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气温对华夏历史的惊人影响(第2/3页)

如今仔细想一想,答案却是昭然若揭。

因为只有满足这最低限度的雨水,农耕民族耕种的庄稼才能正常生长。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些雨水,那么农耕民族就会自动向南寻找能耕种的田地,同时如果北面的水更少,游牧民族也会来到这里放牧牛羊,因为畜牧业只需要草,水分的需求并没有农耕灌溉需要的多。

见两人大略想清楚了。

姜星火在新歪脖子树下的沙田地上,画了一副简单的文字地图。

西域丨沙漠丨草原丨辽东

陇西丨河套丨山西丨河北

汉中丨关中丨河南丨山东

蜀地丨南阳丨淮西丨淮东

巴地丨荆襄丨江西丨江南

云南丨广西丨广东丨福建

……极为通俗易懂。

姜星火指着第一排和第二排之间说道:“当年秦始皇修长城的时候,匈奴人南下牧马的极限范围,便是陇西-河套-山西-河北这一线,到了汉朝也是如此,所以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才会在山西的最北部,如今九边之一的大同镇周围的白登山被包围。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农耕区的最北部了,匈奴很难继续深入。”

“而农耕-游牧降水分界线的第一次大的变化,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小冰河期,开始于在魏晋之交的时候。”

“那时候,北方的草原常年刮起暴风雪,根本无法再适宜人畜的生存,原本生活在北部草原和西部高原上的各民族,如匈奴、鲜卑、羯、羌、氐等族,纷纷内附中原王朝。”

李景隆的心头有些震动。

原来,五胡乱华竟然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那是不是意味着,只要气温下降,天气变得寒冷,北方不再适宜生存,游牧民族就会一次又一次地向南方温暖、适合放牧的地方迁徙进攻呢?

从历史经验上看,恐怕正是如此!

原本停留在第一排和第二排之间的手指开始稍稍向下,姜星火说道:“划分农耕-游牧的降水线南移,意味着原来最适宜耕种的降水线,同样开始南移。”

讲到这里的时候,姜星火手指开始向下移动,移动到了巴地-荆襄-江西-江南一带。

“由于农耕-游牧降水分界线的南移,农耕民族的整体生存范围也开始被向南推移,更重要的是,原本处于汉中-关中-河南-山东一线的农耕最佳降水线,同样开始了南移,移动到了蜀地-南阳-淮西-淮东一线。”

“在西晋永嘉之乱后,即便是在孙吴时期依旧被视为蛮荒之地的江南地区,也得到了极大的开发……究其原因,人口向南迁徙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江南地区本身开始适合农耕,甚至到了后来,干脆成了鱼米之乡!”

朱高煦和李景隆对视了一眼,都看出了彼此眼神中的意思。

很明显,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不仅朱高煦体会过现在大明的北方到底有多冷,李景隆当年带着六十万大军围攻北平的时候,也见过了燕军泼水成冰一夜之间把北平打造成无法攀登的“冰城”是什么样子。

说实话,现在的北方,农业生产所种植的粮食产量,真的非常有限。

所以大明帝国的高层才会坚持对江南产粮区课以重税的决定。

姜星火继续指着地图讲述着。

“第一次小冰河期,到了东西魏的时候,开始渐渐结束,农耕最佳降水线从南向北移动,自蜀地-南阳-淮西-淮东一线,又一次移动到了汉中-关中-河南-山东一线。”

“注意,是农耕最佳降水线,不是农耕-游牧分界线。”

姜星火笑着问道:“你们猜猜,发生了什么?”

李景隆几乎是脱口而出:“北周灭北齐,隋代周,继而一统天下!”

“不错。”

姜星火肯定地说道:“这其中固然有着东西魏五次大战,高王昏招不少,最后遗恨玉璧城,以一首《敕勒歌》断了河北吞并关陇的念头……也一定是有着诸如宇文泰、独孤信、李虎、李弼、韦孝宽这等英雄人物的努力。”

“府兵制、均田制当然重要,神武皇帝以后高家的那群疯子越来越差劲也是事实……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之所以北周能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积蓄起了如此庞大的国力,最后甚至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跟关陇之地重新成为沃野千里、王霸之基,是分不开关系的。”

姜星火发出了灵魂疑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似乎隋唐的时候,关陇重新恢复了秦汉时那种在中国版图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李景隆尝试着答道:“便是因为姜郎所说的农耕最佳降水线,从两淮回到了关陇河南一带。”

“正是如此。”

“国力的本质是什么?”

姜星火说道:“其实对于现在和以前的中国来说,就是生产粮食的能力。有了粮食,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有了更多的人口,才有税基、兵源!才能一统天下!”

“那么我们试着继续从温度影响华夏历史的角度出发,想想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接下来……”李景隆试着问道,“是一个比较温暖的时期?或者说是两个小冰河时期的中间阶段。”

姜星火点头予以承认。

“我来举几个例子,你们就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了。”

“你们知不知道,唐朝的时候,士人想要出名,都要隐居终南山里积攒名望。”

李景隆点了点头说道:“当然知道,在当时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有一个典故叫‘终南捷径’,说的就是那些在终南山养望的人……唐代的普通文人想要名扬天下受到赏识有三条路可以走,第一条路,老老实实地参加科举考试跟门阀贵族竞争;第二条路,隐居终南山养望,等着有贵人前来寻访;第三条路,给贵族世家投送文章,通过彰显才华的手段,获得上层社会的认可。”

姜星火接下来的问题却让越说越进入状态的李景隆,猝不及防地停了下来。

“那他们为什么要去终南山里隐居呢?”

“这……”

李景隆陷入了大脑空白。

进入终南山,当然是为了养望,可我怎么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进入终南山啊?

“可能是因为热吧。”朱高煦随口说道。

“聪明,答案就是这么简单。”

啥?

李景隆疑惑地看着朱高煦,又看了看姜星火。

你们是在玩脑筋急转弯吗?

为什么进山里,因为热,那不是废话吗?

“就是因为当时是温暖期,所以气温高,而长安的夏天异常的炎热,《新唐书》、《旧唐书》、《唐会要》里面,曾经很多次记载,因为夏日里酷暑难耐,皇帝取消朝见的记录。”