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转移到农村,动员那里的农民参加战斗。在所有这些战乱当中,中国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疫病蔓延,暴行不断。尤其在1937年年底,日本军队围攻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烧杀奸淫,无恶不作,令观者大为震惊,他们不相信日本能犯下如此滔天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