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长亭人满

密旨是八百里加急送来的。

并未细说原由。

但江凌自有其他的消息来路, 早几日已经接到消息,皇上中秋宴饮,招了风寒。

现在急诏他进京, 江凌猜是皇上病重, 便计划与锦鱼分头回京。

江凌快马先行, 锦鱼带孩子们收拾了行囊慢慢走。怕路上赶得太急, 锦鱼与孩子们受不了。

可是锦鱼正兵荒马乱地收拾东西,江凌人还没出青州,又接到京里的来信,命江凌原地待命,等接任官员到任, 交接之后再回京。

等待朝庭接任官员到任期间,江凌找了家大镖局,雇了足足三十余辆马车, 等交接完毕,便带着全家人浩浩荡荡地返京。

永胜侯府与景阳侯府早得了信,抢着说让他们两个先别回怡然居, 可以到府中暂住。

锦鱼与江凌自然都拒绝了。

他们离京之时, 锦鱼早做了安排。

茯苓原来在江家替锦鱼当家时, 就相中了江家的一个姓吴的管事。

锦鱼走前, 替她把那位吴管事从江家要了来, 一起脱了籍。

送了一千两银子的嫁妆, 让他们成了亲, 便留他们夫妻两个在京替自己照看着怡然居与朴园。

香罗一家子都在府里,便仍留香罗在京, 替她监督各位掌柜的,打理嫁妆。

香罗一来二去的, 与绿柳庄的一个姓陈的穷书生看对了眼。

锦鱼离京不久,香罗也成了亲。

锦鱼便派人专程跑了一趟,如茯苓一般也给她脱了籍,同样也给了一千两的嫁妆。

香罗及一家子自然都感激不尽,尽忠职守,这些年锦鱼赚的钱,数都数不过来。香罗每年都跑一趟,跟她交接账目。

豆绿圆儿满儿鲁妈妈雷二嫂子,还有八个有功夫的蓝牌婢女,锦鱼带了同行。

在两浙之时,江凌主管十四州,两军。

她对人都只说豆绿是她的表妹,带着四处走动。

一来二去的,来求亲的人不少。

其中最合适的莫过于常州刺史卢家。

江凌替豆绿考察了一下。了解到这家子也是大族,人口多。卢夫人说的是他家的八公子,还是个嫡出的。人才品性都不错。

锦鱼这才跟卢夫人交底,说豆绿原是她的丫头。只是两人的情分,比情姐妹还亲。若是卢家嫌弃豆绿的出身,这亲事便做不得。

卢夫人回家商议了一番,回来说“宁娶大家婢,不娶小家女”,丫头出身也不碍事。

谁知豆绿却不肯,说嫁到卢家,便要跟锦鱼分开了。

还说不如让江凌替她在军中招一个女婿,负责江凌的守卫。

这样她就仍可跟在锦鱼身边。

锦鱼劝了豆绿好久,豆绿都不肯点头。

锦鱼便问豆绿是不是不喜欢那位卢公子。

豆绿却红着脸一个劲摇头。

锦鱼便奇道:“你既喜欢他,为何不肯嫁他?”

豆绿耸耸蒜头鼻子,怒道:“那也没喜欢姑娘多!”

还是江凌出面道:“你先嫁了。我跟卢刺史说,让他家这位公子拜在我的门下。日后,我们去哪儿,你们也去哪儿。也是一样的。”

这门亲事才算是谈成了。

两人成亲后,卢公子便跟在江凌身边做了个幕僚,替江凌办一些琐事。

因着豆绿的关系,江凌便着意培养他。这卢公子人品学识都不错,又肯学。因此倒成了江凌的左右手。

江凌转任,这位卢公子与豆绿自然也随行。

如今卢公子也是个正八品的录事。豆绿也接连生了两个儿子。盼着再生一个姑娘。

有了孩子,自然不可能再如从前那般,不能再跟出跟进地伺候锦鱼。

圆儿满儿两个便接了上来。这两人又要好,又都是极伶俐的。

虽与豆绿到底不同,锦鱼也没觉得有什么不便,这两个孩子她瞧着长大,就跟她半个女儿一样,

生了孩子后,自然也要找奶娘,添丫头。

一来二去的,她与江凌身边竟是有了二三十个丫头婆子。

这次回京,那些丫头婆子也有愿意跟着的,也有想留在老家的。

最后浩浩荡荡,包括江凌养的清客门人幕僚家眷,也有五十几人。

住怡然居自然是不成的。

锦鱼便跟江凌商量她们住朴园。

朴园地方是够的。

唯一不妥的,便是江凌如今是堂堂三品大员,怎么也不该住到新安坊这个地段。

便是对面常恭坊怡然居,也只是小官之家,不太妥当。

不过江凌与锦鱼都不是计较这些的人。

何况只是暂住。等江凌进京,正式有了任用,自会有官邸。

因此便给两家回信,说是要暂时住在朴园。

两家也就没再多劝。

怕过于惊动,也因为带着孩子,行程难定,他们就没说具体到京的日子,打算悄悄进了京,才跟各家联络。

两地相隔有上千里路,他们带的人又多,这一走,路上倒走了将近二十天。

这一日到了神京城外,隔着二三十里地,有个泉水镇。

他们找了个镇上最大的酒楼歇脚吃午饭。

谁知刚进包房,菜还没来得及上,小二就跑来说,永胜侯府与景阳侯府的人要来请安。

锦鱼与江凌对视一眼,都觉得十分讶异。

锦鱼便让圆儿去瞧瞧。

豆绿笑道:“不如我去瞧瞧。若是不要紧的,就打发了,省得耽搁了哥儿姐儿吃饭。”

锦鱼已经久不差遣豆绿做这种小事。

不过见她自己主动请缨,便点点头。

圆儿识得江家人,对卫家人不熟悉。满儿就不提了。哪边都不熟。胆子也小些,这种外头的事,她一般不叫圆儿应付。

一时豆绿去了,回来时满脸激动,身后跟着两个婆子,还有两个少年。

锦鱼跟江凌忙齐齐起了身,锦鱼不等两个婆子走近,就激动地迎上前,打量起那两位少年。

却见一大一小。

小的那个年纪看着不过十岁上下,脸儿略长,肤色白净,眉毛轻扬,眉眼间有一种说不出的安宁自若之态,身材挺拔如一竿小小翠竹,衬着一身嫩黄色燕羽觞道袍,越显得他如天上仙童下凡,超凡脱俗。

锦鱼激动地指着他,半天喊了出来:“宁哥儿!”

宁哥儿这才淡淡一笑,从容施礼,叫了一声:“姐姐!”又叫了江凌一声:“姐夫!”

跟着他的婆子便笑道:“到底宁哥儿小时候,姑奶奶没少抱他,竟是一眼就认出来了。听说你们要回来,夫人激动得几宿睡不着,说要派人来接。宁哥儿吵着要亲自来,夫人便答应了。天天想要早点见着他的三个小外甥呢!”

锦鱼认得这婆子,正是宁哥儿的奶娘姚嬷嬷,忙亲亲热热打了招呼。

这才又去看那大一些的少年,十三四岁的模样,比江凌矮半个头,脸庞圆圆肉肉红红润润,像只红苹果,笑起来眼尾下垂,十分亲切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