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西线无战事”:欧洲第二战场始末(第2/10页)

行动第一天,德国空军报告说击毁苏联空军飞机1,489架,德军只损失35架。苏联空军显然毫无准备,绝大多数飞机是在机场上被炸毁的。但戈林对这个数字仍不满意,下令复查。出动侦察机对苏联机场拍照取证,仔细核查飞机残骸以后,证明那个数字确实是保守了,被炸毁的苏联飞机实际上在2,000架以上。战争头三天,德国报告说总共击毁3,100架苏联空军飞机。然而这个数字也还不对,根据后来苏联方面的材料,实际上是3,922架。德国完全掌握了制空权。

地面部队的进展同样顺利。德军北集群赫普纳指挥的第4坦克集团军第一天就越过尼曼河前进了80公里。第一周结束时,德军面对的苏军装甲部队已大部被歼,德军随即跨过道加瓦河(拉脱维亚语Daugava,俄语称Западная Двинá,西德维纳河),到达列宁格勒攻击距离之内。只是由于步兵跟不上,希特勒才命令装甲部队暂时停止前进。不过这也给了苏联红军喘息的机会,使他们得以重新集结,部署力量。

德军中央集群两个坦克集团军分别突破苏军战线,到27日,5天时间便推进了320公里,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会师,把苏军西方方面军大部分兵力包围在明斯克与比亚韦斯托克(Białystok,波兰东北部最大城市)之间。到6月29日,苏军损失超过40万人,其中战死约5万人,被俘29万人,受伤7万余人。西方方面军司令员德米特里·巴甫洛夫大将(1897—1941)随即被解除职务并被逮捕,7月22日被处决。和他同样命运的还有西方方面军绝大多数高级军官,包括参谋长和通信兵、炮兵、航空兵等部门的负责人,以及第4集团军司令员和第14机械化军军长。他们的家属则根据内务人民委员部第486号命令被判为叛国者,驱逐出境。这些人直到1956年才获得平反。

德军南集群同样让苏军遭受重大损失,完全处于被动。7月10日,红军老元帅谢苗·布琼尼(1883-1973)被任命为西南方向总指挥,统一指挥米哈伊尔·基尔波诺斯(1892—1941)领导的西南方面军和伊凡·图列涅夫(1892—1978)领导的南方方面军,总兵力达150万人。这时的布琼尼58岁,年纪还不算老,但他的军事思想已经“老”了。尽管乌克兰是他内战期间纵横驰骋的旧地,十分熟悉,有“地利”之便,但面对德军坦克和飞机,骑兵却已经威风不再。两个月后(9月13日)斯大林不得不免去他的职务。

图列涅夫是“二战”开始以后(1940年6月)苏联红军第一批获授大将军衔的三个人之一,另外两人是格奧尔基·朱可夫和基里尔·梅列茨科夫。他指挥的南方方面军是在6月25日才由原来莫斯科军区和敖德萨军区的一些部队组建起来的,8月29日图列涅夫身负重伤,不得不由德米特里,利亚贝舍夫中将(1894—1985)接替。9月20日基尔波诺斯率部突围时被流弹击中身亡,成为“二战”苏军第一个阵亡的上将。同日阵亡的还有他的军事委员米哈伊尔,布尔米斯坚科(1902—1941)、参谋长瓦西里·图皮科夫(1901—1941)和其他多名高级军官。

基尔波诺斯在那年2月被任命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战争开始后改建为西南方面军。图皮科夫战争爆发前任苏联驻德大使馆武官,战争开始后回国,7月29日担任西南方面军参谋长。布尔米斯坚科原来在地方上工作,到任更晚(8月20日)。他们还来不及熟悉自己的部队与任务就仓皇上阵了,类似情况在战争开始时的苏联并非个例。

尽管战争最初几天总体上说苏军表现很差,但也不乏“亮点”,布列斯特保卫战便是一个突出例子。布列斯特全名“布格河上的布列斯特”,这里的布格河是指“西布格河”,是波苏边界上的一个重要城市,柏林-华沙-莫斯科铁路和公路进入苏联的第一站,军事地位极其重要,建有著名的布列斯特要塞。居民中犹太人占很大比例,根据沙俄1897年人口普查资料,4.5万总人口中有3万是犹太人,1977至1983年担任以色列总理的梅纳赫姆·贝京(Menachem Begin,1913—1992)便出生在这里。

1941年6月22日凌晨纳粹德国发动对苏联的突然袭击,布列斯特在第一分钟就遭到炮火猛烈轰击,不少苏联守军在睡梦中就丧生或者受伤,但在最初的混乱之后,很快就开始顽强的抵抗。驻守布列斯特的苏军共约9,000人,主要是西方方面军第28军第6步兵师和第42步兵师的部队,还有一些边防警察、内务部人员以及要塞医院的医务人员,没有重武器,也没有装甲部队,更谈不上空军配合。进攻布列斯特的德军是古德里安第2坦克集团军第12军,以第45步兵师(约17,000人)为主,还有第31、第34步兵师以及其他一些部队,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这是“二战”期间古德里安第二次进攻这个城市,不过上一次是从波兰人手里夺取,这一次对手换成了苏联。

德军计划在12小时内完成攻占任务,然而,苏军抵抗之顽强是他们完全没有想到的。更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布列斯特的平民(包括妇女)也投入了战斗,照顾伤员,为机枪装填弹夹、子弹带,还有一些人拿起伤亡士兵的枪械直接参加战斗。不少未成年人也尽了自己的力量,从被破坏的仓库里把弹药、食物送到前线士兵手中,搜集还能使用的枪支弹药,观察敌军动态,等等。

由于遭遇顽强抵抗,德军第一天就有281人战死。尽管动用了多种重型武器,包括1941年式15厘米口径“喷烟者迫击炮”(实际上是一种多管火箭炮)和火焰喷射器,激烈的战斗还是一直持续到29日。那一天德国空军进行了两轮猛烈轰炸,才算最终拔掉了这个“钉子”。

由于夺取布列斯特付出的代价极为惨重,德军最高统帅部要求负责指挥此役的德国第45步兵师师长弗里茨·施里佩尔(Fritz Schlieper,1905—1974)写出详细报告。报告副本保存在该师档案库里,1942年3月在奥廖尔州利夫内被苏军缴获。从报告知道苏联军民抵抗之顽强,甚至在只剩一个人的情况下仍然在废墟里向敌人射击。施里佩尔的报告是7月8日提交的,但在那以后残存的红军士兵仍然没有放弃战斗,德军记录最后一次遭到苏军射击是在7月23日。德军还在废墟墙壁上发现了红军士兵留下的遗言:“我们将死去,但我们不会离开要塞。”“我将死去,但我不会投降。永别了,祖囯!”遗言署明了日期“1941年7月20日”,但是没有留下名字。

战后布列斯特被苏联命名为英雄要塞,成为苏联“二战”12个“英雄城”之一。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红墙外,为每一个“英雄城”立了一个石碑。1965年“二战”结束20周年的时候,苏联为这12个“英雄城”发行了纪念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