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4章(第3/3页)

二百文钱,说便宜也便宜,说贵也贵了。

说它便宜吧,村学的先生也就带了十来个孩子,一年下来撑死了赚个三贯钱。是能养家糊口,但平常还是需要他婆娘下地劳作,就算不种粮食,也得种些蔬果,院子里也养鸡,不然日子还是没法过。

说贵吧,这一带最便宜的粗粮,只要十文钱就能买一斗,当然没去壳的,吃起来也是分外得拉嗓子。可那也是粮食啊,二百文钱,不得买个二十斗?灾荒年间,那是能救不少人命的。

再说魏大嫂家,二百文钱其实是出得起的,就算每年出二百文钱,也是绝对没问题的。

可孩子那么多,让谁让谁不去呢?如果都是自家儿子,那是无妨,当爹娘的可以选最聪明的那个去,或者选最小的。可问题就在于,魏大嫂家是四个儿子,前头仨都生了好几个儿女,不提姑娘家,再撇开已经长大了的几个,剩下适龄的也有仨。

萝卜和土豆,跟窝头是一年生的,还有个小了一岁的叫大头菜,都是男娃子。

关键是,这仨还分属于三房。

魏大嫂刚被杨冬燕说得心动了,随后就摇头了:“罢了,能把他们都拉扯大,再娶上媳妇就成了,还折腾啥呢?”

“读书好,不做睁眼瞎是一回事儿,回头要买地置业,不得签那个红印子的契书?每回都得找中人帮着看,多给一笔中人钱不说,万一人家蒙你呢?”

杨冬燕是真觉得读书识字是个好事儿,要不是这样,她上辈子也不会逼着次子上进。

仔细想想,她次子都投胎到了郡王府,就算没办法袭爵,那也照样能一生荣华富贵。可她觉得不行,没有爵位就必须有官职,与其萌祖荫不如自己打拼,硬是逼着次子上进,成为勋贵圈子里少有的通过科举入仕的人。

换成窝头,杨冬燕依然是这么想的。

如果说她次子无论学成啥样儿都能过得好,那么窝头就必须上进了。家里其他人都以为她那些话是用来糊弄窝头的,却不知眼下这些话才是真的糊弄人的。

既然要读书,就要读得好。村学启蒙后,就直接去县学,随后就要考秀才,考出后去府学,再接下来……

啥认识几个字就好?她家窝头,那是要考状元的!

就是状元!

她上辈子的次子到最后也没考上状元,都没能上头榜,只得了个二榜进士。后来的游街也没他的份,她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状元、榜眼、探花骑马游街。

遗憾啊!

就希望这辈子窝头能弥补她上辈子的遗憾。

不过,面对魏大嫂就是另外一番话了。

“大嫂你也别觉得我站着说话不腰疼,真要是只给娃儿吃穿,把他们养大娶媳妇生娃儿,那以后呢?一代代的都得在地里刨食?”

杨冬燕掰着手指头给魏大嫂算账:“只要家里能出个读书人,就算当不上大官,也能开个村学赚点儿束脩,再也不用看天吃饭。不开村学也还能去镇上摆摊给人写信读信,糊口肯定是没问题的。对了,大牛二牛还跟我说呢,县城里的酒楼饭馆啥的,都在招账房先生……”

读书当然不是唯一的出路。

可一旦读了书,你就会发现眼前的出路有千万条。

魏大嫂长叹一口气,说要回去好好想想。

杨冬燕没再劝,在送走了魏大嫂之后,她开始收拾明个儿要给俩儿媳妇带回门的东西。

她觉得做人应该实诚一点儿,别整那些个虚头巴脑的东西去糊弄亲家。

因此,每人拎一块肉、半篮子鸡蛋、一包糕饼,齐活了。

不过也并非完全公平的。

次日,方氏因为娘家就在村子里,她要洗好碗筷收拾好一切再出门。而二牛和小杨氏则是速度极快的吃了早饭,拿上东西抱上猪崽就要走。

方氏看了看杨冬燕给她俩准备的回门礼,其他都差不多,鸡蛋和糕饼几乎是一样的,可那块肉……

“娘,为啥弟妹带回娘家的那块肉有起码五斤重,我这才一斤重?”

这也太他娘的离谱了吧?

区别对待也不是这么个区别法吧?

杨冬燕看了眼方氏,拿手指了指胖若两人的小杨氏:“那是给她带的口粮,要是不带上,我怕她娘家再也不想让她回门了。”

方氏:……

小杨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